论说文,最近同学们都是大力抓中文写作,写作模板固然是一大问题,但是从同学们最近的作业当中看出,“写作素材”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尤其是在论说文当中,不少同学只会空口论证,没有举出让人信服的事例或者道理,因此整篇论证干瘪空洞,自然也不可能得到高分。
苏秦的故事,这一年,一手缔造秦国律法,帮助秦国崛起的有功之臣——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商鞅之死着实令人扼腕,然而在面对积怨已久的秦国士族,杀一人足以泄士族之愤,商鞅之死又似乎是必然的结果。
孙子吴起列传,说起吴起,大家熟知的是成语“杀妻求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着重记录这个历史典故。吴起曾在鲁国为官,鲁国世仇齐国要攻打齐国,将选拔善用兵的吴起为将,而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疑心吴起卖国,结果吴起为了成就功名,杀掉自己的妻子,最后带领弱小的鲁军大败强大的齐军。
管仲相齐,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下了引子:“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狄更斯曾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最极端的赞美与批判,来形容某个时代。
战国策魏策,本期话题战国初年率先崛起的魏国总是以礼贤下士的面目招揽来自四方的文武才俊。可是宰相公叔痤临死之前力劝魏惠王重用商鞅,魏惠王却对这位战国时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不屑一顾。魏惠王为何错失商鞅,魏国“崇儒抑法”的抡才政策又让它错失了怎样的历史机遇呢?
孟子思想,孟子前后时代,关于人性,各有不同。如“性有善有不善”,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商鞅和韩非的“好利恶害”,这些都以人的“食色”等自然属性来定义人性。与其有别的孟子认为,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只是“性”,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才算是“人性”。
张仪苏秦,苏秦与张仪师出同门,都是战国传奇隐士鬼谷子的弟子,一个约纵,一个连横,把纵横捭阖之术发挥到极致,三寸不烂之舌可抵百万之师,玩弄战国七雄和王侯将相于股掌之上,天下局势尽在二人布局之中。关于二人谁更胜一筹,不妨先从几个维度回到历史中看。一,苏秦善始,张仪善终。
汉书食货志,序言:受农业种植水平落后以及社会分工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封建时期的大多数政权,往往都会把“重农抑商”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以抑制“商品贸易”的发展来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劳动力支撑。
赭衣塞路,“商鞅在渭水边一天处死700人”这个事情,流传极广,就连秦粉中的领袖人物孙皓晖老师都信了。程步先生对这个事情提出了质疑,然后居然有人说:之前我还相信程步的话,现在他连渭水刑杀700人都质疑,说明程步水平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