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很重要,因为他是徐克拍摄于1983年的,是他第一部导演作品。
1983年,各位看官您才多大?是不是刚刚“太阳当空照,花儿对你笑”,然后你背着书包上学校的年龄?抑或是尚未出生?
故事取材于民国末年赫赫有名的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的著作《蜀山剑侠传》。本人有幸在初中时阅读过,着实过瘾。
还珠楼主一生著作极多极多,远远超过金庸、古龙、梁羽生。这部《蜀山剑侠传》更是圈粉无数,甚至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到峨眉山寻仙的热潮,是不是有点像电影《少林寺》?
而且这部书是个报刊上的连载。不过这部书没有结局,因为还没连载完,作者便停笔了(1950年左右),之后仙逝。
扯得远了,还是先说说电影。
故事说的是五胡乱华时代,原在西蜀兵营做探子的狄明奇(元彪)因激怒军中的统帅而逃到奇莱山下遇见了南海派剑客丁引(郑少秋)、昆仑派掌门人晓馀(刘松仁)等人,然后斗血魔护法受伤,之后又一系列的等等故事........
不是我要故意省略,细说就太长了。
随着电影看吧。本人也将随着电影的进程,告诉各位,这部电影为什么很重要。同时也和大家一起探讨。
电影一开始山中遇魔,狄明奇被丁引所救,引出一段话。
关键词:乱世苍生,良知,避世
这些对世道、苍生、人心的感慨,以及“避世”的情绪,在以后徐克的电影里不断反复出现,成为徐克电影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一。
封闭空间,或相对闭塞的环境设定也成为徐克较常用的叙事手法之一。
注意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徐克风格的雏形吧?
上图是昆仑的僧人晓馀师徒亮相,下图是丁引飞剑斩杀血魔的血乌鸦。
上图片想起了后来的《笑傲江湖》系列:明月、忍者。
下图想起了《倩女幽魂》:出鞘!咻~~!!
这是否算得上徐克舒展、飘逸的动作美学的基础和源头?
上边两图是血魔出现和丁引仙剑斗魔。
此时的徐克已经显露出了对特效的“兴趣”,以及对特效的把握能力。
这些特效在现在看来好像还略显粗糙,但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本人曾经猜想,徐克一定是想尽办法要把特效做到极致,以达到对原著中那些奇谲诡异的仙术魔法的描绘想象,但想象是无限的,而技术是有限的,就本片的特效而言,他的心里一定存有遗憾。
这句对话体现出了浓浓的宿命感和无奈,这也是徐克电影经常要体现的东西,也是徐克故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具哲学意味。
您觉得“背锅”是个 新鲜词么?呵呵,1983年就有了。
但我要说的是,徐克戏谑的风格再这部电影里也已经体现出来了。
如果留意的话,徐克的电影里往往有角色不分场合的喋喋不休,台词甚至密集到了不合理的程度。为什么?可以留作探讨。但我觉得这体现了徐克急于表达的一个特点或者说叫“毛病”。
动图截不全,之前还有个转身的动作。
再看这个。
还是动作——转头、背手、色彩,美女演员。
这些元素后来都成为徐克电影的小标签。尤其是演员,徐克总喜欢把女演员打造成带着仙气的模样,例如《倩女幽魂》的小倩;或者打造成飒爽英姿的样子,例如《笑傲江湖》的东方不败。
行文至此,电影已进行了一半,我亦走笔搁一半。下篇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