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本文首先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方式进行了一个层面上的分类;接着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层面进行一个理论化的解读;最后对我们该如何更好的进行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做了一个方法上的阐释。
对于文学作品,这就不指向那些所谓的励志书籍或者是心灵慰藉内容,为了内容上的精准,我在这里就暂且的划定为经典名著一类的文学作品吧,对于这些作品的阅读,我们首先要清楚这些作品的阅读有两重意义:一重是娱乐休闲的目的和意义,一重就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意义。这也可以看作是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两个最常见的行为目的。
我们几乎人人都可以阅读名著,只要认识字也都可以对名著进行娱乐化的阅读,这一点大家都没有什么争议,但对于文学作品艺术美的欣赏,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美人有忧恨,含情知者谁?” 作品与读者之间就如这样的感受,文学作品不像美色,人人都可以欣赏,就如我们时常对悟道者有一些鄙视和怀疑一样,原因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像他们一样悟道而已。
不同于一般的休闲体验阅读,文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对于休闲娱乐化的阅读,我们看到什就是什么,重点是不是完成了我们的休闲体验。而文学艺术的欣赏需要有感情的投入,同时通过感情的投入获得了艺术的审美体验,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并且可以知道“美”在何处,同时也知道我们审美完成的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我想这些并不是一般的阅读行为所需要去关注的,在这里我首先要对文学审美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阐释,我刚才对于文学审美的基本路径做了一个大概的概念化表述,也就是说我们文学阅读是区别与一般的娱乐阅读,这里牵扯到审美的一些常识,就是什么是“美”?
有人说这部作品好,有些人说这部作品不好,然而关于作品好与不,好其实在理论层面是分为两三个标准,这个大家需要了解,一个就是有人说是作品本身决定了好与坏,有人会拿出一些好的标准,如什么和谐之美,就如我们看一个人,大概美的标准就是五官的比例和四肢的比例,这个确实也是有一定的标准,如人体的腿太短或者太长肯定都会不美,据说什么有个黄金分割比例,这就是一部分人说的作品决定好与坏的一种判断标准。
但其实还有一种判断标准,那就是一些人说的读者决定好与坏,就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的道理,读者说好就是好,谁也不能说这个没有道理,于是就有了文学作品的两种判断标准,前者是客观论,后者是主观论,还有有一种就是两者的结合,所谓的就是作品的结构与读者主观的认知相互之间的作用,而形成的好坏判断标准。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应该有所了解,文学区别与科学的一个特点,它不同于科学,文学是由读者与作品共同创造了一种“美”的尺度,通过这种美,我们获得了超过自然科学的那种知识,而形成了文学独有的内容,借助于这些,来完成我们提升和净化生命体验。
我们学习自然科学是为了让自己更为工具化,让自己具有工具的能力,使自己更具有获取物质资源的能力,而文学知识的丰富,却完全与之相反,它不是为了获取物质资源,它是一种美对心灵的浸染,是美对心灵的呵护,是我们因为自己不断的在物质现实世界中,心灵因物质、情感的得失而受到戕害之后的一个自我修复机制。
只有在文学的审美过程中,你才真正脱离自己被工具化的过程,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自然是必要的,那我们如何才能进行文学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与普通的休闲阅读有多大的区别?让我一起来进行一个梳理和阐释!
在前面我们可以看到,阅读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对于美的发现和体验,因此这一能力的具备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我的上一段内容提到过的关于人被工具化的问题,我们在现实的世界无形中是被当成工具,不管你学习理工为了当什么科学家,还是你学习文科想当一个主持人什么的,你自始至终都无法摆脱自己被工具化的命运,这些工具化的表现就是两个字“实用”,一切以实用的目的为目的。而审美你必须跳出实用的目的,而投入到非实用的目的。
非实用目的是哪些?比如两个人,同时看到一颗雪莲花,一个人想挖走卖钱,一个人就只是想让这颗花活下来自己可以欣赏到它,来享受一种愉悦的感觉,前者是实用后者就是审美的。因此审美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你要跳出实用的目的,道德的、科学的等等实用价值你都要暂且的抛开不管,仅仅进行感受体验。
在这一个基本的前提满足情况下,就需要我们进行审美的宽度拓展,审美的宽度是一个需要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来完成,比如你懂的修辞学,你就可以欣赏很多文本所具有的语言美,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你就无法认识到这种美,但你认识不到它,不代表这种美它不存在,这就是我说的审美宽度的拓展问题,以此我们可以判断,有些美并不是作品本身没有,而是我们没有底层的基础知识,因而无法进行解读,因此就发现不了其中的美。
除了审美宽度的拓展,还有审美的深度拓展,比如我们看一篇“诗情画意”的作品,这是一种美,同时我们还会看到一种荒诞的作品,这其实也是一种美,在美学上称之为审丑!丑也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美。
举一个与之相似的例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加缪,他写了一本叫《局外人》的作品,书中写了一个人,母亲去世他都不掉一滴眼泪,最后还被法官处死,作者表现出了一种世俗的荒诞感,这种虽然没有那种诗情画意的作品更具有所谓的“积极”意义,但这种“丑”在文学审美的层面也的一种美,是需要我们进行一个深度的审美学习,才能在作品阅读的时候发现这种美的存在。
最后一点,就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拓展审美的深度和宽度的同时,还要进行一种普世的审美价值建立,因为在上述的审美感建立的时候,人与人的审美价值必然有一种差异,通过这种差异的对比,是我们在不断的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去不断的尝试补充和完善的必要行为。就像我们以前不认为这个是美的,看到别人认为是美的,你可以尝试的去理解,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审美价值,在这种比对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种审美能力补偿和完善,从而不断的优化和提高自己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全文结束)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
- 上一篇:北京袁崇焕墓和祠、文天祥祠
- 下一篇:写好这30个字,楷书成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