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广安人么?

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广安人么?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10-22 21:37:28
阅读: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8:

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广安人么?

采访:侯立新、邱秋、胡佐斌 摄影、执笔:胡佐斌

清代光绪版《增修广安州志·古迹》记载:“石堰塘,治东三十里,颇深长,两端状类塔包。石平桥从中腰曲过岸,旁有石柱二,明学士宋濂寓此,建石坊,今废,柱其迹也。”


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广安人么?

清代光绪版《增修广安州志·古迹》对宋濂的记载。

宋濂,两修《元史》的总裁官,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他与高启、刘基(刘伯温)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记得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还曾收录了宋濂的一篇文章,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清代《广安州志》的记载,似乎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明代大学士宋濂曾经在石堰塘居住过,还建有石坊,在光绪年间时,还能看到两根石柱,那是宋濂所建石坊的遗迹。难道说,宋濂曾经在广安居住过,或者说,他本身就是广安人?

带着疑问,我们四处打听石堰塘的具体位置。原来,它就在今前锋区观塘镇仁合村8组,由于堰塘在石坪上的凹沟里天然形成,故名。


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广安人么?

位于今前锋区观塘镇仁合村的石堰塘。

来到石堰塘,我们看见,石堰塘一带多为石坪,恰在此处形成一个面积约5亩的凹塘。当地一彭姓村民介绍,以前,有一座2拱石桥从石堰塘中间跨过,朝夏家老院子一面的桥头上还立有两根丈多高的石柱。桥侧的塘里还有一个4米长的鲤鱼石,活像一条鲤鱼,水位见底时便可显现出来。夏家老院子外面,一条石板路从一座牌坊下穿过,再前行不到20米便与石桥相连,“这是观塘到三台场的大路,以前不通公路时,走大路从广安到邻水便往这儿经过。”根据彭姓村民所述,其与《州志》所载无异,但而今,石桥、石柱、牌坊都早已被拆走,塘里的鲤鱼石,因被雷击后也只剩下鱼尾部分。

当是否听过上一辈老人讲关于宋濂这一人物时,彭姓村民直摇头,“没听说过,也不晓得是干啥子的。”为此,他找来住在夏家老院子里的一位年过八旬的夏姓老人,但谈起宋濂,他同样不知。我们试图让老人回忆起牌坊上的内容,他则说:“牌坊我就没看到过,小时候我就只看到牌坊的基座。石桥和两边的石板路,则是解放后才被拆了的。”老人还告诉我们,石堰塘侧以前还立有一块近2米的石碑,上面的内容模糊难辨,后来不知被弄到哪里去了,。

让我们生疑的是,古时的大道为何不从石堰塘侧边过,偏偏要劳民伤财从塘上修座桥呢?对此,老人解释说,石堰塘本身就在一条小溪上,而在堰塘两侧硬石上修桥,成本相对更低。

村民未曾听说宋濂其人,而《州志》又“宋濂寓此”,实在令人迷惑。为此,我们决定从《明史·宋濂传》中寻找答案。

《宋濂传》全文2000余字,据其内容得知,宋濂世居江浙,元至正年间,被推荐为翰林编修,但他却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入龙门山著书。后来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先后任《五经》师、江南儒学提举等职,并与刘基一道,随侍于朱元璋左右,作为顾问。但他官运坎坷,时贬时升。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太祖将宋濂长孙宋慎处死,仲孙宋璲连坐并死,宋濂也将连坐被处死,由于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宋濂及家人全部迁往茂州(州治在今四川茂县)。第二年(1381),宋濂死于前往茂州的路上,具体位于夔州(州治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终年七十二岁。后来,蜀献王朱椿因仰慕宋濂生前之名,便将宋濂的墓移往华阳城城东。

从《宋濂传》中,我们找不到宋濂来广安的蛛丝马迹,但却有几点让我们心生疑问:宋濂青年“入龙门山著书”与晚年“安置茂州”是巧合么?

历史上,地名多有重合,从《宋濂传》看,龙门山应处江浙地区,但今网上一搜,却仅有一处,它位于四川西北的广元市至都江堰市之间,恰巧的是,明代时的茂州也正处于这一地区。莫非,时龙门山正是指蜀中之龙门山,而朱元璋也知其曾在此著书立说,于是便作出了这一安排?

《宋濂传》中,还有一处也令我们特感兴趣。文中如此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由此可知,宋濂去世后,客葬于蜀:其先于莲花山,后移茔于华阳城东。

如果石堰塘原有石坊真与宋濂有关,那么,《宋濂传》所载宋濂之葬莲花山,则应该就在石堰塘附近,进一步讲,原石坊应是宋濂的墓坊才对。对此,我们不妨先假设一种情况:

按朱元璋旨意,宋濂及家人是要被安置在茂州,尽管宋濂死在前往茂州的路途上,但家人还得遵循皇帝的旨意,定居茂州,他们怎么会忍心将宋濂就地埋藏?且夔州距离茂州还十分的遥远。于是,宋濂家人只得带着宋濂的尸体继续前行。但一路上,山路太多,带着尸体前行又多有不便,致使行程缓慢。也或许当时正值夏季,宋濂的尸体被家人带着一路前行,经过长时间的山路跋涉,又经邻水艰难翻过华蓥山,到了石堰塘时,尸体已经严重腐烂,不得不就地安葬、并修建了墓坊呢?


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广安人么?

石堰塘附近一块雕刻有纹饰的石头,不知与宋濂墓坊有关否?

这种假设是否成立呢?还别说,石堰塘附近还真有地名包含有“莲花”二字。

我们在石堰塘所在的仁合村采访时得知,上世纪中期,仁合村并不属观塘镇管辖,而属石莲乡,石莲乡乡政府便驻仁合村,上世纪后期撤乡并镇时,才将石莲乡并入观塘镇。关于石莲乡的得名,夏姓老人说,因附近有石佛寨和莲花石,石莲乡成立时便以石莲命名,其中,石佛寨位于石佛村,莲花石则在仁合村。不过,老人并不清楚莲花石具体指哪一块石头,“莲花石是老地名,大家都认为是仁合寨寨沿的石崖,少说也有三四十米高,全是一块块大石头凑到一起,那一路就是,远远望去,就像莲花瓣一样。”


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广安人么?

被当地村民称为莲花石的山崖(局部),高三四十米,或许就是《宋濂传》中的莲花山。

由此,我们分析,今村民所称的莲化石,想必就是《宋濂传》中所指的莲花山了,理由有三:

一是石堰塘与莲花石(山)处于同村,相距不远。二是莲花石最初可能就叫莲花山,从石莲乡乡名来看,“石”为石佛寨,“莲”想必也应指山寨而非某一具体石头。进一步说,莲花山就应指今天的仁合寨,只因清代时,当地村民为躲白莲教之乱而在莲花山修筑了仁合寨后,逐渐用仁合寨之名代替了莲花山。而石莲乡在成立之初,不以仁合寨、反以莲花石(山)为地标,这也证明了莲花石(山)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历史上的知名度。三是石堰塘有坊,从《州志》所载“相传前明宋濂曾居此,建有石坊”来分析,石坊应与宋濂有联系,更或说那石坊就是宋濂的墓坊。也正因如此,宋濂之说才由此产生。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宋濂或许就是土生土长的广安人呢?毕竟,清代修《明史》,关于宋濂的史料必须依据明代的记载,如果大明王朝真有什么秘密,把宋濂写成浙江金华人也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渠江古名潜水,与《宋濂传》中的“潜溪”不也是一个巧合么?

不过,这一切均为我们的一种猜测罢了,历史的真相,还待专家予以榷证。我们只是认为,传说之所以能够产生,并记录于方志,这往往有它的前因。或者说,现实中,埋没于历史车辙中的真相最终被后人揭开,往往便是从一个传说开始的。我们在此也仅是对传说产生的前因试作分析,权且向世人抛出一个话题,让他们去关注与争论,甚或引起专家的深入研究,说不定还真有惊天发现呢!

【下期预告】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9:朱元璋和平统一四川,为何还大肆屠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