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语】理由竟是:他们不尊重“原住民”!以此逻辑,大部分台湾人的祖宗牌位都可以砸了……
【正文】台当局“教育部”29日召开课审大会,续审高中文言文推荐选文,最终选出15篇文言文。
入选的15篇推荐选文包括先秦:《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大同与小康》;汉魏六朝:《鸿门宴》《出师表》《桃花源记》;唐宋:《师说》《赤壁赋》《虬髯客传》;明清:《项脊轩志》《晚游六桥待月记》《劳山道士》;台湾题材:《劝和论》《鹿港乘桴记》《画菊自序》。而此前一直收录在教科书中的《台湾通史序》则被剔除。
15篇推荐选文。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此前在10月15日的“课审大会”中,研修小组提出15篇推荐选文,“课审委员”对其中的《台湾通史序》、《谏逐客书》及《鸿门宴》等多篇文章均有意见,因此决定29日再讨论一次,最后仅《台湾通史序》被舍弃。
《台湾通史》为有关台湾历史的一部通史著作,作者连横是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全书体裁仿效司马迁《史记》体例而成,分为纪4篇、志24篇、传60篇,共88篇36卷,约有60万字,另附表目101项,记叙了台湾起自隋代终于1895年因《马关条约》被迫割让的历史,尽录上下千年台湾之事,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有关台湾的史书。《台湾通史序》是这本书的序文。
据记载,连横13岁时,其父连永昌购买了一部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给他,并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就是这样一部充满对台湾乡土挚爱的史书,为什么会遭到自诩“爱台湾”的民进党当局的删除呢?
台当局29日召开“课审大会”。
据报道,对于《台湾通史序》被删除,“课审大会委员”陈张培伦给出的理由是,《台湾通史序》内容提及“开山抚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等语句,“片面美化移垦者的土地开发行为”,“毫无尊重原住民族的历史文化观”;至于“番”字,则“带有明显歧视含义”,“恐使下一代对原住民产生不当的刻板印象”。
《台湾通史》作者连横的曾孙连胜文表示,拿现在的标准去评断百年前台湾的状况是“莫须有的罪名”,他质疑这是蔡英文当局想要“去中国化”的做法,连强调台湾本土史料的文章,只因为用大中华史观就要被剔除,那很令人遗憾。
《中国时报》发文指出,日据时代,普遍以汉人观点来看待少数民族,这是历史事实,不会因为教科书不教就消失。如果将那个时代汉人称呼少数民族为“番”的文章全部抹掉,不仅是台湾历史的损失,也不利于少数民族了解他们的过去。文章指出,现在是民进党执政,连横是连战的爷爷,教科书拿掉《台湾通史序》,外界难免产生“政治清算”的疑虑,若进一步衍生社会对立,非台湾之福。
连战办公室主任丁远超质疑,“课审委员”不够了解连横在撰写《台湾通史》时的心志。当时是日据时期,连横是为了民族精神而写的,这本书也替台湾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绝对不是要去污蔑少数民族。丁远超表示,《台湾通史》代表着台湾的历史,“教育部”作为当政者,考证要有依据,如果是为了“去中国化”拿《台湾通史》开刀,不仅令人无法接受也感到可耻。
《台湾通史序》被替换也引起岛内教师的反对。据《中国时报》报道,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欧阳宜璋表示,《台湾通史序》开头用12个字就概括台湾历史,不只讲历史,文学性更高,极受欢迎的云门舞集《薪传》,和胡德夫的《美丽岛》,就是以《台湾通史序》的原文展现舞蹈音乐之美。她认为,选文不该以政治考量,让台湾最经典的历史文学被消音。
台湾师范大学语文系教授徐国能则认为,时代在进步,不能因为某个时代的文章,不符合现代的想法,就把眼睛蒙起来不去看。拿掉此篇,假装历史不存在,简直不可思议。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表示,连横的《台湾通史》能够增强台湾学生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知,台当局此举是明显的“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的标志,这对未来台湾年轻人的教育非常不利,会使他们对历史更加模糊,对两岸关系的真实认知更加扭曲,政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庞建国也认为,这是又一个“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动作,想要用切香肠的方式来推动“渐进台独”。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教授表示,台湾当局从文化交流方面推动“去中国化”,欲以台湾为中心,重树台湾历史和台湾历史观。去掉《台湾通史序》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协助,在文化教育方面,以柔性的方式施行“台独”,这是台当局长期推进的一件事情。
此前,在9月13日的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安峰山针对“文言文比例争议”一事表示,岛内的多数舆论都认为,这实际上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文白之争”,而是岛上的一些势力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又一次“去中国化”的动作。其实质就是要“灭其文”、“灭其史”,最终来一点一滴的去磨灭深刻在台湾社会,特别是台湾年轻人心中的中华文化的痕迹,让台湾的年轻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搞“去中国化”,图谋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只会伤害台湾社会,荼毒台湾的年轻一代,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
(图片出处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转载诚请注明出处“今日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