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
奋进的上海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在历史上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曾是清朝皇家木兰秋狝的场地。塞罕坝这个名字也是蒙古语与汉语合璧,意思是“美丽的高岭”。
然而,清末国库亏空,当政者实施大规模放垦;接下来日寇掠夺,又遭山火不断,丰茂的森林变成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茫茫荒原。这里海拔1400米,而北京城区海拔只有40米,两地相距不到400公里。这片沙地改造不好,就等于“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60年代初,国家决心在塞罕坝重建千里森林。
探访“望海楼民兵护林哨所”
我们要走访的是塞罕坝最北,也是最高的所在——海拔1960米的“望海楼民兵护林哨所”。这是一幢矗立在高岗之上的小楼,站在顶层的天台上,可以望见四周的千里林海,万顷碧波,以及天边若隐若现的吐尔根河。
守在望海楼的是50来岁的刘军、齐淑艳夫妻。刘军是“围场二代”,其父亲就是第一代的植树者。他自2006年被分派到这处森林之巅,已经为这片塞罕坝人的“命根子”默默守护了13个年头。他们的工作就是守在哨所里,只要一离开这座屋子就算“脱岗”了。
刘军
望海楼全貌
“每年6月15日到9月15日是雨季,其他时间都是防火期,每天6点到晚上10点,每15分钟就得向场部汇报一次,晚上十点后是一小时汇报一次。” 刘军说,瞭望方式就是在望海楼顶向四外望,一有发现立刻报告给防火指挥部,“一到防火期,只要出去这屋就属于脱岗了,得随时观察着,出去溜达一圈,哪儿冒烟不就看不着了嘛。”
“林一代”植树时的历史画面
跟着刘军,我们来到了望海楼5楼,瞭望台的下方。这里用两张小的铁架子床拼了一张大床,铺上被子变成了一处临时床铺。刘军说,因为晚上也要每小时向场部汇报,夫妻两人只能轮流睡觉休息。收入方面,他们除了固定工资,没有加班费,没有夜班费。“刚转工那时候我们工资才45元,那会儿上县城都没有柏油路,都是土道。”
尽管是遗世独立的哨所,夫妻俩仍然把望海楼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室内摆放了不少从野地采来的花花草草。初中毕业的刘军从2010年起还对着网上教程,自学花鸟山水画,倒也是自得其乐。而齐淑艳打发时间用的是纳鞋底,绣十字绣。
墙上挂着刘军的绘画作品
刘军说:“2010年那会还老看不上电视,虽然有电了,但干呆着也呆不住。那会儿电脑,手机在这儿都不中。”
如今的望海楼里已经有了电视和网络信号
刘军的桌上,放着一本记录本,上面写着他每天的详细观测记录。
9点30分,多云,西风2-4级,无情况,停电、电话不通……
御道口方向起大雾,连月亮山也看不到……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望海楼,已经是塞罕坝的第四代瞭望台了。如今的望海楼通了水电暖气,有了电视网络,除了与人世隔绝的寂寞,生活条件也大差不差了。但是,50年代末的第一代瞭望台就是一个茅草覆盖、直接架在地上的三角形简陋窝棚,当地人称之为“马架子”。这就是当年林场人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
“马架子”内景
植树难,守林也绝不轻松
在塞罕坝种树有多难,看一组气象数据:上海的年均气温是20度,北京是11度,哈尔滨是3.5度,塞罕坝是多少呢?零下1.3度。也就是全年平均都没过0度,而极端最冷达到零下43.2度,全年积雪长达7个月。
爬冰卧雪的植树者的苦可想而知,而与寂寞抗争的瞭望员也绝不轻松。当年的“马架子”里,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烤着火,也不会有热的感觉。
林场老职工回忆,“炕上铺的毡子全冻住了,要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从望海楼到山下有一段山路,夏天是两侧树木幽深,风景如画,而一下雪整条路就被一人高的大雪所封闭,再好的越野车也无济于事。收音机也只能收到邻近内蒙赤峰台一个断断续续的频率。快递只能到乡里自己去取,冬天完全指望不上。在与世隔绝的望海楼里,夫妻俩只能相濡以沫,共同熬过这几个月时间。
当年塞罕坝人使用的收音机
刘军说,2016年望海楼外打了口井,喝水问题算解决了。之前冬天时,他们只能挖雪、化雪水。食物方面,11月就得把米面粮油等食物储备齐。刘军的妻子齐淑艳则回忆说,曾在山里看到狼、野猪等野兽。
齐淑艳:“当时第三代望海楼是火炕,窗户很低,坐在炕上就能看到咱们窗下。有一天那雾那叫大,就只能看到几米远,有只狼看那样是没吃的了,它就上屋外瞅着我俩。瞅了很久,将近两点,老人们都说这狼想吃谁吃不了,它就留唾液。等到雾散开了,狼也走了,我出去就看屋外狼的唾液得有桌子这么一大堆吧,就挺吓人的。”
比缺少新鲜食物更考验人的,是无时不在的孤独与寂寞。刘军的前任陈锐军在第二代的望海楼坚守了12年。陈锐军的儿子在这个远离人烟的地方度过童年。由于食物单调,他们的儿子乳牙生长与蹒跚学步都晚于同龄孩子;由于缺少语言环境,他们的儿子到5岁还只会说“爸爸”“妈妈”。刘军吸取了前任的教训,把儿子刘志纲从小送寄读学校。
望海楼离最近的超市开着越野车也要走40分钟。枯燥、单调的生活让刘军夫妻在望海楼里话也越来越少,他们逐渐成为了山林的倾听者和观察者。一片落叶松成林需40年,而他们也在看着林子慢慢茂密同时自己也在慢慢变老。
齐淑艳说:“这个树是老一辈栽下来的,我觉得我护了13年,跟它特有感情。我以前上班是在苗圃育苗,有的树是我亲手一点一点种大,跟着这个树有感情,看着这树就和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似的。”
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
回报塞罕坝人付出的是树木的成长,山林的壮大。如今的塞罕坝满目青翠,如同一座绿色的巨大宝石。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与原始森林树种繁杂不同,这里一片林子就是一种树。驾车穿行在森林间的漂亮公路上让人心旷神怡,而如果你知道这些林子全是人工所建,则会让人对其建设者肃然起敬。
有数据说,把塞罕坝种下的树按一米的间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因此,2017年,塞罕坝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授的“地球卫士奖”。
像望海楼这样的瞭望台,塞罕坝还有8座。这些值守瞭望台的人终日无休,创造了建场以来50多年零火灾的成绩。对此,刘军深以为傲,而且这份对林子的感情潜移默化地传给了下一代。刘军的儿子、现为林场扑火队员的刘志纲说,前几年过年时,他原本想放个烟花,刚买回家就受到了父母的阻拦。
刘志钢:“我当时觉得山上那么大雪,放烟花肯定没问题,于是在县城买了一后备箱的烟花,到现在还搁着,我爸不让我动。那年雪特别大,我说出去放花去,我爸说那树那么干你咋放火,我跟我妈说那么大雪怕什么,然后我妈还说,就你还塞罕坝人,那么大雪,可树枝上面都没雪啊。”
扑火队员的服装与工具
塞罕坝这片森林
占到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
如今在承德范围内
还在打造3个“塞罕坝”
林海之巅的瞭望台设备
也已鸟枪换炮
目前,望海楼的楼顶架设有北斗定位、远红外预警雷达等高科技设备,作为对人眼观察的补充。尽管设备升级了,但瞭望员的职责丝毫没有减轻。刘军夫妇和他们几乎从不见面的瞭望员同事们,还要继续经年累月地守望森林,与寂寞相守,与那抹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绿”为伴。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 上一篇:望江南·词二首
- 下一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