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喜欢攀比,攀比有心照不宣的规则。挑战比你高一个维度的大神,太傻。降维打击弱鸡,太心计。只有同一水平线上的对手,才具PK的意义。
史上的皇帝们,就是一个极富攀比意识的群体。脑子容易发热的,动不动会问臣子:朕比尧、舜如何?
摊上这种问题,下面人比较无奈,总不能对boss“呵呵”吧。不怕史笔如刀的,咬咬牙昧着良心一顿猛夸,你要名我要官,咱各取所需;不怕死的就直接开怼,让皇帝一边凉快去,清醒清醒头脑。
当然,尧、舜是传奇,敢跟他们二老叫板的毕竟不多。一般都是瞄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种,名声够响亮,自己努力一下或许能赶上。
宋太宗赵光义就是这个心态。
秦皇汉武争议太多,而且都是以打胜仗出的名。自己在北伐契丹时中了箭,乘着驴车逃跑,不好比。
宋祖是我哥,这花花江山还是从他那儿继承来的,更不好比。
没得选了,唐太宗李世民——就对上你了。大家都是立朝后的第二代,太宗对太宗,身份相当。
于是有一天,宋太宗和群臣在一起闲聊,假装云淡风轻地问大家:“朕比得上唐太宗吗?”
心里卜卜跳。
大殿里突然有一刻短暂的寂静。大臣们迅速地交换了一个“你懂的”眼神,赶忙称颂道:“陛下乃尧舜之君,唐太宗怎么比得上您!”
只有李昉一声不吭(昉读如仿)。皇帝和其他大臣就很尴尬了,大殿里的气氛又变得微妙起来。
大伙的话是肉麻点,不是被逼到这儿了嘛。
两位皇帝确实可以拼个高低,如果把安邦牧民的功业策略都考察一遍,那要一篇大文章,让历史学家干去。浮光掠影摘几件文治武功的事情比比,就简单了。
首先,他俩虽然不是开国大帝,可都有开疆拓土的勋劳。
唐太宗先是怂恿老爸李渊反隋,自己身先士卒下场拼杀,凭着赫赫战功在创业团队里站稳了脚跟。等做了皇帝也没闲着,降铁勒、灭高昌、击突厥、平吐谷浑、败薛延陀,大唐威名播于海内,四方夷狄,一时慑服,人送美号“天可汗”。
宋太宗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他即位后,先易后难,收了割据的漳州、泉州,纳了钱俶的吴越国,然后掉头北望,御驾亲征,攻下重镇太原,灭了北汉。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乱象纷纷,华夏人民苦不堪言。宋太宗彻底结束了藩镇割据的混战局面,功莫大焉。
这时候他开始过于心急,想一举统一北方,就继续提兵北上攻打契丹。契丹立国已久,实力不弱,牧民人人长于马背,天生能打。高梁河激战,宋太宗身中两箭,骑着驴车不支而退。
功败垂成,没能克复北境。但一个皇帝不肯躲在深宫里享福,而是亲冒矢石收复国土,虽败犹荣,扣分不能太多。
两位太宗都有平定天下的的不世功业,李世民比赵光义还要厉害些。再来看看文化方面的建树。
唐太宗自己就是个雅人,工于书法,也能写诗。他最大的文治举措,在于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以前,豪门望族霸占了做官的通道。现在朝廷开科取士,寒门庶族努力读书,也可以通过考试走上仕途。科举不是唐太宗的首创,但在他的推动下得以发扬光大。
宋太宗也很重视科举,而且取中的进士特别多,进一步拓宽了普通读书人的上升通道。他的书法也有两把刷子,还能写写诗。文化成就主要是下令编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两部皇皇巨著,抢救、保护了珍贵的古书。
唐太宗推动科举的影响更深远些,这一局还是他胜。
既然都是皇帝,还有必要赛一赛谁更爱老百姓。
任何朝代,吃饱肚子都是头等大事,所以统治者特别重视农业。如果遇上严重的天灾,皇帝都会有所行动。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长安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下田观察庄稼长势,发现蝗虫,探手抓了几只,发狠道:“人靠粮食活着,却被你们夺食。即使百姓有罪,罪过也都在我一个人身上。你们如果有灵,就吃我的心,别再害我百姓。”
说完就要往嘴里塞,左右急忙道:“只怕会生病,别吃啊!”
太宗说:“我就希望灾难转移到我一个人身上,怕什么生病。”
果真吃了下去。
一个封建帝王做到这个地步,不容易了。
无独有偶,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也是旱灾、蝗灾。朝廷祷雨没有效果,宋太宗也发狠了,亲笔手写诏书给宰相:“我将自焚,以承受天谴!”
《宋史》记载第二天就下雨,蝗虫尽灭。
关心农事,担心治下百姓肯定是有的,但自焚真没法信。反正赵光义没死成,写史的人只好让蝗虫死光光。
不过,史官也不是吃素的,就在这件事的记载前面,有一句话:同一个月,赵光义坐着龙舟玩耍,在花园里大开宴会。
意味深长啊。
这一局唐太宗完胜。
唐太宗有压倒性的优势,被宋太宗问到的大臣们都明白,但不好扫了老大的兴,只得很没诚意地干笑着吹捧。李昉没有附和,当然也不会傻到扳着手指,一五一十说你哪里哪里不行。
迎着赵光义不悦的目光,李昉不紧不慢地地吟诵了一句白居易的诗: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什么意思?
白居易在诗中赞颂了唐太宗的一件善举和一段佳话。
善举是,有很多宫女在深宫里幽闭一生,既不能自主命运,也不得皇帝青睐。唐太宗很同情,下令挑出数千人,放出宫去,任她们自由婚嫁。
佳话是,唐太宗担心有冤狱,亲自复核刑案,出于恻隐之心,决定释放天下的死囚回家看望家人,明年秋天在京城领死。第二年九月,死囚全部自觉赶至京城报到,近四百人,无一失联。
唐太宗不愧千古明君,其人性的善良和人格的魅力,都体现在白居易的这句诗里。
这种帝王气度,有几个皇帝能比?所以,李昉的朗诵声刚落,宋太宗立即站起来,连连摆手道:“朕不及,朕不及。”
这里要为宋太宗点个赞,知耻近乎勇,放得下面子承认自己不如人,也是开明的表现。
李昉的官运极好,位极人臣。他去世后,还得到了 “文正”的美谥,这等殊荣,整个宋朝不过九个人。说明对于这个不拍马屁的君子,宋太宗没有记恨在心。
那次攀比结果虽然不如人意,可是宋太宗容得下不同意见,看得清自己的不足,做人如此,也是人中翘楚了。
- 上一篇:团长宋祖英三年来的26次“特别演出”
- 下一篇:《宋江传之先从宋江家业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