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宋神宗——赵顼》(一)

《宋神宗——赵顼》(一)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8-11 11:21:36
阅读:
《宋神宗——赵顼》(一)

宋神宗——赵顼(一)

1、——治平元年封颍王,治平三年皇太子。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

《宋神宗——赵顼》(一)

2、——变法过程君权力,保证系列法推行。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

《宋神宗——赵顼》(一)

3、——有机可乘兵伐夏,粮草不济无功返。

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勉力维持新政。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年),又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战败。宋军两次战败,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

《宋神宗——赵顼》(一)

4、——神宗摇摆两党间,维持新政心不变。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赵顼在福宁殿忧郁而逝,享年38岁 ,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子赵煦嗣位。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宋神宗——赵顼》(一)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5、——仁宗赐名赵仲针,不久被授府副率。

宋仁宗庆历八年四月十日(1048年5月25日),赵顼在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出生。是宋英宗赵曙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长子。八月,宋仁宗赐名为赵仲针,不久被授为率府副率,后三次升迁至右千牛卫将军。

《宋神宗——赵顼》(一)

6、——赵顼与父居庆宁,曾梦神人捧登天。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赵顼与其父赵曙一起入居庆宁宫,当时他曾经梦到有一位神人捧着他登天。农历三月,宋仁宗逝世,赵顼父赵曙即位,授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封光国公。是年五月,赵顼受经于东宫。据记载,赵顼相貌不凡,举止皆与常人不一。而且天性好学,每次请教学问都一直到日落而忘记了进膳,宋英宗赵曙见了他如此好学常场派遣内侍去阻止他。

《宋神宗——赵顼》(一)

7、——正冠行礼都注意,炎热时节不用扇。

赵顼每次正衣冠与行礼都非常注意,即使是最炎热的时节,也未尝用扇。侍讲王陶进入宫内,赵顼率弟弟赵颢向他参拜,可见对师傅的尊重。九月,又加封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淮阳郡王,改名为赵顼。

《宋神宗——赵顼》(一)

8、——慨然兴大有为志,欲问西北二境罪。

宋神宗幼时,便“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立志“雪数世之耻” ,到十多岁时,神宗就“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 。父亲英宗即位时,神宗十六岁,这期间王安石的改革理论在社会上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加之在颍邸任职的韩维、孙永等人是王安石的崇拜者,在其日常讲论之间,神宗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对王安石更加关注。

《宋神宗——赵顼》(一)

9、——两日一到阁讲读,以安朝廷百官心。

治平元年(1064年),赵顼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纳故相向敏中的孙女为夫人。十月,宋英宗病重,赵顼按照宋仁宗时期的旧制,请求两日一到迩英阁讲读,以安朝廷百官之心。十二月,赵顼被立为皇太子。宋神宗在东宫读书时,就十分崇尚法家学说。在法家之中,他尤其喜欢韩非子, 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

《宋神宗——赵顼》(一)

10、——后来谈论治国道,神宗常提法家人。

法家学说对神宗确有很大的影响。在后来谈论治国之道时,宋神宗常常提起一些古代锐意变法的法家人物,“若古之立功名者,管仲之于齐,商鞅之于秦,吴起之于楚,皆使政令必行”。法家学说中改革进取的精神与“法”、“术”、“势”相结合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思想,对宋神宗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神宗——赵顼》(一)

神宗初政

11、——英宗驾崩顼继位,改元熙宁赦天下。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驾崩,太子赵顼继位,次年改元熙宁,宣告大赦天下。并派遣冯行己向辽朝告哀。又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高氏为皇太后,命宰相韩琦为山陵使。 同月,以韩琦为司空兼侍中,曾公亮为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进封英国公,文彦博为尚书左仆射、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富弼改授为武宁军节度使。

《宋神宗——赵顼》(一)

12、——其弟赵颢为昌王,赵頵进封乐安王。

进封郑国公,曹佾改授为昭庆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张昪改授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宗谔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授为集庆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欧阳修、赵概并加尚书左丞,仍为参知政事之职,陈升之为户部侍郎,吕公弼为刑部侍郎,允弼、允良并加守太保,册封其弟东阳郡王赵颢为昌王,鄠国公赵頵进封乐安郡王。

《宋神宗——赵顼》(一)

13、——官僚臃肿政费多,北宋财政年亏空。

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治平二年(1065年)的时候,宋朝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 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

《宋神宗——赵顼》(一)

14、——内外忧患财困乏,祖宗之法生怀疑。

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赵顼对宋太祖、宋太宗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年轻的赵顼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赵顼一听王安石来京,异常兴奋,马上召其进宫。

《宋神宗——赵顼》(一)

15、——励精图治国强兵,共同理想到一起。

赵顼与王安石晤面,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财政、经济以及军事上的改革谋略之后,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而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所折服,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不可否认,赵顼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继位之初就能付诸实施,与王安石的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宋神宗——赵顼》(一)

熙宁新法

16、——富国强兵启上心,欲求近功忘旧学。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要负责变法事宜。同时调整了人事安排,组成新的执政班子。变法措施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随后新法逐渐出台。新法刚一出台,便招来朝野间一片指责和谩骂,不仅从内容和效益上对新法进行非难,而且在思想、道德上大肆指责,说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鄙老成为因循,弃公论为流俗”

《宋神宗——赵顼》(一)

17、——天变不惧言不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在朝议纷纷面前,王安石不为所动,喊出了“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三不足的口号,赵顼对王安石表示支持,说:“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实,亦无补于事。”主张道德与功名并重,反对守旧派空言道德、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做法。

《宋神宗——赵顼》(一)

18、——罢退否定意见官,公著罢法出颍州。

在两派争议当中,赵顼先后罢退了一批对变法持否定意见的官员:如御史中丞吕公著“以请罢新法出颍州”;“御史刘述、刘琦、钱锣、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杨宗愈皆不得言,相继去”;“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欧阳修乞致仕,“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出彦博守魏”。

《宋神宗——赵顼》(一)

19、——安石平章位宰相,让其有了更大权。

熙宁三年(1070年),擢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让其有了更大的权力,于是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新法先后颁行天下,变法进入了高潮。为了及时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赵顼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主持;在这个机构中,赵顼听从王安石的举荐,起用了吕惠卿、章惇、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

《宋神宗——赵顼》(一)

变法失败

20、——新法本身存缺点,苏辙韩琦都反对。

熙宁新法虽得到赵顼的鼎力支持,但实行起来举步维艰,由于新法在多方面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这股反对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同时由于新法本身也存在许多缺点,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对,苏辙、韩琦、司马光都在反对之列。

《宋神宗——赵顼》(一)

21、——保守反对有准备,内部分裂打击重。

神宗的思想也开始犹疑起来。保守大臣们反对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准备,但是改革派内部分裂,给王安石的打击是格外沉重的。而这时的神宗也不像前几年那样对王安石言听计从,有时甚至不重视他的意见。王安石对神宗慨叹道: “天下事像煮汤,下一把火,接着又泼一勺水,哪还有烧开的时候呢?”

《宋神宗——赵顼》(一)

22、——悲痛欲绝受刺激,无法集中问政事。

熙宁九年(1076年)春天,王安石因身体有病,屡次要求辞职。到六月间,王安石的儿子壮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绝,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已无法集中精力过问政事。神宗只好让王安石辞去相位,出判江宁府。第二年王安石连江宁府的官衔也辞去了,此后直到1086年去世,王安石再也没有回朝。

《宋神宗——赵顼》(一)

23、——保住皇位获支持,政治目标没有变。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赵顼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赵顼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获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变。他一边安抚守旧派的大臣,启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一边坚持改革,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宋神宗——赵顼》(一)

元丰改制

24、——失去安石很伤心,独自面临大压力。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的第二年,赵顼改年号为“元丰”,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然而,变法依旧伴随着反对的声音。失去了王安石,赵顼本就很伤心,又要独自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免有些恼火。他决定实行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严惩反对变法的官员。赵顼没有停止改革的进程,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实行到宋朝末年未再进行大的变动。

《宋神宗——赵顼》(一)

25、——无所事事居要职,效率低下过且过。

北宋中期冗官成灾,不但官僚机构十分庞大,官员急增,而且造成官职不符,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却身居要职;办事效率低下,得过且过之风盛行。这种官僚体制,当然既无益于朝政,更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因此,宋神宗经过深思熟虑,下决心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革。

《宋神宗——赵顼》(一)

26、——合并机构减官员,名实相符有职权。

首先对中央机构进行整改,使“台、省、守、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适当合并机构,裁减官员,使官员名实相符,有职有权。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统管中央行政。中书省主管宣布皇帝命令,批复臣僚奏议,决定重要官员的任免,下设吏房等八房办事机构。

《宋神宗——赵顼》(一)

27、——三省长官不预政,不厘本务现象

门下省主管审议中书省所定事宜。尚书省是执行机关,设宰相,分六部,行使实际权力。但兵部只管保甲、民兵等事,实际兵权仍为皇帝和枢密院掌管。这样,宋初以来中央机构虚职多而实职少的弊端,得以扭转,原来“三省长官不预朝政,六曹不厘本务”的怪现象消除了。

《宋神宗——赵顼》(一)

28、——精简官员好愿望,不能巩固行改革。

其次,宋神宗统一了全国官员的薪金,原来只领薪金的虚官,改为相应的阶,以阶级领薪金,以便于对官员的考核和使用,使“卿士大夫涖官居职,知使责任,而不失宠禄之实”,发挥官员的积极性。宋神宗的元丰改制,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彻底的机构体制改革,精简官员,因而他徒有良好的愿望,却不可能达到巩固改革成果的目的。

《宋神宗——赵顼》(一)

忧郁而世

29、——赵顼追寻己理想,重建强盛唐盛世。

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大臣们乱成一团,王珪等人开始劝赵顼早日立储。赵顼此时已经有不祥的预感,无奈地点头同意了。神宗六子赵佣,改名为“煦”,被立为太子,国家大事由皇太后暂为处理。赵顼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当这些梦想破灭之时,赵项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宋神宗——赵顼》(一)

30、——哲宗亲政又恢复,很多南宋仍执行。

同年三月,年仅38岁的神宗赵顼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九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他耗尽一生心血的新法,在他死后不久,就被他的母亲高太后暂时废除,不过,哲宗亲政后又陆续恢复,很多措施一直到南宋仍在继续执行。

《宋神宗——赵顼》(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