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版《史记》列出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位。这里面最弱的就是宋襄公的,不是以实力成为春秋五霸的,而是以仁义成为的。我们之所以知道宋襄公这个人多数是因为泓水之战,当时的宋襄公因为自己的仁义导致自己不不但输了这场战役,腿还中箭了。当时学到这个就一直嘲笑这个人比较蠢,是活该。那么,宋襄公的仁义到底是不是错的呢,是不是一文不值呢?
先来说一下他的生平就知道了,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5] ),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兹甫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还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于是,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讲给目夷听,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之后兹甫就称为君主了,就是宋襄公。可见这个人当时就是非常的遵守古制,而且很谦让,认为国家应该是贤能的人统治。这个和墨家的思想有点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这样认为的。
宋襄公的年代是齐桓公刚去世的年代,当时没有霸主了,这哥们老是想接着干齐桓公的位子,但是实力不够,却还是一直想干。于是公元前641年自己带着一群小弟在会盟了,就这样认为自己已经是老大了。不过当时的晋国、楚国、齐国这种大国都没有认可。不但自己当老大了,后来还告诉小弟,下次还要会盟,自己还是一个人来。到了下次的时候手下告诉他说了,咱本来就是个子说你还老是想当老大,你这次可以去,但是你要带几个人,要不然别人会揍你,因为之前齐国、楚国看你就不爽了。不过这哥们说之前说好的不带小弟的,要是带小弟的话去会显得说话不算数,没有诚信。于是就自己去了。确实楚国不但揍他了,还把宋襄公人给扣着了。之后其他的老大求情才给放回来的。
之后就是著名的泓水之战了。当时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的。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这就是我们学的这件事的经过。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一件事就是这哥们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的厚道的。诚信、让贤、遵守礼法。可以这样说他所作的所有的事情用周礼的眼光来看全部是正确的,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说可以是一个绅士的行为。尤其是打仗方面,如果我们了解周朝早起的打仗你就知道了。一般就是先下战书,约好时间。到了规定时间的时候大家一起达到指定的地点开始派兵列阵。步兵对步兵,战车对战车。然后战鼓香的时候双方就开始打了。不过并没有后来的这么残忍。比如你输了逃跑,跑了五十步之后就是安全了,按照礼法就是我已经认输了,跑了五十步你就不能再追了。而战车就是相互冲过来冲过去。不准胡乱的杀人,不能乱放箭的。如果对方的车坏了,你不能杀对方,等对方修好了在继续大战。要是对方摔下车了,你不能杀死他,等她上车之后再战。可以说所有的步骤是完全的遵守周礼来的。所以战争的人员伤亡不多,因为当时的国家人口都不是很多。主要是在对方承认失败就行了。要是按照这样的观点来看你就知道宋襄公是不是愚蠢了,只能说明自己遵守礼法,而对方不是君子不按照礼法出牌。所以估计宋襄公认为即使后世取消也只会取笑楚国,而不是自己。
从司马迁《史记》把宋襄公安排为春秋五霸之一就可以说明司马迁是非常认同他的。后世这样叫也是说明是有很大一部人是认同的。只不过今天的观点是非常的不认同。《孙子兵法》传到欧洲的时候,就有些欧洲人非常鄙视。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是阴谋诡计,打仗不应该这样打,应该光明磊落。如果看欧洲的战争你就会发现,中世纪以来到拿破仑之前,伤亡都不是很大,因为按照他们的规矩打仗只要对方溃败的就行了,就代表我赢了,然后就完了。没必要全部杀完。
所以换一个角度你就会发现宋襄公遵守的是礼法,是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只不过当时已经大多数人是不遵守了。还有一点就是宋国是商朝的后代,这一点可能对宋襄公是有影响的。他认为自己更应该遵守这些礼法,因为毕竟是亡国的后代。而这次的泓水之战是可以说是最明目张胆的破坏所有的礼法了。宋襄公也算是那个时代最后一个遵守礼法的人了,难得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