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驾崩的,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大谜团,正史记载的讳莫如深,民间的流言纷纷(“烛影斧声”),无疑都让宋太宗赵光义难以洗脱“弑兄夺位”的嫌疑。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宋太宗弑兄篡位确有其事,那么他上台后是如何对待年轻的寡嫂宋皇后,以及侄儿们的?
按照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的说法,宋太祖暴崩时,赵光义并没有在宫中,而是在自己的晋王府里。当宋皇后得知皇帝暴死的消息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派人通知“法定接班人”赵光义,也没有召唤皇次子赵德昭,而是派大太监王继恩去找皇四子赵德芳(宋皇后养子)。宋皇后这样做,无非是想让赵德芳做皇帝,自己做太后。
然而王继恩并没有服从宋皇后的命令,出宫后直奔晋王府,向赵光义通报皇帝的死讯,并请求他火速入宫。当宋皇后看到入宫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时,顿时陷入慌乱之中,过了好一阵,才赶紧向后者下拜,并口呼万岁。不仅如此,宋皇后还哀求小叔父,乞求他饶过自己和赵德芳的性命,而赵光义也发誓,将与宋皇后、赵德芳共享天下。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见《涑水记闻》(注:当时皇宫并无王继隆此人,实为王继恩之误)。
作为大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以严谨、客观著称,但这则史料的真实性,却让世人大为怀疑。其一,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祖死后,皇位必须传给赵光义,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实,宋皇后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推翻这项约定?除非根本没有“金匮之盟”这回事;其二,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后恐惧至极,甚至到了哀告求生的程度,这说明宋太祖的暴死,赵光义难脱干系。
帝位既然来路不正,宋太宗难免会感到心虚,而为了消除恐惧不安的情绪,他只能拼命地打击、压制寡嫂和侄儿,并不断地强调帝位的合法性。正因如此,赵光义刚登上皇位,便将寡嫂迁往西宫居住,11年后又命她搬到东宫,但无论在哪里,都派人进行严密监视。宋皇后在压抑、孤独中度过19年煎熬时光,最终于至道元年(995年)四月薨逝,年仅44岁。
宋皇后病逝后,宋太宗既不为皇嫂成服(即穿戴丧服),又不许群臣临丧,并拒绝让宋皇后的神主祔庙。更有甚者,宋太宗还禁止宋皇后跟宋太祖合葬,并将她的棺椁安置在普济佛舍长达2年之久,最终才极不情愿地让她葬在永昌陵(宋太祖的皇陵)的北面(详情见《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如此刻薄地对待寡嫂,哪里是一国之君应有的风范?
宋太宗对待侄儿们,同样刻薄寡恩至极。宋太祖共有4子,其中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皆早夭,唯有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活到宋太宗即位后。作为宋太宗最大的威胁,赵德芳在叔父登基后,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职务,看似地位尊崇,但仅过了5年时间便离奇地暴死(“寝疾薨”见《宋史·卷二百四十四》),终年才23岁。
而赵德昭的结局,比赵德芳更为悲惨。宋太宗登基后,进拜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封武功郡王,移镇永兴军。为了表示尊崇,宋太宗下诏凡朝会时,赵德昭与齐王赵廷美(宋太宗之弟)的班次,要排在宰相之上。两年后(978年),宋太宗又加任赵德昭为检校太尉。然而仅过了1年时间,赵德昭便遭遇杀身之祸。
原来,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宋太宗灭亡北汉,随即又北伐辽国,结果在幽州高粱桥之战中遭遇惨败,宋太宗一度失去踪迹。此时,部分朝臣便提议拥立赵德昭为帝,不久宋太宗返回驻地并得知消息后,心中大为不悦。回到汴梁后,宋太宗因为北伐失利很郁闷,很久都没有奖赏将士们灭亡北汉的功劳。
赵德昭心无城府,某日面见宋太宗时便提及此事,希望叔父能论功行赏、安慰军心。没想到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冲着赵德昭怒斥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听后恐惧至极,连连叩头谢罪,等回到王府后,便拔剑自刎而死。宋太宗弑兄夺位,上台后又刻薄地对待寡嫂宋皇后,逼死侄儿赵德昭,让赵德芳也死的不明不白,种种作为,实在是有失为君之道。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宋史》、《续资治通鉴》、《涑水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