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宋末三杰”是哪三位?不必死的他们为何选择了牺牲殉国

“宋末三杰”是哪三位?不必死的他们为何选择了牺牲殉国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8-09 13:03:50
阅读: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以明志,死以守节,一首《过零丁洋》,一场战役,是当年十万军民热血气节,是“宋末三杰”最炽热的碧血丹心。

“宋末三杰”是哪三位?不必死的他们为何选择了牺牲殉国

南宋末年,一群勇士们抵御外族的入侵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生存和民族气节,他们义无反顾不畏生死。当时的南宋皇帝才不到十岁的年龄,靠着三位领袖的拼死抵抗,这三位分别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世人尊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是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在文天祥的家乡原先就有欧阳修、杨邦乂、胡铨这样的忠臣出现,在他们事迹影响下,立志做一个报效朝廷的人。此时的南宋朝廷已是衰败气象,文天祥在高中状元之后,将自己的字改成宋瑞,由此可见文天祥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之至。初始做官时文天祥也是不顺的,这都源于他敢说真话的性格。之后的勤王、抗元等战役中受的重用,官至右丞相。

陆秀夫是一介文官,从小的时候就出类拔萃,一开始拜在李庭芝的幕府下。李庭芝也是为朝廷效力的,屡次向朝廷举荐陆秀夫。当时南宋残余流亡海滨,无论其他同僚有很多的逃走了,陆秀夫依旧随小皇帝南下,之后也官拜至左丞相。在颠沛流离中,陆秀夫事事亲为,还一直为百官大臣和军民讲述《大学章句》等文章。

张世杰是南宋末年的名将,不似文、陆科举,张世杰早年从军作战,历任观众要职。南宋形势危急之时,张世杰率领的军队一直抵抗元军入侵,时败时胜。1276年元朝军队逼近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时,张世杰与几位小王组织小朝廷南下流亡。南宋军队再张世杰的率领下也曾立下许多战功,官至少傅、枢密使等。

“宋末三杰”是哪三位?不必死的他们为何选择了牺牲殉国

“宋末三杰”都曾是南宋小朝廷的领袖,那时的皇帝并不知事,“宋末三帝”在位时最大的也只有九岁,可见整个南宋的气脉将殆尽。“三杰”从未放弃过,哪怕元朝屡屡向文天祥、张世杰劝降,却依旧难移他们护国守节的忠心。

其实很多人说,文天祥被俘之后不必死,陆秀夫、张世杰不跳崖海也能活命,可他们偏偏选择了另一面。“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句出自于文天祥的《指南录》,已然是他们最好的代名词。

他们最后的结果是崖山战役的悲壮结束。崖山中看到元军的节节败退宋军,陆秀夫见此无望,于是遣家人投海后,自己也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陆秀夫携少帝投海之后,十万军民听闻都纵海守节。在崖山海战中突围出来的张世杰听说后,已无力再立新君了,于是也选择了投海,溺亡于平章山下。

最让人感到悲愤的是,这样一个惨剧被坐在元军舟中的文天祥所看到,此时的文天祥是被迫押在元军船上。看到这样的局面和惨景,写下《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这首诗。那句“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所表达出的无比痛恨、悲壮,世人都为之感叹。

最近看过很多言论,说陆秀夫不该带着幼帝跳海,甚至认为他是“谋杀”一个八岁的小孩子。的确,从一个生命价值上,陆秀夫有这层面的意思。且有人说张世杰可以选择不死,要么重立新帝,要么隐姓埋名;文天祥也可以选择不死,以自己的能力在元朝能获得重用。

“宋末三杰”是哪三位?不必死的他们为何选择了牺牲殉国

我认为的是,他们并不是愚忠,在评价历史上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角度和极高的道德层面来评价他们。他们在这时候是有机会可以去选择生死的,但这种活着可能也只是苟且罢了。此时的南宋君臣并不像春秋时期越国那样有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气数了。更多的是一方面古道热肠讲究信义,所以越王勾践有机会;其次是元朝本为外族,之前又有北宋靖康时的辱帝之耻。

他们此时的决定不畏生死,而选择这样的结果成就了整个民族的信仰、整个民族的气节。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南宋末年的结局拾起了当初他们丢失的骨气,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