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宋襄公跟人约架的时候通常都要带上一面旗,上面写上大大的"仁义"两个字。宋国与楚国大战,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这是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的泓水之战,对宋国影响重大的一次战役,对方是楚国名将成得臣。
跟成得臣约架的那天早上,楚军陆续渡泓水北进,子鱼劝宋襄公趁机袭击,说:"楚兵多宋兵少,此时动手,我们可以得胜。"
襄公指着大旗说:"认识字不?知道啥叫仁义不?怎么能在人家渡江只渡了一半就袭击呢?哥"子鱼暗暗叫苦。
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了泓水,成得臣手执长鞭,指挥军士,东西布阵,气宇昂昂,旁若无人。
子鱼又劝襄公说:"楚军的阵势还未布好,赶快打吧,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就危险了。"
襄公厉声喝到:" 要点脸不?人家没布好阵势的军队你好意思下手打?"子鱼又暗暗叫苦。楚军列好阵势,兵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兵见了都很害怕。
此时,两军一齐擂鼓交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 宋襄公由于受伤过重,第二年就死了,成为贻笑千年的故事,后人把对敌人讲仁义的可笑行为,称为"宋襄之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此"讲究"的宋襄公还是用活人祭祀的推崇者。所以,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
但其实宋襄公没有错,是他那个时代所决定的。那时的人们,从晋国先轸开始主持军事的城濮之战开始,各个诸侯国逐渐开始不按照以前的规矩来打仗了,只是宋襄公还没转变思想。
项羽无疑是他那个时代的盖世英雄:名门之后——家世好,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有文化,更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孔武有力。
拿到了一手好牌,自然他的军队可以屡屡碾压刘邦的汉军,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项羽死于殉情,虞姬的自杀确实给了他不小的打击,然而,最致命的还是他的妇人之仁和奇怪的自尊心。
鸿门宴实在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项羽没有听从范增杀人的建议,最终放走了刘邦,以至于事后范增指着项羽鼻子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对此,毛主席也曾经赋诗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有人概括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便是——政治低能儿!
然而,项羽也并非善类,灭秦时,他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身边有人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是这样。
项羽听到后,把那个人杀了。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围,项羽一路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给了他一个好方案: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
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最后挥刀自刎。最终项羽用它的死成就了刘邦的天下。
现代人通过推演得出结论:项羽如果当时过江东,可以打赢刘邦。李清照也有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后又有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但,我们不是项羽,他不肯过江东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了。可以说,中国的贵族政治也从那时消亡了,刘邦式的“流氓”政治开始登上舞台,固然刘邦是个人物。
宋襄公和楚霸王,二人没错,错的其实是那个时代的人心而已,或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 上一篇:为国捐躯宋教仁
- 下一篇:宋教仁为何自号“渔父”?原来背后还有个非常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