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又叫“踏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古人认为,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在换火仪式中,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称为“改火”“请新火”。
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故名“寒食节”。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寒食节,民间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找不到一点吃的。随臣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重赏伴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带着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怎奈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于是大火烧山(这国君蛮糊涂的,简直是恩将仇报嘛),火熄灭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介子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的说法,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的附会。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起初寒食节这天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历史上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对寒食节的时间不一致,有的在清明前一二日,有的在清明后一日,但基本都与清明节时间接近,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为一个节日。
寒食
唐·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不过,小编最关心的还是古人清明能放几天假。在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
可见,当时寒食节已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其盛况,各位请自行脑补今天的五一长假、十一长假。
幸运的是,古人留下无数美丽的诗句,令今天的我们可以带上古诗的锦囊——《大美中文课之唐诗千八百首》,一起去踏青……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你若认为在古代,清明节这天人们总是哭哭啼啼地,就大错特错了。春意盎然,万物萌动,宜郊游,宜读诗,宜饮茶,宜对弈……宫中以这一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郊踏青场景:“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指上巳节。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也可以像古人一样优雅地活着,更多关于踏青的古诗,推荐阅读《大美中文课之唐诗千八百首》,一天一首诗,好书当作枕。
- 上一篇:数学家苏步青的跨国绝恋
- 下一篇:宋哲宗孟皇后的荣辱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