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8-04 23:38:43
阅读: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在殡仪馆的殡仪流程里,有四类重要的职业。遗体接运工、防腐工、入殓师和火化工。遗体经由他们最终以保持尊严的方式走完最后的终结仪式,之后生命或入土,或扬撒大海,总之尘归尘,土归土。

这样几个职业在外人看来是神秘的,也可能被认为是“有晦气的”,甚至是害怕接触的。他们自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和身体健康压力。社交圈甚至只能集中在行业内部。

他们是一个整体,一套流程当中的重要一部分。是几个工种合成,才形成了遗体殡仪的神圣性流程。他们每个流程每一步都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对死亡的敬意。

他们也是有情绪有小日子要过的普通人。在他们鲜为人知的工作中,需要克服恐惧,需要面对残酷与各种哀伤的情绪,需要足够坚强的心理,与专注职业道德,更懂得奉行专业主义,将一个个看上去十分艰难的工作做到位。

每天为他人送行,这种感受是难以言表的。它也说明,无论你的工作多么枯燥,都可能活出人性与人文价值。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生命走到尽头时,殡仪馆为他们还原相貌并送上最后一程。参与这场送行的包括遗体接运工、防腐工、入殓师和火化工等。

他们的彼此接力构成了一套审慎而严肃的流程。在这套具有仪式感的规范之下,还包括一些特殊工种对于生死超乎常人的认知与理解。

遗体接运工

摆渡生命

小邱对死亡最初的印象还是在小时候,爱凑热闹,跟着大人们去参加葬礼。晚上便开始害怕,钻进被窝里不敢出声。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读大学居然选择了殡仪服务专业。入行后,他成了朋友圈中和遗体接触最多的人。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两名工作人员下车后将遗体从运输车上搬下

克服恐惧

克服恐惧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邱记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遗体,是把遗体从告别厅推到火化间。低头便和死者面对面,加上过道的两边全是棺材,走出后门,小邱的后背被汗水浸得湿透。

那会儿是暑期实习,为了给自己壮胆,只得喝酒,晕乎乎之后,才能睡个安稳觉。如今已经工作两年,小邱变得更加从容。

接运工的一天

负责遗体接运的是深圳市殡仪馆的运输部,他们总共有33位接运工,5台接运车每天行驶在路面上。不管是从业才两年的小邱,还是已经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几乎都是保持着全年360多天的工作节奏,难得有假期。由于接运遗体的通知太多,有些时候值班时间甚至超过了24小时,都来不及眯上眼睛歇息一会儿,无论白天黑夜连续出车。室内、马路边、工厂里、医院里,甚至上山下海。只要有遗体的角落,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接运工平均每天要从深圳的各个角落接来40具遗体,最多的时候接近60具。3月26日一天,运输部出车38次,接运遗体37具。小邱随车去了其中7个不同的死亡现场,亲手收殓了7具遗体。包括两个因病在家去世的老人;一个因为感情原因想不开,跳楼自杀的男子;一个在医院被引产的婴儿;一个因酒精中毒而去世的男子;一个在工厂车间工作时,被机器伤及致死的男子;一个猝死在街头的老人。

最“冰冷”的告别

尽管才入行两年,小邱已经见识过各种各样的死法。经历了那么多的死亡现场,他最感慨的时候是抱着小孩遗体,“那么小的一个生命,刚刚开始就结束了。”这个时候,他一般不去看小孩的脸,直接轻轻地抱进接运车,“说不出的心酸和难过。”开车回殡仪馆的路上,接运车里的三个接运工沉默不语。

死亡现场总是突发不断,家属悲伤过度抱着遗体不放的情况时有发生,小邱往往会上前平复家属的情绪,然后和伙伴们静静地等待。家属有时会随车前往殡仪馆,这种时候,往往是一路哭声。

不是每种死法都那么体面。“干遗体接运,不只需要体力,还需要胆量。”小邱说,这些遗体有的已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已经身首分离。小邱接触的各种遗体中,最怕的是碎尸和臭尸。尽管如此,他们也会戴上手套和口罩,细心耐心地将遗体入殓,“不管形态怎么样,死者为大,一切为了尊重。”

戴着手套触碰遗体时,小邱感觉那个人只是在沉睡,但碰触遗体时那冰冷的感觉,却又真切地告诉他们,这个生命已经逝去。

电话背后的生死分离

运输部热线处的小刘每天都要接听几百个电话,大多数是关于丧葬业务的咨询,但是接运遗体的电话同样是打到这里,这些电话背后连着一个个悲痛万分的家庭。她不用看见死者,却是殡仪馆第一个知道死讯的人。听到很惊悚的死因时,她的心里总是一震。比如2008年,龙岗舞王俱乐部火灾,死亡人数一下就是三四十,她声音沙哑地向领导汇报;比如在去年,短短两个小时内,小刘连续接听了三个跳楼死亡的电话,那一刻她很困惑:“为什么现在的人那么想不开?”

小邱的接运车回到殡仪馆,把遗体移交给防腐部,这一单接运工作就算结束了。回到办公室刚坐下,热线处的小刘来电,又有单需要出车了。运输部的同事们有时开玩笑:“几乎每一分钟,都有接运车拉着遗体行驶在深圳的大小公路上。”

老冯是小邱的师傅,接运遗体的工作干了十几年,已经把自己练就成了半个法医。一到现场,只需初步观察,老冯就能判断死因是因病还是事故,甚至连什么疾病都能大概判断出来。

如今,老冯已是这个行当里的“老人”,可每次听到电话铃声响起,他还是会心里一颤,因为这铃声,很可能代表着又有一个生命已经逝去。

其实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部门,干着最脏最累也最不可缺少的活,这份职业通常不被人所理解,甚至会被有些人认为“很晦气”。他们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与心酸。

老冯已经把这份工作看得很平常,已经“更加看透生命,看重生命,热爱生命。”“朋友圈很小,没什么朋友,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们打交道。”还很年轻的90后小邱说,“如果将来我有小孩了,我会带他来看看爸爸的工作,不会隐瞒他。我很尊重我的工作。”

防腐工

灵魂睡眠的守护者

在殡葬服务全过程中,遗体防腐是“上游工程”,只要遗体被接到殡仪馆,就交由他们保存,直到丧属决定何时火化,在此之前,他们要精心保管遗体。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那些按规定可以随亲属返回原籍的遗体,必须保证在长途运输的路上安然无恙。

防腐并非一冻了之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遗体的保管、防腐主要依赖冰柜,而冰柜成年累月的运行难免会出故障。每天工作人员多次例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24岁的小刘性格沉稳,身材好似运动员,他从长沙民政学院毕业后,已在殡仪领域工作近三年,“遗体防腐分物理防腐和化学防腐两类。一般来说,我们把遗体精心放进零下10摄氏度的专格冰箱,摆好姿势,让他们好像睡着了一样。每天轮流巡视。”

如果是意外死亡,尤其是死亡多日才被发现、腐败的,还有那些因传染病去世的,都要细心处理,做好登记、标注,“我们这一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都有职业健康风险。我们前一个环节是遗体接运,然后转移到防腐、保存,我们对遗体进行最细致的登记、保管,才能为下面流程的同事减轻风险,提出相关警示。”记者在遗体保存的电脑系统里看到,每具遗体除了姓名、年龄、病因、逝世地点等基本信息的登记外,还有从遗体外表观察到的各种信息的记录。小刘解释:“大部分都是因病去世,什么病因,家属不愿向我们坦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细心观察,标注相关信息。”

也许是面对太多死亡,年纪轻轻的小刘言谈间,对各种人、事都充满了包容和理解。

长途防腐最具挑战性

防腐挑战性最高的工作内容是“长途运输中遗体的防腐”,“有些家属会要求把遗体运回老家办丧事,由当地殡仪馆批准并直接接收,我们会负责运输和途中的遗体防腐。这就是化学防腐。每年大概接近100个。”对这一挑战性的工作,小刘竖起大拇指,介绍起身边的师傅老朱,“他真的很棒,整个防腐操作他如果需要半个小时,我可能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

老朱干遗体防腐已经13年了,虽然他的年纪只有41岁,但“实践出真知”,即使他没有专科毕业的经历,但多年的摸索、学习、实践,让他当之无愧成为其他防腐工作人员的师傅、老大哥,“遗体防腐是门很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技术。殡仪馆很早就从北京、杭州请来专家教授我们技术,花钱送我们去接受培训,做时间久了,有一点儿经验而已。”

殡仪馆有一个专门的防腐间,给遗体注射特配的防腐液,注射部位、注射方式不同,遗体能防腐的时间也不同,“防腐两天、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现在的技术都能准确达到。概括点儿,就像我们生病到医院输液一样,只是给遗体注射、输液更讲究技术。因为遗体没有循环,要时刻看护,否则输不好,会向吹气球一样,出现堵塞或鼓包。”老朱说得轻描淡写,可一闻到呛鼻的防腐药水味,还有遗体身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就能理解防腐工们寻找下针部位、控制输液速度,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其中的辛苦和压力可想而知了。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桌子上的药液能对遗体进行有效防腐。遗体需要保存较久,需防腐处理,再送入冰柜。

寂寞的守护需要温情

小刘第一次接触遗体处理是在大学时,当时他19岁,“虽然到中山实习前,自己做了很多心理预设,但刚一见到遗体时,还是愣住了,害怕是肯定的,但由老师带着,马上便投入到教学和工作中……从胚胎、婴儿到老人,看得太多,现在只觉得活着真好,生命其实还是很精彩的,虽然我们做这一行,还不能得到人们完全的认可。”

虽然也是从小备受宠爱的独生子,但特殊工作的磨炼,让小刘没有一点儿娇气和骄气,心态平和,生活中健康积极,堪称“当代五好青年”——平时与同事实行24小时轮班制,每年平均要接待五六个服务对象。工作之外,他的交际圈很窄,根本没机会交女朋友,“平时休息时,我喜欢运动、看书,偶尔打打电子游戏,工作的压力肯定有。干这个工作,难交外面的朋友。在外面只能跟别人说,在物流园工作。在内地工作的同学,很多都改行了,我曾经也想改行,但想想,自己就好像天天在做善事,也是在帮助人,心里觉得挺知足的。”

如何在传统观念和外界压力下获得工作上的心理平和?老朱和小刘看着偌大的遗体冷冻室,淡然地说:“看,这里共有20栋,每栋里保存着几十具遗体,就好像居民住宅的楼层一样,有栋号、有层号、有编号,只不过,他们在这里的状态是睡着了,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他们在这里睡得好好的。”

入殓师

他们的妙手

让逝者体面离去

50多岁的朱师傅已面带岁月的沧桑,17年多的入殓师经历,无数逝者在他的一副仁心、一双妙手的点化下,给亲朋留下美丽的回忆,华丽谢幕。

深圳这座偌大的城市,朱师傅算是元老级别的了。在遗体美容这行,讲究的是“传帮带”,部门里面的20多位同事,大多数都和朱师傅学过,或者出自他的徒弟的门下。

朱师傅是广东客家人,说话直爽。谈起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他笑着说:“为了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他经人介绍来到殡仪馆工作,起初就图个安稳,这个行业流动性不大,也算是吃公家饭的。没想到一干已经接近20个年头。

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两名化妆师给逝者剃须净面,化好最后的妆容

最难处理的是交通意外身亡者或高坠而死,事故常常会让逝者肢体变形,碎裂,需要骨头拼合技术进行整容。

朱师傅清楚地记得,2008年4月份,沙嘴发生了一起车祸,一辆泥头车撞向一名7岁的小女孩,造成小女孩当场死亡。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是车祸的惨烈让朱师傅记忆犹新,当时小女孩的遗体送来,从头到脚断成了三截,万幸的是头骨没有损伤。即使这样,朱师傅和另外一个同事合作,还是从早到晚地忙了一天,才把小女孩基本还原完整了。

“安放逝者的床设计得就这么高,化妆整容的时候,要一直弯着腰站着。”很多整容手术都需要团队作战,一个人累了,再换另外一个人接着来。“在去往天堂的路上,让逝者更有尊严地离开。”这是入殓师经常说的一句话。

生理恐惧必须克服

入殓师并非天生胆儿大,要一步步适应,克服生理上的恐惧。90后男孩小颜,去年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系毕业,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深圳入殓师。小颜说,刚入行时,看到遗体特别害怕,有一个多星期都没怎么吃下饭,“每到吃饭的时候,就不由自主想起那些画面”。

其实,“吃不下饭”是每个入殓师必须要经过的心理关,朱师傅直言小颜的程度算比较轻了,“听说有些人吓得整晚睡不着觉”。朱师傅说自己一开始也是有点儿不安,现在也习以为常了。他笑着说,防腐间有几百具遗体,让他去那里睡一晚上,都不会害怕。

对死亡处之淡然

入殓师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死亡,对生死已经非常淡定,在这里,死已经不是一个忌讳的字眼。

在深圳,入殓师平均每天有四五十具遗体需要处理,忙的时候,可能达到八九十具遗体。用朱师傅的话说,“每天就像打仗一样,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做,来了一具又一具,冲洗、穿衣、化妆,忙得根本停不下来思考,也来不及害怕和感叹。”

有时候,前一天化妆了哪些遗体,已经没办法想起来了。小徐说,每天脑海里只会想还有多少工作量,每具遗体还需要哪些步骤。朱师傅说,工作量很大,而且逝者里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每天也就十来具遗体,去年有近三分之一数量的逝者属于非正常死亡:交通事故,自杀,他杀”。

有一位女孩在婚礼前一个月,因交通事故去世,家人要求给女孩穿上婚纱,把葬礼当作婚礼办,未婚夫也在一边哭泣不已,小徐说那个场景,让好多人流下了眼泪。

火化工

熊熊火焰淬炼出老李的淡定和厚重

鼓风机与引风机的呼呼声、火化炉内沉闷而浑厚的燃烧声、逝者亲友的哭声……这些声音每天环绕在深圳市殡仪馆火化工李星(化名)的周围,构成他工作的庞大背景音。

在深圳市殡仪馆火化部,7台火化炉平均每天要火化超过40名逝者的遗体。

带孩子看父亲的工作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操作工打开炉盖查看情况,相应调整柴油输入量

利用推送机将遗体连同棺木推送进火化炉,启动机器,一边烧棺木,一边打开火化炉前方的小口,用肉眼或偏光镜观察,当棺木燃烧殆尽后,加油、点火,焚烧已逝的肉身。

以上步骤的完成往往需要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这个因人而异的过程中,老人与小孩的遗体火化消耗的时间更短,但那些被长期放置在冰冻间里的遗体,以及得肝病去世的病人则需要近1个小时。

燃烧过程结束。李星会用一根长约2米的耙子将炉内的骨灰一点一点地往洞口下扫,打开火化炉的下盖,用一杆铁杆吊起盛着骨灰的铁盒,送入骨灰室冷却。

从这些骨灰的最终状态,李星能大致判断出逝者生前的状况:骨灰细碎的一般是老人,年轻力壮的男子骨灰往往大块而完整。

李星是客家人,1989年进入殡仪馆工作,资历长,人称老李。

在客家人聚居的大村落长大,死亡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儿时,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听闻村中老人去世的消息。他们是热热闹闹走的——大家族里每个人都来了,街坊邻居也来了,围坐在逝者身边,彻夜不眠地奏乐、叙旧。

工作伊始,老李并无忌讳,将它视为职业一种,只在逢着夜班的时候会有些发怵——月黑风高,偌大的殡仪馆里人迹寥寥,整个火化部只有一二个人在场。但他还算幸运,另一名年轻一些的员工王禹(化名),在进火化部前在殡仪馆的冷冻间工作,也是一天夜里,独自看守,一位老太太的遗体突然叹了口气,王禹吓得不得了,跑出防腐部四处找人,老师傅告诉他,老太太逝前得的是支气管炎,生前一口气堵在胸口,这下吐出来,是自然现象。

进入火化部后,王禹笑称自己经受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早些年,他只让亲近的人知道自己的职业,一群人出去玩,朋友的朋友问起,就说自己“在公司上班”。

倒是老李坦诚些,两个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就带他们来看爸爸的工作,孩子们也不惧怕,在学校里从不隐瞒父亲的职业,有时甚至会在与别的孩子闹别扭时开玩笑说:“我叫我爸烧死你。”

但社会上偏见的消弭还需要时间。此外,对于“火化”,人们还存有许多误解——早些年有人传,遗体是集中到一起火化的,殡仪馆给家属的是动物骨灰。深圳市殡仪馆特意组织了开放日,进来参观的人群中,老年人最多,大概是因为年纪大了,他们并不畏惧死亡,反而充满好奇,耐心而安静地看完火化的全过程,跟老李他们说自己这下放心了。

送走自己的亲人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火化炉从早上8点半一直燃烧到下午4点半,平均每半小时焚化一具遗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味道。夏天室温常常超过40摄氏度。

在老李眼中,死亡就是双眼一闭不睁,是时间推移的自然过程。自己的工作则是送他人走完最后一程。这工作有时让他觉得很自豪:将骨头烧白是一门技术活,而这样做的过程,有时会让他觉得自己是在超度亡灵,在做一件好事。

一个常规的问题是,类似的事情处理得多了,会否变得麻木?老李摇摇头说,这是一个自然累积的过程,刚开始是害怕,然后是适应而有些麻木,但越做越久,就越发敬畏。他觉得这与画家是一个道理,气度与涵养是慢慢累积出来的。这个过程花了他将近10年。

为不同的人做火化,心中的情绪也不同,寿终正寝的百岁老人让老李心安,但有时也会心里咯噔一阵,比如碰上那些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婴儿,以及跳楼身亡的年轻人。还有那些失去父亲的孩子——老李的父亲数年前去世了,他们总让他想起自己的处境。

工作几十年,免不了遇上“熟人”。去年,老李家有2位亲人过世,他亲自为他们做火化,常规的过程突然变得漫长,但做完这件事,他心里好受了许多。他说不放心让别人做,宁愿用自己特别的方式好好与亲人告别。

这么多年下来,老李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事,“该忘掉就忘掉它,老想那么多不好。”殡仪馆其他部门的员工有时会打趣他们,说火化部不用跟遗体直接接触,是最轻松的。他有些激动:“你看,送到这的时候,连棺木都是完整的,到最后出来就变成那么一点点(骨灰),哪个更残酷?”

工作之余,老李喜欢到梧桐山骑单车,有一回在路上遇到受伤的陌生人,慌忙将人送往医院,医生让他挂号,他说自己并非伤者的亲属,医生表示要等亲属来,他怒了:“你医生不赶快救死扶伤,怎么还这么多事?”对方只好乖乖救人,但依然面露难色,他开口:“我是殡仪馆的,你搞不定的事情,我会搞定。”然后默默离开。

夏天对这些火化工人而言是最难受的。火化室里地温四十多摄氏度,一天工作下来,身上的衣服能直接拧出水来,他们只能趁工作间隙站在门边透透风。

这天,一位女孩在男朋友的陪伴下送走了自己的爷爷,看到爷爷的棺木被缓缓推进火化炉时,小心又克制地哭了起来,王禹轻轻挥了挥手,让他们到旁边坐着休息。

王禹对死亡的最初印象同样来自于爷爷。那时,他还很小,在四川的大山坳里,长长的送葬队伍抬着棺木缓慢前进,天空下着细碎的小雨,泥路湿滑,他摔了一跤,姑姑将他扶了起来。因为这一跤,他对爷爷的去世铭记于心。

如果你问他,为何要做这一行,他会隔着口罩,神秘兮兮地告诉你:“这是命运。”

文 | 李飞 王雅 伊宵鸿 施展萍

特约社工 | 肖旭莉

图 | 陆颖

责任编辑 | 郑安之 温丽虹

相关推荐

  • 送行人 | 那些与死亡相伴的工作

    送行者,在殡仪馆的殡仪流程里,有四类重要的职业。遗体接运工、防腐工、入殓师和火化工。遗体经由他们最终以保持尊严的方式走完最后的终结仪式,之后生命或入土,或扬撒大海,总之尘归尘,土归土。这样几个职业在外人看来是神秘的,也可能被认为是“有晦气的”,甚至是害怕接触的。

    文章阅读
  • 战报丨千名远征军激情助威,武汉卓尔客场4:4憾平深圳佳兆业

    远征军,10月26日,2019年中国平安中超联赛第27轮,武汉卓尔做客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挑战深圳佳兆业。上半场比赛第10分钟,拉斐尔在禁区前沿被对方最后一名防守队员放倒,主裁向对方出示黄牌。随后武汉卓尔队凭借拉斐尔、王凯、埃弗拉的进球在客场3:0领先对手。

    美文欣赏
  • 深圳“园林人”的生态梦

    园林人,深圳湾公园园长邵志芳是位从业17年的“老园林人”,她最期待在党的十九大描绘的蓝图里,看到越来越多与“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有关的内容。

    美文欣赏
  • 惠州·罗浮山,你一定要去的5A景区,388元豪华双人房配早餐

    罗浮山,节假日出门爬山当然是首选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罗浮山在广州深圳周边的朋友跟我一起看过来深圳、广州周边游山青罗浮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自然风光旖旎,雄伟俊秀。

    佳句赏析
  • 岁月无情催人老,何人与你共举杯?

    岁月无情催人老,当你看到你曾经见到一个小姑娘,从一个六岁的黄毛丫头到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今天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老了。岁月无情催人老,你也许不服气,但当晚辈成就了一生的大事的时候,你无论怎么不服老,都是无用的。

    文章阅读
  • 598元抢购宿桥头三正半山园景高级客房+双人自助早晚餐

    宿元景,598元抢购宿桥头三正半山园景高级客房+双人自助早晚餐

    文章阅读
  • 落花时节又逢君 文/钟紫娇

    落花时节又逢君,下着小雨的傍晚,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没有开灯的房间,忽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于是,带着病容披上厚衣去开门,门后的是快递小弟爽朗的笑容,他说,你好,有一封快递需要。

    佳句赏析
  • 399元=2套住河源越王山木屋别墅,这里被称作"桃花源",青山碧水

    越王山,其山峰千姿百态,势如南越王之千军万马雄伟壮观深圳广州惠州家庭旅游推荐河源拜恩·越王山特色民宿抢购价。

    美文欣赏
  • 学会用孙子兵法管理企业 薛国安做客“时代商家大讲堂”

    孙子兵法,来源:读特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集大成者,《孙子兵法》能为现代企业带来怎样的启迪?近日,深圳市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深企联“)、深圳市企业家协会举办今年第三场“时代商家大讲堂报告会”,特邀著名兵法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国安少将作“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战略”主题演讲。

    文章阅读
  • 出资近5亿元 太白酒被深圳一公司 全资收购

    太白酒,自去年10月份起,经过长达8个月的前期酝酿和多次磋商,今年7月11日,深圳前海班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公司)与陕西省太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太白酒业公司)正式签署收购协议,前海公司出资近5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太白酒业公司,双方约定:太白酒业公司名称不变、生产地不变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