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家最厌恶偷鸡摸狗的营生,也厌恶那种无端诽谤的小人,更厌恶把“群众”当做挡箭牌的不良商家。
有理不在声音大,有理晚上偷偷摸摸干个啥?送你八个字:卑鄙下流,低俗不堪。
多个网帖和微信公众号都在转发、放大四川西充县委书记韩伦红调离第一天被“群众”拉白色横幅、烧纸钱、“送瘟神”之事。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某利益集团(或企业)有偿操纵的、“涉黑”性质的犯罪活动。网帖称,5月9日是原西充县委书记韩伦红离开西充,到南充市高坪区任区委书记的第一天。西充县街头自发组织的大批群众冒雨来到西充县委门口,为韩轮红的离开烧纸焚蜡,欢送这位百姓心中“土皇帝韩天霸”的离开。
网帖为韩伦红罗列了一系列“罪状”,称他自担任西充县委书记以来,滥用职权,招商引资了大批不靠谱的“歪”企业。如利用西充财政国库,倒补贴支持6000万元给引资企业,用于县内两家五星级酒店的修建。此外,韩轮红在任期间,大势(肆)征用土地,强拆老百姓的房子,却拒不给老百姓合理的赔偿,百姓到处怨声载道。从开始招商引资到现在,由于韩轮红的失职,西充县财政亏空80多个亿。
账明摆在那,有财务审计、有纪委管着,有你网帖卵事?稍有点法律知识和社会常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网帖漏洞百出,而且“狐狸”尾巴暴露无疑。
西充县有15个镇、29个乡,51万人,“大批群众”到底有多大的“批”,纯属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我没有亲眼目睹,更没有去丈量过。发网帖的人肯定属于不着调的,游走在网络空间的“边缘新闻人”。这种人可以信口开河,跟那种裤子一提就不认账的“土鸡”有得一比。
在我的印象里,西充县俗称“苕国”,以盛产红苕(红薯)而出名。西充人的“苕腔”形成川北地区最有个性的、最独特地方语系。
中国早期沿海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所引起的示范效应被各地政府官员发现,随后中国各级政府成立了大量的开发区并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按照网帖的说法,韩伦红任西充县委书记以来,招商引资了大批的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作为新的“血液”注入贫穷的西充之后,某些行业必将会重新“洗牌”,打破了原先的利益格局,在市场的规则下被迫出局的企业主或许“损失惨重”。于是,招商引资到西充县的企业,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不靠谱”、“歪企业”。
网帖所控告的“利用西充财政国库,倒补贴支持6000万元给引资企业,用于县内两家五星级酒店的修建”,依然是表述不明确,怎么动用财政资金的,哪两家五星级酒店?稍有政策常识的人都明白,动用6000万的财政资金,肯定不是书记韩伦红一个人说了算,必须开常委会集体决定。
先纠正网帖一个错别字,应该是“大肆”。所谓的“大肆征用土地,强拆老百姓的房子”听起来越来越不靠谱。西充人都明白,要改变“苕国”穷样,把这个“乡镇”搞得像城市,就得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拆掉棚户区、违章搭建是情理之中的事。
“拆迁户”本想通过捞一把的方式成为“拆迁富”,或许没有得逞,于是就成了时任县委书记韩伦红的又一“罪状”:拒不给老百姓合理的赔偿。
由于“西充县财政亏空80多个亿”的说法不是出自权威部门的数据,对其真实性不妄加评论。即便如此,只能说明西充县还是叫“苕国”。
详细解读完网帖的相关内容,斗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市场竞争中被迫出局的某企业主,在西充县委书记韩伦红调离的5月9日,组织一帮拆迁户“大闹”西充县委门口,拉白色横幅、烧纸钱、“送瘟神”。策划者将现场拍摄成照片,发到相关论坛,再通过不良自媒体“添盐加醋”,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以达到“报仇”的目的。谣言止于智者,那些自媒体你想过没有,唯恐天下不乱,乱了你能分几羹?
那位自我标榜为“自媒体人”的某君曾于5月10日致电西充县委宣传部,该部一位负责人称:“这些人是深更半夜干的,目前身份不明,公安还在调查中”。
“深更半夜干的”是白天太忙乎,喜欢晚上偷偷摸摸,还是见不得人?明知违法必须一搏,公安对此事展开调查,还事实真相,是理所当然的事。
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之规定,涉案人员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即构成涉嫌侮辱罪和诽谤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涉案人员以捏造事实的方式诽谤,又以烧纸钱的方式进行侮辱,而且拍成照片通过网络信息进行传播,这已经属于情节严重的。
“侮辱罪”须被害人到人民法院立案,人民法院立案之后,如果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就本案而言,涉案人员公然到县委大门口的这些行为,可以理解成“危害社会秩序”,公安机关可以直接立案侦查。
民间有句俗话“人走了茶就凉”,韩伦红虽然现在已经不是西充县委书记,但任何人任县委书记,在西充,法律都不会变,因此公众期待着最后的结果。
一说到“黑”官员有些人就莫名其妙地快感,不管事实,不管对错,总之官员是拿来黑的,这种不正常的思维已经被某些利益集团洗脑。
官告民不正常,民告官正常,如果我是这位县委书记的话,一定要吃这个“螃蟹”,来他个呈堂供词现场直播,看看是谁在游“裸泳”。(王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