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翻译:白天事情觉得纷繁杂乱,则静坐。觉得不想看书,则姑且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翻译:朋友的相处之道,务必互相谦让,这样才能够收益。如果互相比较和打压,则会受损。
3、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翻译:圣人的心如同明亮的镜子。正因为镜子的明亮,东西出现在镜子前就能被感应,没有东西不被照见。没有已经离开的物品还存留在镜子当中,未照见过的物品也不会事先在镜子中出现。
4、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圣人应变不穷)
翻译:学者须要先使自己的心明亮起来。学者只担忧心不能明亮,不担忧不能穷便所有的事情。
5、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翻译:人必须要在事情上去接受磨练,这样才能够站得稳,才能够不管是在守静还是做事,都能够安定。
6、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翻译:凡是可以下功夫的,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都是下学功夫。上达就隐含在下学的功夫里。不管圣人讲得多忙精微奥妙,通通都是下学。学者只管去做下学的功夫,自然能够上达,不用再去找什么上达的功夫了。
7、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翻译:“一个宗旨”是精研的目标,精研是“一个宗旨”的实现手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通过‘精研’来达到“一个宗旨”的目的。
8、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翻译:知是行的出发点,行是知的结果。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与行不可分作两件事。
9、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翻译:只有摒弃私欲、存养天理,才能算是功夫。在宁静时心心念念要摒弃私欲、存养天理,在做事情时也要心心念念摒弃私欲、存养天理,不用去管是否宁静。如果只老是依靠宁静,非但会渐渐养成喜静厌动的弊病,还会有很多其他的毛病潜伏着,终究不能根除,一但遇到事情便会滋长。只要内心时刻依循天理,又怎会不宁静呢?如果仅仅追求宁静,却未必能够依循天理。
10、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
翻译:根据所处位置而行动,不做超出分限的事情。身在外国便做外国人该做的事,身处患难之时便做身处患难时该做的事,无论何种情况都能处之泰然、自得其乐。
11、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翻译:为学必须要有个本原,须从本原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自有成果。
12、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果。
翻译:立志用功,如同种树,刚生根发芽时,还没有树干;有树干时,还没有树枝;有树枝,继而有树叶,然后开花,结果。刚生根发芽时,只管栽培灌溉,别想树枝,别想树叶,别想开花,别想结果,此时想也是白想。但不忘栽培之功,何愁无枝叶花果?
13、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翻译:初学者开始学习时心猿意马,心思散乱,不能专注,其所思所虑大多是人欲部分,所以教导他们静坐来停止思虑。
14、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翻译:自我觉察和克除私欲的功夫,无时无刻不可间断,如同消灭盗贼,必须要决心扫除廓清。
15、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翻译:克制自己的私欲必须彻底扫除干净,不能有丝毫的存留。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便会接踵而至。
1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
翻译:善念萌发时要认识它、扩充它;恶念萌发时,要认识它、遏制它。知道该扩充还是该遏制,那是立志。
【飞仙时空】传播儒道佛国学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