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其主流的文学形式,都有属于它的光辉岁月,唐代是诗的盛世,而宋代则是词的盛世。
词最初产生于民间,在初、盛唐时期,文人作词的较少。但自中唐开始,词在文学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词作,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等。
晚唐五代时期,词流行起来,出现了词选集,如《花间集》。进入宋代后,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名家辈出,极为繁荣。在宋代众多词人中,苏轼是最耀眼的一位,光芒万丈。
古代诗人无数,有两个人获得过“仙人”的赞誉,一位是李白,另一位就是苏轼,足见苏轼成就之高。苏轼的词可豪放,亦可婉约,可深情,亦可忧伤。读苏轼的词,你可以感受到他的豪情壮志,正如他在词中所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你也可以体会到人生百态。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写的最好的一首词,亦是宋词中最引人注目的词作之一,可以说它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水平。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在其著作中评价道:“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乌台诗案 ”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从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变为阶下囚,巨大的变故给苏轼的内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监牢,苏轼时常被审问,甚至被羞辱,前途凶险,面对这些,苏轼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
这段狱中生活是苏轼人生中最艰难、最悲惨的时光,但他的人生有了一个大跳跃,有了新的领悟。“乌台诗案 ”最终的结果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对于苏轼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在这里他创作了不少名作,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写于此地。
这是一首怀古词,何为怀古诗词?简单来讲就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在闲暇之余,苏轼前往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风景壮丽,他想到了三国时的那场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盛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的上片着重于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头就展现了气势非凡的场景,声势豪壮,但又透着一丝悲凉。诗人将汹涌澎湃的江水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发出了“浪淘尽”的感慨。随着时间的流逝,千古以来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业绩如同这奔流不息的江水,一去不复返,让人陷入历史的沉思。
“人道是”这三字用的十分恰当,因为当时人们对赤壁之战的故地有很大的争议,众说纷纭,诗人用“人道是”表明他自己也不确定。“三国周郎赤壁”引出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间、人物、地点一应俱全,一幅赤壁之战的历史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为下片缅怀周公瑾埋下了伏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的是赤壁之景,雄奇壮阔,陡峭的山石高入云霄,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江岸,卷起的层层浪花似千堆雪,见到如此雄伟奇壮的自然之景 ,诗人有感而发道:“江山如画 ”。
词的下片刻画了周瑜的年少有为,英姿勃勃,儒雅淡然,展现了周瑜的风采和才能,而诗人反观自己,四十多岁,功业未成,被贬黄州,顿生感慨,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周瑜,字公瑾,年轻有为,二十四就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春风得意,三十四岁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从着装仪表上刻画了周瑜作战时的潇洒从容,指挥若定,表明了他对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有着十足的信心。
从“故国神游”开始,诗人的思绪回到了现实,白发已生,却壮志难酬,与卓有建树的周瑜相对比,诗人的内心有着无可奈何的苦闷与沉郁。人生如梦,不必让种种苦闷萦绕于心,何不举杯同江上明月共饮,体现了诗人旷达的心态,人生虽有失意,但依旧坦然面对生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最具代表性的词作,只需这一首便可雄视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