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年,苏轼生。
1057年,与老弟苏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不过母亲过世,就回家奔丧。
1060年,返京城,授河南福昌县主簿,但是没去。主簿和县令、县丞是有国家编制的干部,是三把手。
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二月到任。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亲自策试的,所以不一般。府是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都重要的地方,派到府去做官的,也是皇帝比较亲信的。凤翔府相当于现在一省之内的大市,比如像大连在辽宁省的地位一样,签判更不得了,是皇帝派去监督知府的,虽然位列知府以下,但事事都能牵制知府,很多事判官不签字,政令就无效。刚二十四岁,就做到一个大城市的准一把手,可谓风光无限。苏轼血气方刚的,一心想干出点儿什么事业来,和知府关系不算太和谐。
1064年,罢凤翔任,不干了。宋朝有规定,在一个地方当官最多三年,然后朝廷要对其进行考核,叫“磨勘”,考核合格的,再受新职。
1065年,正月还朝,直史馆。史馆里任职的,都是皇帝凑的饱学之士,苏轼还不是一把手,一把手叫史馆修撰,史馆约略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苏轼就相当于副院长那个级别,没有实权。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071年,任职开封府推官,推官是知府的副手。以一个首都副市长的身份上书宋神宗,论变法得失,得罪丞相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远离京都。通判也是中央派去牵制知州的官。
1074年,在杭州纳妾王朝云,工作满三年,改知密州。知州是地方一把手,苏轼在密州重修超然台。
1076年十二月,改知徐州。还是地方一把手,相当于现在的地委书记,也牛。
1079年三月,改知湖州。写讽刺诗,再得罪朝中人,入狱。十二月出狱,授黄州团练副使,团练是军职,不过是虚的,更别说副职了。宋朝军权和主要部队都在中央,所以地方的什么团练不过是享受个待遇,徒有虚名。苏轼在黄州生活还算好,筑了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前后《赤壁赋》都是那时候写的。
1084年,迁汝州团练副使。
1085年,又启用苏轼知登州。到任刚干了五天,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郎中约略等于现在的司长,礼部管科举。
1086年,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个职位很重要,帮皇帝起草国书的,类若现在国务院的秘书长。
1087年,因与朝中官员政见不和,四次上书要求外任,不许。
1089年三月,知杭州军州事。
1091年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八月出知颖州军州事。
1092年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十一月迁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1093年九月,出知定州军州事。在地方是一把手,在中央都是虚职,有级别待遇无实权。
1094年四月,又因讽刺罪名被贬至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这回是更为纯粹的虚职了,宋朝因畏惧唐蕃镇割据的危害,把节度使的权力全部架空,当副使就更没什么意思了。
1097年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别驾相当于通判,不过海南是蛮荒之地,苏轼去了也没什么权力。
1100年,得旨返还大陆。
1101年,暴病于常州,卒年64岁。
总起来看,尽管屡遭排挤,但苏轼做地方一把手多年,也不算亏。苏轼干的还是地委书记的角色,现在一个县委书记都不知要伤死多少人的脑细胞。“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苏轼干的惨了点儿,可能是他没有活学活用,书呆子一个,光顾了修身,忘了敛财。
第一次1080年,被贬黄州。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1094年,被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想要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结果“新党”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苏轼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牺牲品。
第三次被贬1097年,被贬儋州。原因更简单,新党为了将旧党赶尽杀绝,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
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就被贬到了海南。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对新法持异议,正面地投入到党争之中的话,那么后两次被贬完完全全是无奈的、被动的、身不由己的,他没有持任何的政治见解。
没有做任何的斗争,就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去了。最最可悲的是,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小皇帝宋哲宗,童年的老师正是苏轼,这可以说是最最失败的教育了。
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可以说苏轼在文学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 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置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虚幻的感觉,又为后文的人生哲思作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同时,这篇赋摆脱了汉赋句法的板滞,也一洗齐梁赋作的绮靡,句式骈散相间,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成为宋代文赋的绝调。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此而确立 苏轼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诗名与文名相仿佛,所谓“士大夫不能诵坡诗者,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即可见其享誉之高。苏轼所以能在诗史上卓然成为一代大家,就在于他以彪炳当世的大量创作,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苏轼在早年即感受到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发出过“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许州西湖》)的感慨。后来辗转播迁,目睹人民困苦,写了不少“悲歌为黎元”的诗篇。如在凤翔时写的《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描写朝廷摊派苛重徭役,给百姓造成的负担。通判杭州时的《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对百姓为糊口奔走贩盐而身陷囹圄,表示深切的同情。在黄州写的《五禽言》、《鱼蛮子》,借渡河农夫和渔民的一家,控诉了地租剥削的残酷性。这些诗篇都写得情真言挚、朴实无华,有的还以具体描述,留下了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切剪影。苏轼的政治讽刺诗,如《李氏园》、《荔枝叹》,都能通过具体事件的描绘,揭露封建统治者为满足个人贪欲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有些政治讽刺诗,其真诚同情人民的思想同不满新法的情绪错综交织,如《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月夜徘徊者……”(林语堂语)这还不能道尽他的全部,只是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大文豪、大学者。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留下自己的欢欣和忧戚,以自己完美的人格和充塞宇宙的才气,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和学者。
苏东坡——宋代文坛一个光荣的名字,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