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突破五 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
句式)
——符合“直”“信”“境”,落实得分点
落实得分点一 关键实词
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当然,掌握得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
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见《高考必背》)
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按 拔 拜 报 暴 备 比 币 辟 薄 裁 操 策 曾 差 长 朝 陈 称 出 处 传 垂 次 存 错 贷 德 独 多
夺 发 伐 方 分 奉 负 赋 苟 购 果 过 假 将 矜 景 竟 居 课 类 名 命 逆 披 趣 让 稍 舍 身 审
师 释 视 疏 图 委 闻 务 息 系 向 延 夷 引 游 责 直 置 志 中
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需要理解、积累的知识点:五类实词
(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
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追源溯流,寻找义项联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弄清其词义衍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1)词义演变规律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2)寻找义项联系
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实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找出本义,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找到这个“源”,顺“流”而下,就可以发现其他义项的来龙去脉。
例如: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邑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边邑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陋、见识短浅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粗俗、未开化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轻视、看不起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鄙”的本义是“边邑”,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
”放右边,表示“邑”。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台阶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拜官授职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修治、清理
④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清除、废除、除掉、去掉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过去、逝去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除”的本义是“台阶”,“除”是形声字,左形右声,“
”放左边,与“小土堆”有关。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除”的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拜官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清理”“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过去、逝去”了。
2.因文定义,语境推敲
一个实词虽有多个义项,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在具体、确定的语境中只有一种含义。因此,完全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成为确定其含义的钥匙。
知识运用1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其在任时,戚属间有所欲言,公(指传主周鼎)对庄语,多意沮而寝。(《孙光祀集·周鼎传》)( )
A.睡觉 B.丑陋
C.隐蔽 D.停止
答案 D
解析 根据语境“欲言”“意沮”推知为“停止”。
②祜(指传主羊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晋书·羊祜传》)( )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袭
答案 A
解析 “侵占”侧重入侵后占有对方财富、土地的结果。羊祜带兵至吴国境内,割下吴国的稻谷当作军粮,且事后“送绢偿之”,只能是临时的“占有”。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字的意思。
①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
安心
②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安抚、安慰,使……安顿
类义词(一义多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
(二)古今异义词: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1.把握“异义”类型,记“异”存“同”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学习古今异义词,要特别注意其“异”义,记“异”存“同”。
试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差异类型。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黄河
今义:一切大的河流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扩大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义:金属
今义:黄金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缩小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转移
(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弱化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仇恨,怀恨
今义:埋怨,责备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弱化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遗憾,不满
今义:仇恨,怀恨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强化
(7)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贬义词
词义变化类型:感情色彩变化
2.特别关注古今同形而异义的双音节词
文言实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实词则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居多。学习古今异义词,要特别注意:
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实词误以为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实词。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实词,如果用现今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错。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实词,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是一个双音实词,指“丈夫的配偶”。
请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是不是与现代汉语同形的双音实词。如果不是,请解释其义。
(1)铁骑突出刀枪鸣。不是,指突然爆发出
(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不是,走上前进献
(3)汉亦留之以相当。不是,相抵押
(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不是,指确实存在
(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于”不是,指“来到”;“颜色”不是,指“脸色,面容”;“憔悴”是双音实词;“形容”不是,指“形体,容貌”;“枯槁”是双音实词
反训词
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这样的词语有:①“沽”,买或卖;②“置”,置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报仇;④“从”,跟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⑦“市”,卖出或买入。
(三)活用实词: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结合语义和语法结构,掌握其活用特点和规律。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
(5)而相如廷叱之:廷
(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7)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
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②名词前面有副词;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欲”“得”“能”等);④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
②二月草已芽: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⑤君子不齿:齿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
③云青青兮欲雨:雨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
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军
②鹪鹩巢于林:巢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怒,蹄之:蹄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
③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
④策之不以其道:策
⑤填然鼓之:鼓
规律和特点: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
②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③大楚兴,陈胜王:王
④范增数目项王:目
⑤籍吏民,封府库:籍
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性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荆轲)又前而为歌曰:前
②扣舷而歌之:歌
③客逾庖而宴:宴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
规律和特点:“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连接的是动词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2.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
(4)而其见愈奇:见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
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宾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有才能的人;少、长,年少年长之人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
(3)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正道
(5)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圣人;前一个“愚”,愚人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则秦未可亲也:亲,亲近
(2)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头
(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变白,显出白色
(4)素善留侯张良:善,同……交好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变得弱小
(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它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3)(5)。
4.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1)看动作的施动者。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那就是意动用法。
(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
(1)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毕礼而归之:归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④窜梁鸿于海曲:窜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规律和特点: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
(2)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
②大王必欲急臣:急
③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终
④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一个“封”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③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
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
规律和特点: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4)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
(四)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是: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知识运用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反:通“返”,返回
B.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坐:通“座”,座位
C.女忘会稽之耻邪 女:通“汝”,你
D.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振:通“震”,震动
答案 D
解析 振:通“赈”,赈济。
(五)偏义复词(含同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的“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的“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的区别。同义复词是指几个语素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且都表示同一个意义。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疲”和“敝”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即“疲劳”,是同义复词。而偏义复词,是在特定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作息:本义指劳作与歇息,在语境中偏取“作”义。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义,用以强调蜀汉所面临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案 D
解析 “异同”是偏义复词,偏指“异”。
1.准确判断翻译中的关键实词
(1)从词性方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重点是动词。
(2)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
2.四类实词译到位
对于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下面四类实词要特别注意:
(1)古今要区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它的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当然,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
(2)多义要确定
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3)活用要译准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义。
二是译到位,就是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②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⑤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4)专用要理解
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知识的句子。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知识、一个专用名词,结果硬译就会使语意佶屈聱牙。其实,专用名词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如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另外,古人有个习惯用法,就是姓名的省略。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会出现完整的传主姓名,之后就只出现“名”,以“名”代指传主全称。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译出全称。不过,要特别注意传主的“名”是什么,并且有意识地记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把传主的名当成其他意义的词语。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采分点:“会”“检讨”“故事”“访问”,大意对)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龚茂良,字实之,兴化军人。累迁吏部郎官。江浙大水,诏陈阙失。茂良疏曰:“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除礼部侍郎。宣谕奖用廉退,茂良奏荐朱熹,群小乘间谗毁。未几,手诏付茂良,谓“虚名之士,恐坏朝廷”。熹迄不至。
(节选自《宋史·龚茂良传》,有删改)
(1)茂良疏曰:“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谕奖用廉退,茂良奏荐朱熹,群小乘间谗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龚茂良上疏说:“臣希望首先去除要害处的祸患,然后朝政事务的缺失就可以依次建言了。”(采分点:“疾”“阙”,大意对)
(2)(朝廷)宣布告令鼓励任用清廉谦逊的人,龚茂良上奏推荐朱熹,一群小人趁机进谗言毁谤(朱熹)。(采分点:“退”“间”,大意对)
参考译文
龚茂良,字实之,兴化军人。多次升迁后任吏部郎官。江苏、浙江发生大水灾,皇帝下令百官陈述政务缺失。龚茂良上疏说:“臣希望首先去除要害处的祸患,然后朝政事务的缺失就可以依次建言了。”授任礼部侍郎。(朝廷)宣布告令鼓励任用清廉谦逊的人,龚茂良上奏推荐朱熹,一群小人趁机进谗言毁谤(朱熹)。不久,皇帝亲手写诏书给龚茂良,说“朱熹是个虚有其名的人,(任用他)恐怕败坏朝廷(的法度)”。朱熹最终没有到任。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节选自《宋史·许骧传》,有删改)
(1)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采分点:“富殖”“潜”“赍”“南”)
(2)(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囤聚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采分点:句首补出主语,“商赀”“缀行”“窃”)
参考译文
许骧,字允升,世代居住在蓟州。祖父叫许信,父亲叫许唐,世代以财富在边郡称雄。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不久,后晋太祖受天命改朝换代,果然用燕、蓟之地贿赂契丹,许唐回去的路于是断绝。(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囤聚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因而不再经商,定居睢阳,娶李姓人家的女儿,生了许骧,(许骧)长得非常清秀。许唐说:“成全我的志愿了!”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端拱二年,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军,入同勾当三班,出知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先是,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所至颇烦苦之。载悉减去,戎人感悦。迁西上阁门使,改知成都府。载在天雄军,屡奏市籴朝臣段献可、冯侃等所市粗恶,军人皆曰“此物安可充食”。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献可等皆坐削官,仍令填偿。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顺兵攻城益急,不能拒守,乃与樊知古率僚属斩关出,以余众由梓州趋剑门,随招安使王继恩统兵讨顺,平之,复入成都。(节选自《宋史·郭载传》,有删改)
(1)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上奏的相同。(采分点:“覆”“验”“报”)
(2)“我接受诏命统率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面临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呢?”(郭载)当天就进入了成都。(采分点:“方面”“阽”)
参考译文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端拱二年,郭载被提拔为引进副使、天雄军知军事,入朝共同管理三班,(不久)出京担任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之前,巡察边境的官员常常率领兵马欺凌戎人,他们到一个地方,戎人都深受其苦。郭载全部裁撤了巡察边境的兵马,戎人十分感激他。郭载调任西上阁门使,又改任成都知府。郭载在天雄军的时候,多次上奏说收购粮食的官员段献可、冯侃等人购买的军粮质量粗糙低劣,士兵们都说“这种东西怎么能做食物呢”。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上奏的相同。段献可等人全部因此而被免去官职,并且被责令补偿军粮。郭载出发到梓州,当时李顺已经作乱,有个占卜者悄悄地告诉郭载说:“益州一定会陷落,您去那里会遇到灾祸,少留几天可以免去灾祸。”郭载愤怒地说:“我接受诏令统率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面临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呢?”(郭载)当天就进入了成都。李顺的军队攻城愈发紧急,郭载无法抵抗坚守,就与樊知古率领部下冲出城门突围,带着剩余的手下从梓州赶往剑门,跟随招安使王继恩率军讨伐李顺,平定了叛乱,再次进入成都。
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的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
1.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边练边悟1
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看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
(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钅(金)、木、氵(水)、灬(火)、土: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
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
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
页:与首有关。目:与眼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宀、户:与房舍有关。
攴:与敲击有关。辛:与刑具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片:与文书、文件有关。
2.字音推断法(也叫通假推断法)[见前面“(四)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3.邻字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近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这种邻字推断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2016年全国卷Ⅲ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中“谠”是个难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字推断出“忠实”之义。
边练边悟2
利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与“宽”同义,宽恕
(2)百姓怨望而河内叛矣(《过秦论》)与“怨”同义,怨恨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与“拔”同义,提拔
(4)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与“乱”反义,安定
(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与“消”反义,生长
(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与“短”反义,长
(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常林传》)与“幼”同义,年幼
(8)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周维城传》)与“弛”同义,放纵
(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颜氏家训》)与“劾”同义,检举、告发
同义复词(同义组合)
侪(chái)辈:同辈 裭(chǐ)夺:剥夺功名
蠲(juān)免:免除 畋(tián)猎:打猎
央浼(měi):央求,请求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边练边悟3
利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对……感到惊奇
(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保护
(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归顺,服从
(4)天下之势,譬如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愈,使……痊愈;寿,使……长寿
5.对称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边练边悟4
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
(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满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与前面的“戴”词性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3)则思慎△始而敬终:慎重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5)人众△车舆,万物殷富:众多
(6)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责备
6.语境推断法
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的时候,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而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如下例:
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诮:讥诮,讽刺)
将“诮”解释为“讥诮,讽刺”,仿佛顺理成章。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一是因为“诮”的常用义为“讥诮”;二是因为将“讥诮”义带入句中,说通判、僚吏处事不当,使得胡宿“讥诮”他们,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全面联系语境,特别是准确把握下文胡宿所说的一番话,就可以判定“诮”是否应该解释为“讥诮,讽刺”了。揣摩胡宿话语的意思,是在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错误,这不是“讥诮,讽刺”,而是“责备”。因此,“诮”应解释为“责备”。
将与疑难词句相关的语境找准、找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推断准确。
边练边悟5
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何远)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称赞
(2)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逼近
(3)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抵押
(4)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苏)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水灾后断了粮食
(5)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讨伐
解析 (1)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解释为“称赞”。(2)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3)这个句子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应解释为“抵押”。(4)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给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5)“诛”是“杀”意,单看它在这个句中很恰当,但若结合大语境,尤其是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所以,这里应解释为“讨伐”。
7.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边练边悟6
(1)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
B.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以之为奇,认为他很奇特
联想课文《张衡传》中的句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入城,隳池踏田,民怨 隳:毁坏
联想课文《过秦论》中的句子:隳名城,杀豪杰。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联想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 D
解析 度:常态。
(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
②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
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要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
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
干名采誉(求取) 形影相吊(慰问) 严惩不贷(宽恕)
亟来问讯(屡次) 既往不咎(责备) 细大不捐(抛弃)
披荆斩棘(拨开) 不期而遇(约定) 不速之客(邀请)
毁家纾难(解救) 冠盖相属(连接) 屡试不爽(差错)
不赞一词(助) 垂帘听政(管理) 求全责备(要求)
口诛笔伐(讨伐)
落实得分点二 重点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
1.代词
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
B.今君乃亡赵走燕(
家祭无忘告乃翁
)
C.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豫州今欲何至
)
D.秦王恐其破璧(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代词。A项人称代词,通“尔”,你的/连词,表承接。B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主要种类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孰能讥之乎
)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D.户口逃亡且尽(
不出,火且尽
)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副词,将要。A项副词,竟然/副词,才。B项语气词,难道/语气词,一定。C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相”字的用法
“相”字有三种用法:
①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这是最基本的用法。
②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表“递相”意。如“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意为“一个接一个地”。
③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他”,要视语境而定。如“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的“相”就是偏指“我”。
3.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有:
(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
(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
(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
(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
(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
(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
(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吾尝终日而思矣
)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D.欲速则不达(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C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4.介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拔刀斫前奏案(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C.而耻学于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击破沛公军
)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A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C项介词,比/介词,向。D项介词,替/介词,跟。
5.助词
助词是指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
(1)结构助词:之、者、所。
(2)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
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D.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A项句末语气词,呢/介词,给,向。B项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二、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层级,分别对待
18个虚词按照其功用大小及考试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三级:
一级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为、于。这6个词,必须死死掌握。
二级次频虚词:乃、所、且、因、则、者。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三级低频虚词:乎、何、也、与、若、焉。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2.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相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
3.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题目。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所谓高频课文,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师说》《赤壁赋》《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逍遥游》等。
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为君翻作琵琶行
答案 B
解析 B项动词,成为。其他三项均为介词,替、给。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归而求救国之策
)
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失其所与,不知
)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副词,才。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C项人称代词,自己的/人称代词,它的。D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
(2)( )
A.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 B.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C.相如因持璧却立(
不如因而厚遇之
)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他/助词,不译。B项介词,因为/连词,因为。C项副词,趁机/连词,于是。
1.准确判断翻译中的重点虚词
(1)从考点来看,凡是《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虚词,均是重点虚词,尤其是一级高频虚词。
(2)常见副词。主要副词见上面“副词”部分。它们有时是作为得分点出现的,更多时候是作为隐性得分点即句意正确出现的。
(3)特殊虚词:①固定虚词(复音虚词);②兼词。
2.准确落实
(1)审察:看看句中有哪些虚词,它们是处于句中、句首还是句末,分别有什么意义,起什么作用。
(2)落实:结合语境逐一落实。
①分清词性。代词:注意指代的内容。助词:分清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介词:看清介词的宾语,根据宾语做出合理的翻译。连词:并列、顺承、修饰不用翻译,转折、递进、条件、假设则要翻译。语气词:要译出合理的语气。
②突破高频虚词。《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虚词中的6个一级高频虚词,尤其是“以”“其”“而”“为”等,它们只要在句中出现,就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3)检查。虚词的翻译,最容易出现赘余现象。译后要检查有无赘余。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博士、驸马都尉。迁光禄勋。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百役繁兴,作者万数。隆上疏切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然则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诏曰:“生廉追伯夷,直过史鱼,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殓以时服。(节选自《魏史·高堂隆传》,有删改)
(1)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此皇帝亲耕来劝导农民种庄稼,皇后采桑(养蚕)来织成衣服,这是用来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天,虔诚地报答上天所施恩惠的方法。(采分点:“是以”“桑”“所以”)
(2)臣百病缠身,稍微有点气力,就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采分点:“钟”“辄”,“舆”名词作状语)
参考译文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曹叡即位,即魏明帝。任命高堂隆为博士、驸马都尉。后迁升光禄勋。明帝更是大肆修筑宫殿,雕饰观阁。各种劳役频繁发起,参加建造的人数以万计。高堂隆上疏劝谏,言辞急切:“天地的最大恩惠叫做生长万物,圣人的最大宝物叫做王位。靠什么守住王位?用仁德。靠什么使天下之人聚合?用财富。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和百姓便是国家的基础;粮食和布帛,便是士人和百姓的命根子。粮食和布帛没有大自然就不能产生,没有人的劳动就不能长成。因此皇帝亲耕来劝导农民种庄稼,皇后采桑(养蚕)来织成衣服,这是用来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天,虔诚地报答上天所施恩惠的方法。而今上下服劳役,疾病灾荒交加,耕种庄稼的人少,饥饿灾害接连到来,没有办法度过时日。(朝廷)应当抚恤下民,解救他们的困顿。”明帝审阅奏书后,对中书监、中书令说:“看了高堂隆的奏书,使我感到畏惧不已!”高堂隆病得很重,口述奏书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陛下一人的天下。臣百病缠身,稍微有点气力,就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如果死去后,魂灵有知,一定报效陛下的知遇之恩。”明帝下诏说:“先生的清廉赶上了伯夷,正直超过了史鱼,怎能小病未愈就归回故里呢?”高堂隆去世后,留下遗嘱要节俭办理丧事,用当时普通的服装入殓。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历扬州泰兴尉。县大水,亡稻麦,郡蠲租税至薄,迥白于府曰:“是驱民流徙耳!赋不可得,徒存欠籍。”乃悉蠲之。调信州上饶县。岁纳租数万石,旧法加倍,又取斛面米。迥力止绝之,尝曰:“令与吏服食者,皆此邦之民膏血也。曾不是思,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州郡督索经总钱甚急,迥曰:“斯钱古之除陌之类,今其类乃三倍正赋,民何以堪?”反复言之当路。
(节选自《宋史·程迥传》,有删改)
(1)是驱民流徙耳!赋不可得,徒存欠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是思,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样做就是逼迫人民流离失所!租税不可能收到,空留记录亏欠租税的账簿。(采分点:“是……耳”“流徙”“徒存”“欠籍”)
(2)竟然不想着这种恩德,却横征暴敛虐待百姓,天地鬼神难道真的不明察人间的事吗!(采分点:“曾”“思”“其”)
参考译文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县人。隆兴元年考中进士,担任扬州泰兴县尉。县里发了大水,庄稼没有收成,郡里免除百姓的租税极少,程迥向官府报告说:“这样做就是逼迫人民流离失所!租税不可能收到,空留记录亏欠租税的账簿。”于是全部免除了百姓的租税。调任信州上饶县。上饶每年缴纳租税数万石,按照旧法要加倍,官吏又巧取斛面米(量米时用手段多征的米)。程迥极力制止杜绝这种现象,曾经说:“县令和官吏所食用的,都是这地方百姓的膏血。竟然不想着这种恩德,却横征暴敛虐待百姓,天地鬼神难道真的不明察人间的事吗!”州郡催讨经总钱(宋代的一种附加杂税)非常急迫,程迥说:“经总钱就是古代的除陌钱(唐代的一种杂税),现在这钱征收的却是主要赋税的三倍,百姓怎么能够承受得起?”反复把这话说给执政者听。
落实得分点三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B.②失其所与,不知(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C.②妪,先大母婢也(
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D.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①(汝)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
答案 D
解析 ①为介宾短语后置句,②为判断句。其他几组均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答案 D
解析 “被”是“遭受”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
B.②连辟公府不就(
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C.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答案 D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宾语前置句。
三、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法主要是认准标志,辨清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是: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代词,如“之”“余”“尔”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标志是:①疑问句式;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 D
解析 A、C两项均为“之”作标志将宾语前置,B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②复驾言兮焉求(
①秋以为期
)
B.②不吾知其亦已兮(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C.②大王来何操(
①沛公安在
)
D.②凌万顷之茫然(
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答案 D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四、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高余冠之岌岌兮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宾主尽东南之美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判断句。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的句型。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面的介词“于”“以”,“于”通常省略。
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 C项“于”应译为“到”。
六、谓语前置句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 两处倒装是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
七、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省略介词“于”。
(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B.沛公军霸上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答案 D
解析 A项承前省略主语。B项“军”后面省略介词“于”。C项“使”后面省略“之”。
(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④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八、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表陈述语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办法)、“无以”(不能、没有什么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
(2)表疑问语气:“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
(3)表反问语气:①“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②“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
(4)表揣度语气:“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
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1.准确发现特殊句式
要落实特殊句式的翻译,前提是能准确发现特殊句式。
(1)抓“标志”
如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标志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重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一遍,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果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了。
(3)析结构
有时,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如缺少主语、缺少宾语甚至缺少谓语的语句是常见的,翻译时就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如“以”作介词时,不少情况下省略“之”,地名前往往省略“于”等,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
具有了发现特殊句式的能力,就可以按照相应的翻译方法准确答题了。
2.落实句式翻译要求
(1)加上标志词:判断句加“是”字,被动句加“被”“受”字。
(2)调整翻译语序:倒装句,要回归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3)补充词语: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省略句已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①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②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应成为翻译的原则。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③建立清晰的思维步骤
a.确定谓语动词后,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b.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受事者;c.补出省略的成分;d.联系语境验证,思考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符合逻辑常识。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张昉,字显卿,东平汶上人。金亡,还乡里。严实行台东平,辟为掾。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事觉逮捕,诖误甚众,诸僚佐莫敢言。昉独别白出数百人,实才之,进幕职。
(节选自《元史·张昉传》,有删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用歪门邪道蛊惑人心图谋不轨的乡里人,事情败露后被捕,牵连的人很多,各位幕僚没有人敢说话。(采分点:“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定语后置,“事觉逮捕”被动句,“诖误”,大意对)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宗越,南阳叶人也。家贫无以市马,常刀楯①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每一捷,郡将辄赏钱五千,因此得市马。臧质、鲁爽反,越率军据历阳。越以步骑五百于城西十余里拒战,大破斩胡兴、蜀等。爽平,又率所领进梁山拒质,质败走,越战功居多。又逼略南郡王义宣子女,坐免官系尚方②。寻被宥,复本官,追论前功,封筑阳县子,食邑四百户。
(节选自《宋书·宗越传》,有删改)
注
①楯:盾牌。②尚方:服苦役的监所。
(1)家贫无以市马,常刀楯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逼略南郡王义宣子女,坐免官系尚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宗越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买马,常提着刀和盾牌步行出阵,单独挺身出战,敌众没有人能抵挡。(采分点:“无以”,固定结构;“市”“当”;“刀楯”,名词用作动词;大意对)
(2)(后来)宗越又胁迫掠夺南郡王刘义宣的子女,因此获罪而被免官,被囚禁在监所服苦役。(采分点:“逼”“略”“坐”;“系”,无标志的被动句,被囚禁;大意对)
参考译文
宗越,南阳叶人。宗越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买马,常提着刀和盾牌步行出阵,单独挺身出战,敌众没有人能抵挡。每一次取得胜利,郡中吏员就得到五千钱奖赏,宗越凭这钱才得以买马。臧质、鲁爽反叛,宗越率军驻守历阳。宗越率领步兵骑兵五百人在城西十余里处迎战,大破敌军,斩杨胡兴、刘蜀等人。鲁爽叛乱平息以后,宗越又率领自己统领的部队进军梁山迎战臧质,臧质败逃,宗越的战功居多。(后来)宗越又胁迫掠夺南郡王刘义宣的子女,因此获罪而被免官,被囚禁在监所服苦役。不久就被宽宥,恢复原有官职,并追评以前的功劳,被封为筑阳县子爵,食邑四百户。
翻译口诀
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词到句,串联成义。
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
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
是否通假,全靠记忆。揣测推断,前后联系。
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从而生义。
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
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