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中,每个王朝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最为典型的当属唐宋。大唐是一个浪漫的国度,而两宋则是一个文艺的国度。大唐的浪漫是方方面面的,但两宋的文艺则是流传千年。
两宋最大的文艺表现在于文学的盛行,中华文学于两宋时期的发展为又一鼎盛时期,唐宋八大家中宋朝人就占据了六个席位。此外其他各色文化也十分繁荣,最著名的就是游侠文化。两宋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别致的统治方式,造就了一大批的游侠,当然也有了不少的叛乱。
主要原因是,北宋商品经济繁荣,而朝廷对于人口的流动限制比以往朝代宽松了许多,出现游侠、叛乱也算合理。但就从游侠到文学家来说,是标新立异的,两宋年间便有一人,从不学无术的游侠,最终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苏洵。
少年游侠,崇尚道术
李白杜甫在大唐穷游,影响了两宋时期一大批的文人侠客,使得其在九州窜走。而少年的苏洵就是颇受李白杜甫影响,尤其是受李白的酒剑仙之名影响最重。少年苏洵,因为父亲健在且为人豪迈,所以没有家庭重担的他成了啃老一族。
当然啃老一定不会是躲在家里啃,这样太没面子且有损名声,于是苏洵开始“游学四方”。就这样,他开始了游学生涯,少年苏洵对于学习没有兴趣。据野史来看,年起时的他对于武艺倒是颇为亲睐。
就其数十年的所谓游学经历来看,不会武艺断然是跑不远的,但他恰恰跑的很远。此外,崇尚道术是少年苏洵的第二大人生标签。
北宋年间对于道教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以真宗、徽宗为顶峰。而四川这一道教的历史渊源与高度发展之地,自然道风浓厚,苏洵不崇尚儒学却酷爱道学,与时期环境文化背景有极大的关联。
天圣年间,游历各地的苏洵还将一副张仙师画像请至家中供奉,要是放在明清,儒生恐怕恨不得砸了苏洵的家。自己崇道显然不够,后期育有苏轼苏辙二子,苏洵便请来道士为二子授课。
苏轼在一诗篇当中言:“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聘释迦文。”可见苏洵对于道教的热衷之情。
名落孙山,奋发图强
《宋史苏洵传》记载曰: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过来就是说:二十七岁苏洵才奋发图强立志学习,但是考进士落榜了,特殊才能的考试中又落榜了。
就是这么残酷,苏洵也就是这样惨。但没关系,才二十七岁咱不怕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苏洵回家之后将上百篇组建的旧文章翻了出来,怎么看怎么别扭,自评道“吾今之学,乃尤未之学也”,干脆一把火给全烧了,从头再来嘛!
落榜的确会有很大的压力,但像苏洵这样的人来说,再大的压力也不至于对自己下这么大的狠心。在笔者看来,苏洵受到的刺激是多方面的,而考试落榜只是导火速。细数苏家中人的仕途身份,仲兄苏涣为开封士曹官后调阆州;岳父为眉山大理寺丞,这种情况下已经二十七岁的苏洵落榜,怎么可能接受得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苏洵,这一次算是把心收回来了,二子也在慢慢长大,如果仍然没有建树,就真的是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来。读《左传》以明春秋,读《史记》以知兴衰,习《论语》以树观念,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一不通,韩愈文等一批有识之士的文章也是倒背如流。就是这么刻苦,就是这么认真。
三苏游京,步入仕途
奋发图强后苏洵的文章备受世人赏识,不少朝中大臣也是十分赞赏,欧阳修就是其中之一。欧阳修对其政论文章情有独钟,将其《权书》、《横论》以及《几策》等文章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嘉佑二年,苏轼与苏辙二人同榜应试及第,彻底轰动了京师,仁宗皇帝召二苏之父苏洵前往舍人院参加考试,有节气的苏洵称病没有去。
五年,韩琦举荐苏洵任职,苏洵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后又调任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就这样,步入仕途的苏洵一直在最底层且最前沿工作。时年,苏洵五十一岁。
第二年,苏辙任职秘书省校书郎,苏轼赴任凤翔。苏洵的一生就此走向终结,仕途也就此为最。
从二十七岁奋发图强到五十一岁当县主簿,苏洵仕途多劫。
一篇文章千古事,游侠跻身八大家
虽然仕途不顺,在政坛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是苏洵的文章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前文所述的三篇政论文为典范之作,但其文章不仅仅是三篇政论,否则唐宋八大家之列难以立足。有一篇世人熟知的,论六国覆灭的文章,即苏洵所作。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一篇气势如虹的《六国论》,说尽了六国覆灭原因之关键,后世不少人将《六国论》与贾谊的过秦论联系起来体会,将苏洵与贾谊并提,就从论战国七雄的角度上来看未尝不可。
苏洵文采之奥妙,史事引用论证之巧妙可谓一绝,但更重要的是他文章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深度。不同于其他人兴尽晚回舟的洒脱,苏洵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对于历史的思考之作,每一篇都是对时局的感悟与评析建议之作,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名列八大家的原因之一,当然不是主要原因。
唐宋八大家,他们共同的特点在于文章写作风格的创新,文章内容结构的奇特等方面,当然最主要的唐宋时期新文学的兴起。
但不论如何,苏洵终究完成了从不学无术的游侠少年,到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角色转变,虽然他仕途不顺,但却在文学历史上名垂千古,也算得失互补了。
结语:
纵览苏洵一生,唯有仕途不顺这一缺陷,但这又何尝不是苏洵文学建树的助推器,垫脚石!李白放浪形骸,仕途不顺而成一代诗仙,杜甫忧国忧民,仕途不顺终得三吏三别。就苏洵仕途不顺,有多种原因,但就笔者看来,其六国论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就是其仕途不顺的关键所在。
以六国侍秦为比喻,暗喻当时宋朝政府对于西夏等国的一味迁就忍让,更是以亡国之语来抨击朝政,试问皇帝乐意让其仕途顺利吗?
即便皇帝愿意,那些主和派的大臣也不会愿意,毕竟苏洵的主战情绪十分高涨,即便是老了那也是老当益壮,所以仕途自始至终都是漂流在底层。
苏洵的一生,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一、学海无涯,无有早晚之差别。苏洵二十七岁奋发图强开始学习,终可名列唐宋八大家。
第二,教育至上,需严格有方之道。苏洵的成功之处之一就在于教育出了苏轼苏辙,教导的方式也是多样,学习道家思想,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皆耳濡目染等。
参考文献:《宋史苏洵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