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苏曼殊身上最大谜团:惊人才华从何而来

苏曼殊身上最大谜团:惊人才华从何而来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22 15:18:18
阅读:

提到苏曼殊,人们常常为他“舍生忘死地吃”等异于常人的举动、个性和生活习惯感到惊讶,并因此而津津乐道。不过,苏曼殊之所以留下名声,当然不是靠这些,而是靠他的真才实学。怪癖之类的,不过是传播名声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而已。

苏曼殊身上最大谜团:惊人才华从何而来

苏曼殊到底有什么才能呢?现在有才能的人一般被称为“专家”,基本上是在某一个领域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民国时期则不同。民国时期还一定程度上延续着中国文化传统,不少文人堪称全才,苏曼殊就是其中一位。下面,让我们挨个来数一数苏曼殊的才能。

首先,苏曼殊掌握了多种语言。日语和汉语是母语,英文、法文和梵文也很好。他翻译过《拜伦诗选》、《悲惨世界》,编过《汉英辞典》、《梵文典》。其次,他是一位诗人,所写的旧体诗保留下来的有101首,当时就得到很多人称许。他还是一位小说家,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一推出立即风行全国。再次,他还是一名书画家。他生前对自己的画不以为意,随画随弃,有些画还烧掉了。但是留存下来的,如今都已价值不菲。一份2013年的拍卖排行榜显示,他的画每平方尺售价超过100万元,排在齐白石的后面,还要高于张大千。

苏曼殊身上最大谜团:惊人才华从何而来

《断鸿零雁记》被称为民国第一本成功的小说。

苏曼殊只活了34岁,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而齐白石在34岁时还是个木匠呢。34年便拥有如此惊人的才华,苏曼殊是怎么做到的呢?

苏曼殊身上最大谜团:惊人才华从何而来

苏曼殊的画

先让我们看看他受到了哪些教育。

苏曼殊6岁时从日本回父亲老家广东,在这里上过几年私塾。私塾老师承认他非常聪明,但对他的评语是:“以身体衰弱之故,虽在塾读书,一年而大半为病魔所困,不能有所长进。”

后来,苏曼殊到了上海,父亲为他聘了一位西班牙牧师——庄湘,教他英语。我们现在学习英语,从小学到大学,要学十几年,但苏曼殊跟庄湘只学了两年,却可以翻译拜伦的诗!

离开上海后,苏曼殊去了日本留学,刚开始在专为中国人办的大同学校读过一段时间,后考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再后来由横滨侨商保送到成城学校学军事——这是为发动革命准备军事人才。但在成城学校,苏曼殊也只呆了几个月。因为常常参与革命活动,表兄不再为其付生活费,苏曼殊只好愤然回国,开始自谋生活了。此后,苏曼殊过起写稿和教学的生活,再未上过学。

就这样一个受教育的经历,苏曼殊凭什么有那么多才华呢?这才是他身上最大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当然不容易,但我们还是可以试着去分析一下,也许对我们自己的学习会有所帮助:

1 天赋真的很重要

天赋必须排在第一位。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在同一领域学习,努力程度差不多,但其表现会有天壤之别。知道这一点,不是让我们放弃努力,而是要更努力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苏曼殊无论学什么都很快达到较高水平。据教育家章士钊回忆:“曼殊真近代异人也,自初识字以至卓然成家,不过经二三年。”他学梵文,是靠着陈独秀提供的几本英文版梵文入门书,仅用一年时间就弄懂了梵文。

苏曼殊的天赋从何而来,这可能要涉及到优生学了:包括苏曼殊父母结合时的年龄、阅历,以及中日文化差异等。这里不做更多论述。

2行遍天下,经历复杂

苏曼殊幼年在日本生活,所以他会日语不奇怪。6岁时回到父亲的广东老家,自然又掌握了汉语。苏曼殊一生不仅在中日间常来常往,还曾去印尼的爪哇当过老师。为了学习唐僧玄奘,他还曾耗时几个月,徒步走到斯里兰卡(当时叫锡兰)。后来,也曾到印度,在寺院里住过一段时间。即便在国内生活,苏曼殊也不是长住一处,而是四海为家,到过很多城市。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苏曼殊的各处游历,无疑对增长见识大有裨益。这些经历,以及由经历而生发出的感受,最终体现在他的诗文及小说中了。

3 感情丰富,心无俗事

苏曼殊的画画才能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这一方面,他从未有过一个老师,完全是自学!

苏曼殊在四五岁时便喜欢涂鸦。去了公园,便能画出狮子;坐了一回船,便能画出船。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天赋吧。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爱好,即便没有老师传授,自己照着画谱天天琢磨,一样会掌握一些技法。不过,从一般的美术爱好者成为大师,则需要有超出平常人的境界。而这种境界,苏曼殊恰巧具备。

我们看苏曼殊的《白马投荒图》,立即能体会到这样的意境:一个人置身苍茫天地之间,虽身世飘零,却意志坚定。而看《天津桥听鹃图》,从寥寥几笔的人物描绘中,又会感受到颇多人世况味。

苏曼殊身上最大谜团:惊人才华从何而来

苏曼殊的《白马投荒图》

想表达出这种意境,首先画家本人心中得有这种意境。苏曼殊一生不为俗事所累。我们平常人所想的:学生时代考高分,将来找个好工作,争取职位提升,结婚生子买房子……这些俗世想法,似乎苏曼殊都没有。

苏曼殊常常以僧人自居,但他绝非无情,而恰恰是感情过于丰富,避免为情所困,才选择出家。读苏曼殊传记,经常可以看到他为报国、为革命而慷慨激昂。在日本见到“郑公石”(相传郑成功即诞生于此石之上),想到郑成功的功绩和国家的现状,联系自己的身世,他也会流出热泪并留诗为证:

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

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

挚友赵声因起义未成悲愤而死,苏曼殊花了两天时间,认真画成《饮马荒城图》,托人焚化于赵声墓前。自此以后,苏曼殊竟不操画笔。

正是有真挚、充沛的感情,心灵又超凡脱俗,苏曼殊才会创作出那样杰出的艺术作品吧。

4 友遍天下,多有交流

老子倡导, “复归于婴儿”是最好的状态,苏曼殊一生都抱有类似的赤子情怀。他饿了就狂吃,吃完了狂睡;兴致来了,花几天几夜时间翻译写作;与人交往毫不设防。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吧,虽然他常常向人伸手要钱,却仍朋友遍天下。章士钊曾认为当时“最难交者”有三人:陈独秀、章太炎、李根源,而这三个人和苏曼殊全是好朋友,又何况其他人呢?可以这么说,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者和名士,多半是苏曼殊的朋友。

有才华的朋友多了,无疑会受到影响,这肯定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远比课堂学习更有效果。

除了朋友间交往互相影响之外,苏曼殊还专门向一些朋友请教过。比如,苏曼殊初到上海时中文水平不高,便求陈独秀帮他改习作。他也曾向国学大师章太炎请教。

苏曼殊曾与鲁迅合作过,与柳亚子是挚友,在刘师培家中住过好长一段时间,拜会过李叔同,与孙中山长谈多次……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加之天资极高,他的学问又怎能不长进呢?

苏曼殊身上最大谜团:惊人才华从何而来

苏曼殊参与发起成立南社。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艺术上真正的才华都来源于灵魂的高度。只要培养出自己完善的人格、独特的个性、超凡脱俗的境界,那再掌握一下某几门艺术的技法,就可以在多个方面成为大师级人物。孰本孰末,一目了然。


本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