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惊鸿书影
提起朱生豪,可能并不是每位朋友都熟悉。但是,如果说起《莎士比亚全集》,还有哈姆雷特的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恐怕很多人听到后都如雷贯耳。
可以不夸张的说,中国人认识莎士比亚大多都是通过朱生豪。有人说,朱生豪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翻译莎士比亚;另一件就是给自己的妻子宋清如写情书。
的确,朱生豪的一生不长,仅仅活了32岁。但是,他却在短暂的一生中,完成了可能是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工作。他的一生真正印证了一句话,即:生命的长度是天给的,生命的宽度却是自己创造的。
朱生豪出生于1912年,卒于1944年。在这个世界上,他仅仅度过了32个春秋。但是,在他那短暂的生命时光中,却翻译出了莎士比亚的31部戏剧,留下了180万字的手稿。
而与此同时,他还是中国最会写情书的人。在与宋清如分离的岁月中,他一封接一封的写信给他的爱人,一写便是十年。
在这些信中,你可以看到一位译者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住着一位调皮的大男孩,住着一位孤独的学者,同时也住着一位对爱情执着的青年。
也许不会相信,我常常想象你是多么美好,多么可爱,但实际见了你面的时候,你比我想象的要美好的多。
你不能说我这是说谎,因为如果不然的话,我满可以仅仅想忆你自足,而不必那样渴望着想要看见你。
我找到了你,便像是找到了我真的自己。如果没有你,即使我爱了一百个人,或有一百个人爱我,我的灵魂也仍将永远彷徨着。你是独一无二的。
——朱生豪
也许只有这样细腻和情感充沛的人,才能翻译出莎翁戏剧的精髓。可是,你可知道,这样细腻的情感除了天生外,还因为自小的苦难。
在朱生豪10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两年后,其父也因病去世。父母的双双离世,给幼小的朱生豪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同时,生活的窘迫,也让他早早的看见了世态炎凉。
生活不易,但是这艰苦的生活,从来没有阻碍这个年轻人勤奋求学的热情。因为优秀的成绩,他被保送到了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诗一般的美景,陶冶着他的心灵、性情,启迪着他的智慧。在古典诗词和美景的熏陶下,养成了他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性格。
但是,在朱生豪柔弱的外表下,也藏着一颗火热的心。在这个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当时的之江大学成立了“抗日救国会”,朱生豪也是成员之一。
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位同学义愤填膺的说道:日本人说中国是没文化的民族,说中国人连研究莎士比亚的译著都没有,还说让我们拜他们为老师。在敌人的侵略面前,我们要发奋学习。
而坐在讲台下面的朱生豪,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话深深的刻在了心里。此时,他的心中正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翻译出莎士比亚的戏剧。
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
你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宝贵的;
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爱。
我现在把你和你的美德一起攫在我的手里;
人弃我取是法理上所许可的。
天啊天!想不到他们的冷酷的蔑视,
却会激起我热烈的敬爱。
爱情里面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
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莎士比亚《李尔王》
究竟是朱生豪成就了《莎士比亚全集》,还是莎士比亚的戏剧造就了朱生豪。似乎,人与人的缘分是上天注定的。
1935年,鲁迅先生提出要把外国的优秀文艺作品介绍进来,那一年文化史上称为“翻译年”。而当时的世界书局的领导也给了朱生豪一项任务,即翻译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总计长达200万字。
朱生豪义不容辞的接受了这项任务,并承诺两年内完成。从此以后,他完全沉浸在了莎翁的戏剧中。工作的间隙,他也会给恋人朱清如写写信。高兴了,他马上就写信表达出内心的快乐;而失落时,他也会将心中的彷徨和孤独诉诸笔端。
昨夜我作了九小时的夜工,七点半直到四点半,床上躺了一忽儿,并没有睡去。《仲夏夜之梦》总算还没有变成《中秋夜之梦》,全部完成了。今天我要放自己一天假,略为请请自己的客,明天便得动手《威尼斯商人》。
——朱生豪
1935年,接受了翻译任务的朱生豪,立即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为了翻译,他搜集莎剧的各种版本达到一二百种。
1936年夏,他成功的译完了第一个剧本《暴风雨》,并为之写下《译者题记》。
1937年的上半年,他先后译完《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多个喜剧剧本,眼看计划中的第一分册指日可待。然而不幸的是,8月,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致使上述所有的译稿均毁于炮火之中。
这是稿件的第一次毁损,对于一个作者来说,稿件的丢失无异于将孩子丢失一般痛苦。这之后,也就是1938年的夏天,朱生豪由老家浙江返回上海,重新开始了翻译的工作。然而不幸的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第二次的翻译稿件和搜集的资料再次在战争中丢失。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虽贫病交加,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笔不辍。凡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
——朱生豪《自序》
正如朱生豪在《自序》中写到的那样,他的一生注定是和莎士比亚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第二次丢失了译作的朱生豪,无奈只能赶紧投入第三次的翻译工作。
这一次,他逼自己更加努力的工作。到了1942年底,他就将《暴风雨》等九个喜剧剧本补译完毕。
紧接着,1943年,朱生豪于贫病之中将《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等八个悲剧剧本及十个杂剧剧本翻译完毕。
至1944年春,朱生豪拖着羸弱的病体翻译完成《约翰王》、《理查二世》等多个史剧剧本,并为即将完工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写下《译者自序》,以及第一、二、三辑的《提要》。
就在工作即将快要完成的时候,朱生豪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持下去了。1944年12月26日,朱生豪终因病情加重,无钱医治而去世,年仅32岁。
至此,计划翻译的37部莎翁剧作,他完成了31部半,尚有5部半的剧本遗憾未能完成。
究竟是怎样的精神动力支持着他羸弱的身体完成了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呢?
他说:“饭可以不吃,译莎不能停”。于他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滋养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的孤独的生命得到了另一个与这个世界接触的方法。他不善言辞,亦不善交际,所以他更加能够心无旁骛的去完成译莎的工作。
我们常说:看人不看相,要看骨。从表面看,朱生豪是柔弱的书生,但是,在他的心中,他仍然有一颗爱国的心,尽管他本人并不这样说。然而,他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自己的方式报答祖国。
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就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 Shakespeare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
青年人强,则国强!
我们的祖国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年轻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青春,给曾经千疮百孔的祖国母亲圆了一个强大的中国梦。
今天,当我们打开莎士比亚剧作时,读着那些或悲伤、或快乐、或愤怒、或感动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那个年轻的翻译者心跳的声音。
勤耕不辍,天道筹勤.多年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人生的旅途上,遭受的风雨、磨难,数不胜数。但是,这又怕什么?总归会有一个结局。而人能做的,就是在逆境中奋力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朱生豪的生命很短暂,但是他却让全世界的人们知道了中国人自己也能译出莎士比亚。他以一己之力,“替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哪怕最终贫病而死,他也从未放弃。
人们常说:情深不寿。
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情”让人更喜欢这个世界,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爱,无可救药,唯有爱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