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斯大林曾说过:“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造福人民,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追求,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的不竭动力源泉。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将激励着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夙夜在公,忘我工作,不懈奋斗。
雄伟的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活动的殿堂。2012年11月15日上午,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许下执政诺言:“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随后不久,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再次说到:“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以后,“夙夜在公”便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自勉自励和教育他人勤政为民时的常用词。
“夙夜在公”典出《诗经·召南·采蘩》,说的是从早到晚勤于处理公务或政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际,用“夙夜在公”回应人民的信任和期待,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民情怀的担当精神,跃然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从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他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主持会议、审阅文件、考察调研、立体外交……哪一天不是案无积卷、事不过夜,哪一天不是夜以继日、满负荷运转,哪一天不是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哪一天不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哪一天不是“累并快乐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可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之本,更是当代共产党人价值取向的核心目标,共产党人就是要始终造福人民,为人民谋福利。为此,他一再强调,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他曾诵读郑板桥的名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并动情地说:“睡卧不安,总是想到百姓过得怎么样。这种心境,跟老百姓贴得多紧啊!”也曾改郑板桥《竹石》“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表达自己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勤政为民的真实写照。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他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始终坚持把“要为人民做实事”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上山下乡在延安梁家河,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磨面坊、扫盲班,带领乡亲们建沼气池、挖灌溉井、引水浇地、修梯田,天天晚上挑着马灯夜战,带头光着脚站在冰上干活……短短几年,他带头为乡亲们干了诸多实事好事;他在河北省正定县,骑车下乡、街头接访、圪蹴着吃饭、与群众促膝谈心,跑遍了全县所有村;他在福建省宁德,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脚踏实地到艰苦的基层调研工作、“三进下党乡”,深入到艰苦地区带领群众一起摆脱贫困;他在浙江省工作时,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他扑下身子倾听民意,全心全意为民排忧,切实履行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他在上海工作时,仅7个月,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他进社区,下基层,从繁华街区到老式里弄,从田间地头到村宅农家,询问百姓办事是否方便,察看群众住房如何改善,关心农民收入有无增长;担任最高领导人后,他更是时刻将人民冷暖记在心头,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只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人说:近平的为人特别像他的父亲,有些事做得和父亲简直如出一辙。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政风清。家庭是树立良好党风、政风、民风的重要阵地,家风是留给子女最宝贵的道德遗产,也是留给社会最闪光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自豪,自己能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在他看来,这种自豪感更多的来自于“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让他始终牢记自己的本衷。他的父亲习仲勋同志,是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岁领导“两当兵变”,21岁就是陕甘边区主席,32岁任西北局书记。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在“文革”中受到陷害。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习仲勋同志开始主政广东,“他深知重新工作的机会来之不易,做好广东工作责任重大,所以,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都要到凌晨后才肯休息”(习近平总书记母亲齐心的话)。期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帼英在韶关地区仁化县任县委书记,她回忆说,习老在基层调研时简洁朴素,平易近人,不要迎来送往,并且非常深入群众,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仁化县两个最艰苦、最边远的“点”他都去了。当时丹霞山刚开发,习老要上山考察,那时上山的道路很难走,山上水电供应都没有,只有煤油灯,几间非常破旧的住房,习老当时已经68岁了,还是坚持在山上过夜。曾担任习仲勋秘书的俞惠煜说,在齐心阿姨看来,近平的为人特别像他的父亲,有些事做得和习老简直如出一辙。良好的家庭熏陶,培养了他勤政为民、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和作风,当年在地方任省、地、县主要领导时,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平民书记”。
有媒体曾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1000天(2012年11月15日至2015年8月12日)的工作数据作过统计,在1000个日日夜夜里,出访14次,到访33国,同100多位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会谈会见。在国内考察20多次,先后深入到20多个省市区、特别行政区和高等院校、部委等。约有30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进行研究、决策、部署。14次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25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奋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个微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9月4日那天的日程。从早上7:45离开住地,晚上11点返回,在近16个小时的时间里,出席了20场活动,一刻也没有休息过。类似这种高密度、高强度的活动安排,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日程中司空见惯。“这些年,总书记的辛劳我们中办的同志都历历在目。”中办主任丁薛祥如是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所言,“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
仅2019年6月份,习近平总书记累计出访13天,踏上5个国家土地,参加4场国际会议,进行4次国事访问,密集出席约90场双多边活动。高频率的元首外交记录着大国领导人忙碌的身影,也见证着中国外交的新作为和新突破,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主动担当和积极作为,有力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声音,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老百姓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脱贫致富操碎了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浸透在日日夜夜的时间里、点点滴滴的行动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黄土高原到太行深处,从南国海岛到西部边陲,从革命老区到改革开放前沿,从校园乡村到社区军营,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认真做好造福百姓的工作。
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他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这情真意切的话语,令百姓心中暖意融融。每到春节前夕年味渐浓之时,习近平总书记都奔波在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的路上。他深入到贫困群众当中去,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解民意,访民情、察民生,掀锅盖、尝伙食,进粮仓、看年货,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事事问得仔细,件件查得认真。许多贫困地区群众十分感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脱贫致富操碎了心。”
就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如一日,总是把人民群众记挂在心上。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问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改善问题,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问题,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温饱问题,成为他心中最大的牵挂,总是想方设法为群众做实事。在梁家河,他把北京市奖励给他的一辆三轮摩托车换成最实用的一辆东方红5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一台磨面机、一台扬场机、一台碾米机和一个潜水泵,送给生产队使用;在宁德,刚到任地委书记两个月,他就走遍了闽东九县以及毗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边调查、边思考、边研究,写下《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后来,他又跑遍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还走山路去了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思考,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寻求脱贫致富路径;走上最高领导人岗位后,他心里装着千百个“布楞沟”“兴安盟”“梁家河”,“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使贫困地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寝食难安,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攻坚上。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了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等扶贫攻坚的制度体系,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真贫、真脱贫,精准施策。面对当前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誓言,“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他的亲自领导和指挥下,扶贫攻坚战正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的“冲锋”,朝着所有贫困群众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国际友人说:他是“担当现在和创造未来的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回望七年来的砥砺奋进历程,“中国梦”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清晰指向和伟大目标。俄罗斯学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是“有极高才智的人,有坚定信念的人,担当现在和创造未来的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中国人民离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越来越近,“中国梦”近在咫尺。在推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是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他还善于运用率先垂范的感召力,深入群众,点燃梦想,播种希望,激励斗志,引领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他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七年来,正是由于充分尊重人民生存尊严而激活了亿万鲜活生动的梦想,使得当今中国充满激情,充满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推动国家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深思熟虑,他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敏锐地洞察到全球化相互依存时代各国面对多种挑战难以独善其身的现实,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率先向国际社会发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对接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形成和壮大合力,共同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而实现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繁荣,并领导中国人民同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如今,以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推动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2014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建议、设想,中国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除了在国际场合大力宣介“一带一路”,他还在国内专门召开座谈会、组织政治局集体学习等,对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截至2019年4月,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的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实践证明,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说,“作为一个意大利人,这是历史性的一个记忆。当年的丝绸之路,是从威尼斯到中国,而现在(丝绸之路)又回来了。”
翻译说:习近平总书记讲故事时总是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习近平总书记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高手。他在多个场合用国际社会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和表达方式,将中国道路、制度和实践讲清道明,引人关注。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周宇说,习近平总书记讲故事时总是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我们既要做好中国的事情,还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真讲好中国的故事,反过来会更好地推动做好中国的事情。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出访的演讲,可以发现,在讲述中国故事中,他非常注意着重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因而,近些年来,中国声音的传播面不断扩大,更多的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国际比较中愈来愈有吸引力,在国际社会上的人缘越来越好。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新时代,我们的祖国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历史坐标慢慢地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他特别善于用典,经常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旁征博引,擅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他对于古今中外一些诗词典故、格言警句的运用堪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其实,这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人们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时,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挤出时间展卷阅读,与贤者共坐、和时间对谈,游弋书海,孜孜以求。当年去梁家河下乡插队,行李简单,书却有沉甸甸的一箱。在村民的记忆中,他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他对俄罗斯媒体说:“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他喜欢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更是给了他不少有益启迪。他涵盖诸多领域的书单中,最多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左传》《史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等。由于工作关系,在个人爱好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书籍是心灵的良药,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斯大林曾说过:“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造福人民,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追求,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的不竭动力源泉。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将激励着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夙夜在公,忘我工作,不懈奋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好榜样,中国的事情一定会办得更好!
作者:吾一 徐云鹏 李岭 言实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完整内容
- 上一篇:北宋文学最高成就代表者,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 下一篇:汇总苏轼经典诗词三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