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苏轼有“大江东去”,辛弃疾有“千古江山”

苏轼有“大江东去”,辛弃疾有“千古江山”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21 01:03:13
阅读:

苏轼有“大江东去”,辛弃疾有“千古江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公元1205年,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前后数登北顾亭,先后留下两首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都十分有名,毛泽东主席就很喜欢第一首,当年还问叶剑英元帅能否背诵。可以说,因为这两个名篇,“北顾亭”才得以网红地标的姿态活跃于后世800年。

苏轼有“大江东去”,辛弃疾有“千古江山”

而作词这一年,辛弃疾已经65岁。之前赋闲长达20年,老来再度启用,辛弃疾依然踌躇满志。也不乏迟暮之感。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词,长年出现在中学课本上,通篇豪情满纸。纵使不解词意,读之慷慨意气,自觉流溢胸中。要更好理解这阕词,必须了解词中历史掌故。辛词爱用典,此篇尤为密集。

上阕说到两个历史人物。一个孙权,一个刘裕。一个三国,一个南朝宋。两人相隔近二百年,却都是京口一带风流人物。孙吴一度定都京口,刘裕则发迹于此。千古江山,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历史上,两人都留下不灭的足迹。孙权鼎定江东霸业,刘裕则上演了孤儿到皇帝的传奇人生,剑锋所指,直捣洛阳、长安,差点一统北方。辛弃疾同样渴望建功立业,登临京口,自然会联想到这些人物。一边为京口有这样的英雄人物自壮声气,一边感慨世事沧桑,英雄作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联系现实,词人更痛惜世无英雄,面对半壁江山的困局,缺乏孙权、刘裕这样雄心勃勃,力挽狂澜的时代人物。词人迫切地呼唤着这样的古豪杰之士。

苏轼有“大江东去”,辛弃疾有“千古江山”

一句“想当年”,沸腾的不止是辛弃疾,还有千载下读词的我们。很多人未必记得全词,但这一句随时脱口而出。

转到下阕,词人紧承上片怀古,不同于上片的抒情自壮,龙腾虎跃,词人更多将笔触伸到历史教训。“元嘉草草”,“元嘉”,宋武帝刘裕之子刘义隆年号,“草草”,已经表明了词人的态度。刘裕两次北伐,皆大获成功,第三次北伐欲一举荡平北魏,实现一统,可惜未及成行,人先病殁,“出师未捷身先死”,其子刘义隆继承父志,三次北伐,三次失败,所谓“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正指第二次北伐。

此时距第一次北伐已经20年,南宋经过多年发展,号称“元嘉盛世”,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宋文帝见久无国事,再起征服之心,加之受南朝将领王玄谟[mó]一番劝谏,更是按捺不住,“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对霍去病当年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千古壮举极为向往。于是公元450年草草举兵,结果不但没有收复失地,反让对方疯狂反杀,从黄河北岸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如入无人之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建行宫南京瓜步山上,一时声威,战鼓震天。这就为佛狸祠的出现打个伏笔。“佛狸”,拓拔焘小名,“佛狸祠”,即是瓜步山上当年拓拔焘行宫。

苏轼有“大江东去”,辛弃疾有“千古江山”

这就又引出另一段往事。即词人所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到这里,辛弃疾已经从怀古到追昔。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犯,正以扬州为渡江口,而且也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四十三年前,词人也正是从金人统治区起义归宋。斩叛将张安国,于万人中取人首级的高光时刻,词人想来,能不唏嘘?而当年的瓜步山行宫,曾经是沦陷区,现在人们却当神祠一样祭拜。时间能淡化一切。失地再不收回,人心彻底失去,就真的再也收不回了。所以再度启用,词人内心是激动迫切的。但“元嘉草草”,一败致元嘉政衰的惨痛教训,也表明词人忧心忡忡。唯恐起用他的韩侂胄(tuō zhòu)是第二个王玄谟[mó],好大喜功,准备不足就急于用兵。

无论如何,词人主战之心坚定不移,词章最后,词人再用典故,再表心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高亢之声震结全篇。

从三国到南北朝再到43年前,最后回到当前局势,一个小小的京口,成了词人纵论古今的闸口,词人的亢奋、苍凉、理想、忧虑、自信、失落、悲叹、高昂,全融入在了对历史的追述咏怀中,浑然成章,容量极大,是辛词最具代表性英雄之声。慷慨意气,日月之心,与岳武穆之《满江红·怒发冲冠》并照后世。无怪乎杨慎许为辛词第一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