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观音瓶即净瓶,为观音菩萨随身携带的宝瓶,常用于盛甘露,降甘霖,普度众生。此观音瓶装饰特殊,迥异于中国古典美术纹饰,这类蓝地锦上添花通常归入乾隆洋彩,西洋韵味浓郁,风骚华丽,色彩炫目,构图谨严,蕴涵祥瑞典雅。据拍卖行信息,这件乾隆洋彩蓝地锦上添花观音瓶,乃近代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旧藏,之后为胡雪岩后人胡惠春早年卖出。胡惠春是胡雪岩第三代子孙。
此瓶设色丰富,制作精细,外形线条柔美轻盈,装饰类同台北故宫藏品“乾隆八年磁胎洋翠地锦上添花观音瓶”。通体施蓝地锦上添花纹,蓝地上用类似针状的金属工具,剔刻出凤尾纹形,细如毫芒,俗称“轧道”。此工艺大约承袭春秋战国古玉之艺,其游丝毛雕之技法闻名古今。再上还可追溯良渚文化,良渚美玉多见细刻阴线,以线纹长短、弧线组合来表达图案,只是良渚玉饰之阴刻线条不见游动之态。“轧道”加“锦上添花”被称为是乾隆时期开创的新工艺,俗称“洋彩”,采用西洋材料与绘画技术,但线刻、锦地、造型等乃古为今用。这类洋彩在乾隆瓷中不少见,无论圆器还是琢器都剔刻凤尾纹。“轧道”工艺十分费时费工,乾隆以后多有仿制,但均力所不逮。莲花在古代文化中向来寓意吉祥,花卉叶脉婉约舒展,处处见出华贵柔美之态。
装饰采用西洋方法,花卉、树叶等的描绘不同于中国传统瓷画的平涂之法,而是追求一种立体的绘制。颈部与底部皆施湖绿釉,底款为蓝料书写,四字两行“乾隆年制”,与台北故宫的“乾隆八年磁胎洋翠地锦上添花观音瓶”大体相似。根据清宫档案,可查乾隆朝督陶时期在乾隆四年至十四年之间,为唐英掌管。御窑厂生产了诸多洋彩品种,尤以乾隆六年至九年之间居多。乾隆八年,唐英写成《陶冶图册》,将景德镇御窑厂官窑制作以图文形式加以描绘,明示了景德镇御窑厂的洋彩制作与完工地点。这些供应给宫廷的洋彩与北京造办处生产的画珐琅器,多有登记,还一一配闸、配座加以装帧,可见其珍贵。
由此可见,这件乾隆洋彩蓝地锦上添花纹观音瓶,是中西方经典美术交流的作品。据专家考察,这类洋彩蓝地锦上添花纹观音瓶存世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