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仁寿四年(604 年)七月,再造统一的杨坚死于今天陕西省麟游县境内的仁寿宫,次子杨广即位,是为大名鼎鼎的隋炀帝。
如果我们问:“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暴君是谁?”恐怕大多数普通中国人会回答说是秦始皇与隋炀帝。相比之下,隋炀帝似乎更为不幸。毕竟,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开创者,是“千古一帝”,而隋炀帝却不过是个亡国之君,是后世帝王的反面教材。“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瓦岗军领袖李密讨伐隋炀帝的这句檄文,早将杨广残暴、荒淫的形象牢牢确立在国人的心目中。
网络配图
千百年来,隋炀帝都是作为“暴君”“昏君”的典型代表受到人们的口诛笔伐。这样的评判对他来说是否公平?真实的隋炀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这种形象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后人的建构?他是真的犯下了那么多的暴行,抑或只是后世“众恶归之”的结果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隋炀帝和他的时代,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尚秦汉之规摹”——志向远大的隋炀帝。杨坚给太子杨广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业。
在隋文帝统治的二十三年中,除了平陈之役及开皇末年对高丽和突厥的两次小规模战争之外,社会是相当安定的。杨坚一直推行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农民除交租调、服徭役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获得长足发展,人口也迅速增加了。
杨广即位的次年改元大业。登上帝位的他,能否像他父亲杨坚那样大有作为呢?面对着这个古老的中华帝国,杨广开始了他那波澜壮阔而又毁誉不一的帝王生涯。
千名美女划着龙舟,缓慢前行,她们各自手执雕板镂金的船桨。这就是托名唐代颜师古所撰的《大业拾遗记》中所载隋炀帝的一次江南出游。明代小说《隋炀帝艳史》中的描写则更为细致,除了一千名美女之外,又添上了一千只羊。在香艳化的过程中,隋炀帝下江南的故事也被妖魔化了。
实际上,杨广是一位胸怀远大志向的皇帝,他以“大业”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年号,便可窥见他的雄心。《隋书• 炀帝纪》说他“尚秦汉之规摹”,处处以秦皇、汉武的功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成为历史上的又一位千古一帝,他必须要有所作为。
当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身边就聚集了许多青年才俊,杨广首先继承和完善了父亲杨坚创立的人才选拔制度。早在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下诏每州岁贡三人,当时主要是明经与秀才两科,时称“贡举”,正式确立了后世所谓的科举制。大业之初,
杨广又创立了进士科,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学科目。此后,形成了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科并列的常贡。进士科取人颇多,隋朝的进士房玄龄、侯君集和孙伏伽等人后来甚至成为唐初的名臣。
杨广曾经在南方生活很长时间,他深刻认识到江南陈朝故地与北方在文化上还没有真正融合,山东地区也不安定,国家的统一局面并不巩固。此外,作为都城的长安人口众多,关中物资供应不足。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杨广需要重新选择一座居于华夏中心、地势险要,而且具有良好交通和经贸条件的城市作为都城,以便加强对东方和江南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
隋朝统一以后,东部河北、山东的地方势力是有很强大的反弹。南方也一样,开皇九年(589 年)杨广平陈之后,第二年,陈朝旧境全叛。巩固统一是杨广面临的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任务。如果国家的核心建在关中、在长安,指挥起来不是很方便,而洛阳是天下之中,
相对来说,对于控制河北、山东、江南,是比较有利的。
最终,杨广和他的大臣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洛阳。东都洛阳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有丰沛的饮用水源,而且邻近山东、河北与江南等产粮区。最重要的,洛阳居于国土中心,是隋朝的交通和经贸中心。
王朝的都城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气质,谁能够担负起设计建造洛阳城的重任呢?这个重任最终落到了宰相杨素、杨达及主管工程的将作大匠宇文恺的肩上。接到皇帝营建东都的诏令,几位大臣立即行动起来。
杨素等人没有让杨广失望,仅仅用了十四个月,一座巍峨的都城拔地而起。东都洛阳城周长约二十七公里,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如此短的工期内建成这样规模的城市,也是很难实现的。人们不禁好奇:这样的奇迹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