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人孙武,是春秋末年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他的祖父是田桓子的次子,因为他讨伐莒国有功,齐景公将乐安封为其采邑,并且赐姓孙氏,因此而与田氏分离,另立了宗族。
孙武的父亲也是齐国大夫,所以孙武从小就出生在贵族世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领兵作战的将军,使孙武从先辈那里学到了许多战争的知识,这为他后来撰写举世闻名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部兵法受到吴王阖闾的喜爱和追捧,吴王阖闾为了要试试孙武的本事,曾要求他以宫女来演练。而孙武并不因为操练者是宫女,就小看了她们,他认真地将一百八十位美女分成两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精彩的描述:“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吴越春秋》中也有与《史记》相类似的记载,不过多了伍子胥“七荐孙子”一段。伍子胥深知孙武善于兵法,所以将其推荐给吴王。殊不知孙武兵法的精神,就在于讲求军纪,不容有一点的马虎,纵然他面对的是女性,在他看来,只要接受了君命,就会如同军人一般对待。
所以,当孙武接受吴王的授命之后,他并不管面对的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统统严阵以待,但他并不会作出无理的处罚。其军纪一定是在确定属下都完全知晓的情况下,才予以执行,所以当第一次宫女们不听命令时,孙武认为原因是她们对命令尚不娴熟,以致无法切实达成要求,于是他再三令五申,务必使每个人都明确知晓军纪。如果此时,仍然有违反者,那么他就会执行处罚,而且绝不改变,即使君王求情,他也不接受。
从这一点看,孙武的铁面无情,正是军纪严明的最佳保证,因为军纪严明则军队勇死,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以当孙武整军完毕,向上报告时说:“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只可惜吴王还沉浸在痛失爱妾的伤痛之中,全无阅兵之心,难怪孙武会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孙子兵法》中除了战术运用、战略方法之外,尚有孙子的军事思想和主张,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等这些,都被认为是高度智慧的军事思想。
除此之外,孙武也十分重视赏罚。《孙子·军形》云:“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所谓“保法”就是要健全和加强法制,以保证官吏的清廉和军队的建设。法令的切实执行,可以说是军队建设的保证,也是作战成功的基础。
善于用兵的人,能够修明政治、坚定信念和保有法则,不仅使法令顺利推行,而且要明确地运用赏罚,这些都是获取胜利的关键。孙武在《作战》篇中提到:“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可见,这就是一种激励军心的奖赏策略运用。
然而,运用奖赏必须得适当,不能太过。《行军》云:“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这就是在强调处罚必须运用得当。如果士兵在尚未亲近及附从长官之前犯错,就施以重罚的话,那将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以致难以指挥运用;但是,当士兵们已经对长官有了附从的信念之后,他们再犯错,如果姑息不罚,则会导致纪律废弛,难以致胜于战场。
正因如此,对于士兵的训练,必须既有精神教育,又得纪律刑罚,使士兵们养成绝对服从的信念,最终才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孙武切实地做到了令出必行,《史记》中记载:“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而孙武辅佐吴王阖闾,数次都将楚国打得落花流水。
吴王阖闾三年时,他与孙武、伍子胥、伯嚭领兵伐楚,攻下了舒地。吴王阖闾本欲趁机攻入郢都,但是被孙武劝止。四年,再伐楚,攻下六和灊这两个地方。六年,楚国派囊瓦来伐,结果被吴军痛击,大败楚军于豫章,还害得楚国损失了居巢一地。九年时,吴王阖闾欲再伐楚,孙武建议吴王必须先取得唐、蔡两国的协助。于是三国共同攻打楚国,一直攻到了汉水边。
吴、楚两军隔着汉水对阵,而后,吴王的弟弟夫椒发动攻势,大败楚军,吴王阖闾趁势追击攻到楚国首都——郢都。双方五次交战,楚国皆败,最终造成楚昭王的狼狈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