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碑帖 | 李邕 行书《婆罗树碑记》
序
《婆罗树碑记》高一尺三寸,百三十八行,行八字,行书书法,为李邕代表书法作品,存于淮安府衙。后该碑毁于明隆庆年间,由淮安知府陈文烛依据小说家吴承恩保存的墨拓重新摹勒上石。是本为陈文烛摹勒之碑拓本。婆罗树碑建于开元十一年,海州刺史李邕书,今在府署宾馆内,李邕原刻久亡。《婆罗树碑记》立于于淮安(今江苏淮阴)府衙。罗振玉《淮阴金石仅存录》云:碑原石久佚,明淮安守、沔阳陈文烛得旧本于山阳吴承思,嘱沐阳吴从道摹勒上石,并筑宝翰堂以贮之。石在府署,摹拓不易,故传拓颇少。
《娑罗树碑记》为李邕代表书法作品之一。唐代淮阴县有娑罗树,不知何时何人所植。因其与唐代著名高僧义净有关而声名藉甚。义净自西域还,曾休宿并顿悟于树下,娑罗树下遂为其道场。义净圆寂后十年,即开元十一年,楚州及淮阴县官史、佛寺高僧大德和乡绅建碑记其圣迹。时李邕任海州刺史,遂请其撰文并书。
释文(1):
观厥好德存树[2],爱人及乌,有情不忘,虽小可作[3]。夫施及者也,则/
注释:
[1]娑罗树:相传释迩牟尼即生于婆罗树下,亦顿悟(成道]于婆罗树下,故娑罗树向为佛门圣树。或曰娑罗树即我国南方各地均产的桫椤,因桫椤亦称树蕨,属蕨类植物,与“婆娑十亩,映蔚千人”之婆罗树恐非同类。或曰娑罗树又称菩提树,此说是。
[2]观厥:看其。好德存树:《诗·召南》有《甘棠》篇。朱熹集传:“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后世因用“甘棠”称颂地方官有惠政于民者。
[3]虽小可作:虽是小事,可小中见大而有所论列也。此为下文作铺垫。
释文(2):
有宗庙加敬,墟墓增悲。睹物可怀,比事斯广[4],此触类者也。矧乃通感灵变[5],玄符[6]圣迹,根柢净土[7],硕茂佛时[8]。烛金山之景彰[9],联玉豪之殊相[10]。至若泥日法会[11],荼毗应身[12],/
注释:
[4]比:比拟、比照,此句意为:比照事项,推而广之。
[5]矧:况。通感,又称感通。语出《易·系辞上》:“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事物。旧时以为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灵变即灵异。
[6]玄:玄妙。符:符应。
[7]根柢净土:意为植根净土。指娑罗树植根于佛门净土。
[8]硕茂佛时:佛时,佛家关于时间的概念。此句是说娑罗树硕茂于佛时之中。
[9]烛:照耀。景即影。彰:明显,显著。
[10]玉豪:佛教语,指佛光。殊相:特异的状貌
[11]泥日法会:连日举行的法会。
[12]荼毗:巴利文的音译,一译闍毗,意译“焚烧”、“烧身",。佛教僧人死后,将尸体火葬,叫做荼毗。
释文(3):
妙有双树之间[13],光覆僧祗之众,安可混曜散木[14],比列清林,议上茅之挺生,喻坚固之神造者也。
婆罗树者,非中夏[16]物土所宜有者已。婆娑十亩,映蔚千人,密握足以缀飞/
注释:
[13] 相传义净在公元713年圆寂后,其形象曾出现于两株娑罗树间。
[14]散木:不成材的树木。
[15]此句说:娑罗树上寄生着秀挺的章木,有什么可议论的呢?这不过是明示神造之坚固罢了。
[16]中夏:即中国。
释文(4):
飆[17],高盖足以却流景[18],恶禽翔而不集,好鸟止而不巢,有以多矣。虽徘徊仰止而莫知冥[19]植;博物者,虽沈吟称引而莫辨嘉名。华叶自奇,荣枯尝异,随所方面,颇/
注释:
[17]密幄,枝叶茂密如伞幄。缀通掇,停止。飞飆:暴风。
[18]却:退避。景:日光。
[19]冥:神名,冥植,冥神之植也。
释文(5):
徵灵应。东瘁则青郊苦而岁不稔,西茂则白藏泰而秋有成[20]。惟南匪也,自北常尔。或季春肇发,或仲夏萌生,早先丰随,晚暮俭若。且槁茎后吐,芬条前秀,差池旬日,奄忽/
注释:
[20]东瘁、西茂二句,皆言娑罗树之灵应。
释文(6):
齐同[21]。无今昔可殊,非物理所测,古老多怪,时俗每惊。巫者占于鬼谋,议者惑地神树[22]。
证圣载[23],有三藏[24]还自西域,逮兹中休[26]信宿[27],因依斋戒瞻叹。演夫本处,徵之旧闻,/
注释:
[21]差池:参差不齐。奄忽:急遽貌。
[22]此二句意为:此诸多灵异,巫筮者占卜以为是“鬼谋”,街谈巷议的普通人则为其所惑,均称为神树。
[23]证圣:武则天年号,只有一年,为公元695年。
[24]三藏:佛教经典的总称。共分为(1)素怛缆藏(经];(2)毗奈耶藏(戒律]; (3)阿毗达磨藏(论或注释]。共为三类,故名。对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或简称三藏。
[25] 义净(635 一713):唐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俗姓张,齐州(今山东历城]人,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 年]由海道往印度求法。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得梵本佛典约四百部而归。在归途中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回国后,一度参加买叉难陀译场,继在东、西二都(洛阳、长安]主持译事,共译成经、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26]逮:及,到。兹:此,指淮阴县娑罗树下。中休:中间休息。
[27]信宿:连续住两个夜晚。
释文(7):
源其始也,荣灼道成[28]之际;究其末也,摧藏薪尽[29]之余。或森列四方,或合并二体,常青不坏,应见分荣,变白有终,不灭同尽。昔与释迦荫首,今为群生立缘[30]。夫佛病从/
注释:
[28]荣灼道成:指义净在淮阴娑罗树下顿悟得道,故娑罗树下为义净道场。
[29]摧藏薪尽:指义净在回归途中所受磨难。
[30]此句说:过去,娑罗树曾为释迦牟尼遮荫,现在为众生建立缘分。
释文(8):
人,大慈感故;树萎因物,深悲理然。化能分身半枯,即是心有合相。后茂还齐,宜其表正[31]。圣神灵贶[32],品汇以变,见一摄而称赞十方者也[33]。
淮阴县者,江海通津,淮楚巨防,弥/
注释:
[31]表正:正通征。表正即揭示,阐明。
[32]灵贶(kuang]:灵应赐与。
[33]摄:引、牵。十方:佛教称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为“十方”。
释文(9):
越走蜀,会闽驿[34]。《七发》枚乘之丘,“三杰”楚王之窟[35]。胜引飞辔[36],商旅接舻。每至同云[37]冒山,终风[38]振壑,宦子惕息[39],槁工疚怀[40]。鱼贯迤其万艘,雾集坌[41]于曾渚,莫不膜拜[42]围绕,焚/
注释:
[34]江海通津:《尚书·禹贡》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淮海惟扬州”。扬州贡道系以古淮、泗水交汇处之泗口为转轴,而泗口在淮阴县境,故云“江海通津”。又,隋大运河开凿后,为闽、吴、越、巴蜀人士进京,及物资北运的孔道,故云“弥越走蜀,会闽驿吴”。弥:尽于。
[35]枚乘:淮阴县人,其墓在故淮阴城南二百步。《七发》为其代表作。楚王:指汉大军事家韩信垓下之战后,被封为楚王。信亦淮阴县人。
[36]胜引飞辔:胜:盛大,佳妙;引,牵引,指驾马;辔:辔头,指马的络头。
[37]同云,亦作“彤云” ,下雪前均匀遍布的阴云。
[38]终风:《诗·邶风》篇名。终风,狂风终日之意。
[39]宦子:做官的人。惕息:恐惧貌。
[40]槁工:槁疑为篙,撑船的人。疚怀:心中负疚。
[41]坌(ben]:并,一起。
[42]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为表示极端恭敬功畏服的行礼,也专指礼拜神佛。
释文(10):
香护持。复悔多尤[43],迴祈景福[44]。于是风水相借,物色同和。挂帆启行,方舳骏迈[45]。浮山[46]山屋起而疏山献,庆云[47]乱飞而比峰。虽电影施鞭,夸父[48]侧杖策,罔[49]可喻其神速,易云[50]状其豁快/
注释:
[43]多尤:多过失。
[44]景福:大福。《诗·小雅·小明》:“介尔景福”。
[45]方舳:并舵。骏迈:快速行进。
[46]浮山:在今安徽嘉山县境淮河岸边,为淮河峡口之一。
[47]庆云:一种祥瑞的彩云。
[48]夸父:神话人物。他立志追赶太阳,赶到太阳入口处,终于渴死,他遗下的杖却化成“邓林”。事见《山海经·海外北经》及《山海经·大荒北经》。
[49]罔:无。
[50]曷云:何言。
释文(11):
者哉!
州牧[51]宗子名仲康,广孝惟家,大忠形国[52],播清政以主郡,仪古式[53]以在人,知微知彰,有礼有乐。别驾扶风[54]窦公名诫盈,盛门贵仕,懿德令名,利用以厚生[55],明略以营道[56],/
注释:
[51]州牧:此指楚州刺史。
[52]在忠形国:形,表现。大忠表现在对国家的赤诚。
[53]古式:古老的法式。
[54]别驾:州刺史的佐吏,总理众务,职权甚重。扶风,县名,在陕西。
[55]利用以厚生:善于运用以充裕民生。
[56]明略以营道:明于谋略而围绕大道理。
释文(12):
上交不谄,下交不黩。司马[57]宗子名景虚,受贤交干[58],用柔克退,遂中律[59],先后自公,且观麟定之诗[60],未弘骥子[61]之任。邑宰清河[62]张公名松质,藐自雉节[63],忽乎博闻,始于能赋而/
注释:
[57]司马:州刺史的佐官,负贵军事。
[58] 受贤交干:纳受贤士,结交干才。
[59]中律:符合规范、戒律。
[60] 麟定之诗:《诗经·周南》有“麟之趾”篇,言周文王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无犯非礼。后因以麟趾为颂扬宗室子弟之词。诗云:“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61]骥子:比喻英俊的人才。《北史·袭延俊传》:延俊从父兄宣明二子景鸾、景鸿,并有逸才,河东呼景鸾为骥子、景鸿为龙文。
[62]邑宰:指淮阴县令。清河:县名,在今河北有。
[63]雉节:雉,城堞;节,符节。雉节:引申为邑宰之位。
释文(13):
彰[64],中于成器而立[65],牧人通急,徇物合权[66],威肃慑于神明,慈惠安其父母,岂伊[67]政理,自有才名。莫不净虑一乘[68],追攀八树[69]。叹徒植而多感,惟化生[70]而永怀。大启上缘,率心檀/
注释:
[64]此句赞张松质善于斌诗作文。
[65]《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此句意思是,到而立之年,已成大器。
[66]牧人:统治老百挂。徇物:曲从、偏私人物或事物。
[67]岂伊:岂只此(政理]。
[68]净虑:佛教特指情欲的洗除净尽。乘:佛教称解释教义的等级为乘,如小乘、大乘、上乘。乘有运载的意思。
[69]八树:《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番隅东”。八树成林,形容其大。
[70]化生:感化众生。
释文(14):
施[71]。硕德道晖、寺主道玄、上座道绚、都维那[72] 昙一等,皆妙觉圆常、释门上首[73],痛金棺而既往,骇坚林而在兹[74]。乡望[75]司徒玄简、戴玄景、王玄珪、张仁艺、王怀俨、刘元隐、沈信详/
注释:
[71]率:循。檀施:施舍财物给寺院或僧侣。
[72]维那:寺院中管理总务的知事僧,位次于上座。都维那,粱慧皎《高僧传》五“竺道壹”: “壹既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咸依附咨禀,时人号曰九州都维那。”
[73]妙觉圆常:敏慈善觉,毫无缺漏。上首:佛语,称一座大众中的主位。或为一人,或为多人。
[74]此二句的意思是:义净已经圆寂,其舍利已盛人金棺,令人惊孩的是他得道处的圣树丛林还在这里。
[75]乡望:本乡本邑有德行有声望的人。
释文(15):
等,夙悟大师[76],深人真际,勤行进力,护供壮严[78]。扬州东大云寺法师希玄,广派法流,固抵德本,戒行有以镇浮俗,利言有以诲蒙求[79],既凭藉于众心,亦谋明于独得。是标灵/
注释:
[76]夙悟:早就认识、知悟(义净法师]。
[77]真际:指不生不灭的宇宙本体,犹言真如、真谛。
[78]庄严:佛家指装饰美盛,引申为端正尊严。
[79]蒙求:蒙学课本,此指为笃信佛教的人进行启蒙教育。
释文(16):
迹,乃建丰碑。其词曰:
政化之理兮,甘棠犹存。宝乘之妙兮[80],婆罗是[81]。钦厥道成兮[82],八相克尊[83]。感乎示迹兮,一归可门[84]。与佛合缘兮,荣落[85]同时。歘[86]尔化生兮,感变惟思[87]。休/
注释:
[80]宝乘:珍贵的佛乘。
[81]敦:厚。
[82]钦厥道成;钦服其顿悟得道。
[83]八相:佛教有六相、八相、三十二相之说。克薄:胜任尊严者。
[84]可门:即何门。何,可,古通假。
[85]荣落:荣枯。
[86]歘(许勿切]:同“欻”。忽、疾。
[87]思:思念、思悟。
释文(17):
徵咎徵兮[88],伺察不欺。流俗莫识兮,绵旷[89]惊疑。上人西还兮[90],觏[91]止增悲。发皇[92]灵应兮,坚固在兹。方国传闻兮,想象凄其。回首正信[93]兮,顶礼护持。优昙[94]千年兮,易足议之?
注释:
[88]休徵咎徵:休徵,吉庆的征兆;咎徵,灾祸的征兆。
[89]绵旷:久远。
[90]上人西还:高僧圆寂。
[ 91]觏(gou]:遇见。
[92]发皇:显豁、开朗。枚乘《七发》:“分决狐疑,发皇耳目。”
[ 93] 正信:征信。
[94]优昙:梵语,无花果树的一种,又作优昙钵、优昙钵罗。意译为瑞应。此指娑罗树。
李邕书法与《婆罗树碑记》
李邕书法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李邕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书法写碑。李邕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李邕书法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极力追求李邕书法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
李邕的书法艺术,在当时与后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书法上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书如其人”,李邕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写照。他的书法初学右军,又参以北碑及唐初诸家楷书及行书笔意,变法图新,形成了他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李邕书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写字课本就采用李邕的书法字体,作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写字》课本。
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唐 窦蒙: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 李邕端州石室记、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述书赋注》)
宋 欧阳修: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锺、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试笔》)
宋 米芾: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海岳名言》)
元 刘有定:初行草之书,自魏晋以来,惟用简札,至铭刻必正书之。故锺繇正书谓之铭石,虞、褚诸公,守而勿失。至邕始变右军行法,劲拙起伏,自矜其能,铭石悉以行狎书之,而后世多效尤矣。(《衍极注》)
明 项穆:李邕初师逸少,摆脱旧习,笔力更新,下手挺耸,终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变也。(《书法雅言》)
明 项穆:逸少一出,会通古今。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书法雅言》)
清 冯班: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钝吟书要》)
清 吴德旋:学赵松雪不得真迹,断无从下手。即有真迹临摹,亦先植根柢。昔之学赵者无过祝希哲、文徵仲,希哲根柢在河南、北海二家,徵仲根柢在欧阳渤海。(《初月楼论书随笔》)
清 朱履贞:李北海正书笔画遒丽,字形多宽阔不平;其行书横画不平,斯盖英迈超妙,不拘形体耳。(《书学捷要》)
清 钱泳:古来书碑者,在汉、魏必以隶书,在晋、宋、六朝必以真书,以行书而书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晋祠铭》,李北海继之。(《书学》)
清 阮元:李邕等亦皆北派,故与魏、刘诸碑相似也。(《南北书派论》)
清 包世臣:降及唐贤,自知才力不及古人,故行书碑版皆有横格就中。九宫之学,徐会稽、李北海、张郎中三家为尤密,传书俱在,潜精按验,信其不谬也。(《艺舟双楫》)
清 包世臣:北海如熊肥而更捷。(《艺舟双楫》
清 刘熙载:李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憍之意拟之。李北海书以拗峭胜,而落落不涉作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谓“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李北海、徐季海书多得异势,然所恃全在笔力。东坡论书谓“守骏莫如跛”,余亦谓用跛莫如骏焉。(《艺概》)
李邕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李邕的书法艺术,在当时与后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他的为人和才情更为世人所敬重。他的父亲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学的人,为官遭贬,后专心学术,所注萧统(文选》六十卷,至今被视为《文选》最主要的注本之一。
李邕天资聪慧,幼承家学,少年时以擅长辞章而闻名。但他在仕途上,却因为人耿介磊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狱,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cmlwf@126.com
往期经典
书画高清资料
名家访谈
经典专题
推荐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