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是一个被过誉的人物。
明亡清兴的历史大势,历来是专家学者讨论的重点,在这一特殊时期,绕不开一个关键人物,这就是孙承宗。
作为明末的重要人物,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孙承宗进行了高度评价:
“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毫无疑问,孙承宗在明朝末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苦心孤诣缔造的关锦防线一度成为后金的噩梦,根据《明朝那些事儿》的记载,直到明朝灭亡,清军都不曾攻破这道人造天堑。
但是,清朝的崛起并未被阻止,关锦防线也因为皇太极多次绕道漠南蒙古入寇中原而失去作用。说孙承宗力挽狂澜,实际上不但不是对孙承宗的肯定,反而更像是对他的调侃。
那么,孙承宗真实实力究竟如何?静夜史认为:
1、只知防守疏于进攻
明朝和后金对峙局势的逆转,源于1618年的萨尔浒之败。萨尔浒之战,明朝伤亡5万多人,北方精锐席卷一空,被迫转入战略防守。而后金则越打越强,先后占据了抚顺、清河、铁岭、开原、辽阳、沈阳、广宁等地区,整个辽东除了辽西走廊,基本被努尔哈赤攻陷。
后金是典型的渔猎民族,有游牧民族来去如风的特点,这意味着后金军队的机动性要远远高于明军,战斗力也比明军强悍。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是不可能在野战中打赢后金甚至消灭努尔哈赤的。看起来明朝是没有办法应对后金的崛起了。
并不是,孙承宗想到个好办法,那就是缔造关锦防线。
在初次了解《关锦防线》时,是通过《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感觉这个防线纵深就达200公里,实在是一把插入努尔哈赤心脏的尖刀,妙得很。
但是随着资料的丰富,静夜史对这条防线也有了更多的质疑:
- 首先,这条防线没有宽度。
相比于马奇诺防线这样缺乏纵深的防线,关锦防线确实在纵深上更胜一筹。但是它没有纵深啊。这就和一个身材姣好的妹子长得一张凤姐的脸一样让人不舒服。
没有宽度就意味着明朝只能期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傻乎乎地往关锦防线上撞,这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皇太极很快就找到了绕过关锦防线的办法,那就是绕道漠南蒙古。
- 其次,关锦防线纵深太长。
努尔哈赤不是现代部队,他的手里也没有火箭大炮,留着200公里的纵深绝对是浪费。
当初孙承宗上任前,主持辽东大局的人是王在晋,对于王在晋固守山海关并另建八里铺新城互为犄角的设想,孙承宗全盘否定,并听从袁崇焕的建议将前哨设置在宁远城。
宁愿距离山海关100公里,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努尔哈赤而言绝对是够用了。然而孙承宗还是再接再厉,将前哨修在了锦州城。
而锦州城是公认的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为了固守锦州,孙承宗又在锦州外围修建大小凌河据点,和锦州互为犄角。
这已经不是烧钱的问题了,而是脑子的问题了。
- 最后,关锦防线缺乏进攻跳板。
伸出的孤零零的据点,你说是进攻,实际上很难奏效。如果没有横向上的左右翼配合,这个据点能生存下来都很不容易。君不见明朝初年反击蒙古也是在长城以北修建了大宁卫、东胜卫和开平卫等一系列左右遥相呼应的据点。
因为没有进攻的合适跳板,孙承宗的设想注定只能在后金不注意的时候,修上一座城。然后在后金前来攻打时,再退回出发地。因为没有野战军消耗后金,关锦防线注定只能用冷冰冰的砖头挤死后金。
2、徒有局部无视全局
明朝和后金对峙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漠南蒙古的态度,或者说取决于明朝对漠南蒙古的态度。
从1571年开始,明朝和鞑靼正式停战,随即开始了边境互市,明蒙开始民族融合。明朝末年,鞑靼分裂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此时后金崛起,首先就与漠南蒙古发生了激烈冲突。
黄金家族直系后裔察哈尔部首当其冲,而此时的林丹汗也有统一蒙古的雄心壮志,于是和努尔哈赤发生了数次大战。
此时的明朝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姿态,但并未给漠南蒙古提供有力的支持,这导致后金采取了一系列又打又拉的手段逐渐征服漠南蒙古,等到后金和漠南蒙古结成同盟,陈兵长城以北,明朝才知大事不妙。
早在孙承宗主持辽东之前,明朝曾有两任辽东经略,分别是熊廷弼和王在晋。
对于后金的态势,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的方案,即“增登莱、津门兵,而重兵屯山海关,待各镇兵马大集,登、莱策应齐备,然后三方大举进兵”。他的方案是放弃辽东巩固山海关,吸引后金前来决战,然后以登莱、津门等地从海上抄后金后路。
这是一个先守后攻的设想,旨在毕其功于一役,十分凶狠。
熊廷弼下课后,王在晋上任,从军需开支角度出发,提出巩固山海关,另筑八里铺新城,在不增加军队、清汰老弱、精兵简政、裁减闲杂的官员的基础上,以蓟镇原有中、东两协作为山海关的后盾。再拉拢漠南蒙古诸部,使其于侧翼给后金以有力牵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暂时稳住辽东局面。
应该说,这是一招最省钱的办法,看起来很孬,但是有效!
如果孙承宗能够看到辽东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后金,而在于漠南蒙古和银子,那孙承宗就应该能知道关锦防线的致命漏洞所在。
如果说王在晋比熊廷弼小气,那孙承宗比王在晋更小气。在王在晋即将拉拢成功漠南蒙古各部时,孙承宗认为关锦防线可保大明无虞,于是疏远漠南蒙古各部,导致他们纷纷投向后金。
在关锦防线上,孙承宗虽然收复了400里土地,但基本都是后金不要的土地,比如广宁城。这就导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在打到后金老家沈阳之前,明朝需要修剪一系列堡垒,这个数量达到47个之多!
而每个堡垒都需要驻军,这是一笔极其巨大的开支。当时的明朝财政收入才300万两,而单单一个关锦防线就需要500万两,而万里九边重镇一年也才消耗340多万两!
修建堡垒只是基础,孙承宗还提拔一大批将领,增兵10多万,这让明朝虚弱的国库入不敷出。上任才一年,弹劾孙承宗的奏折就足以将他淹没。而按照孙承宗的意思,如果想要彻底消灭努尔哈赤,还需要再增兵一倍。
这是拿整个大明的国运在开玩笑!
当然,孙承宗也在自力更生,每年种地岁入18万两!
概括起来,我们不能否认孙承宗面对清朝进攻时的高风亮节,但是关锦防线确实成为明朝的肿瘤。当然,也是清朝的摇钱树!
如果静夜史是《明史》编纂者,也要好好捧一下这个战略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