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是薛县(今天的山东滕州市官桥镇)人,大秦帝国时期因为精通经术,被秦始皇任命为待诏博士,秦二世时期,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使者报道都城咸阳,秦二世召集博士以及诸生前来商议,说:“楚地戍边的士兵造反了,银镜攻下了蕲县,接下来就要攻打陈县了。你们说该怎么办?“
博士及诸生三十多人一起回答:”做臣子的不能聚众,聚众就是反叛,罪在不赦,希望陛下赶紧派兵前去征讨。“他们说的很有道理,但是,秦二世并不这么认为,他受了赵高的蒙蔽,认为那些只是小打小闹不足为惧。
于是,认为这群儒生小题大做,瞬间变了脸色,叔孙通看出情况不妙,立刻走上前去说:”各位儒生说的话都不对,如今天下一统,毁掉郡县城池,销熔了各种兵器,向天下人宣誓不再使用它们。更何况上有英明的君主,下有完备的法律。
派出去的官吏人人尽职,四面八方像车辐条聚于中心一般向着朝廷,哪里还有敢造反的人!这只不过是一群鼠窃狗偷的强盗罢了,何足挂齿。如今,郡守郡尉正在捉捕,不需要太担心的。“秦二世听后称赞道:”说得好。“言罢,继续问诸生的意见,有的人认为是造反,有的人认为是强盗。
秦二世命令御史将那些说造反的人统统抓了起来,交给廷尉治罪,因为他们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而那些说是强盗的人则一律被放回了,叔孙通还得到了赏赐,秦二世赏他帛二十匹,衣一套,当场任命其为博士。
在回到学馆之后,活下来的儒生责备他说:”先生怎么能够睁着眼睛说瞎话啊?“叔孙通说:”你们不懂,我差点就脱不了虎口了!”说完之后,叔孙通赶忙收拾行李,逃离了都城,返回了薛郡老家。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叔孙通并非迂腐的儒生,他懂得变通,知道形势比人强,在适当的时候,就应该说适当话,不然,可能会葬送掉自己的性命,而秦二世的态度,也让叔孙通明白了,大秦帝国将要灭亡。所以,他便做出了正确的抉择,那就是逃离。
其实,这些儒生不应该指责叔孙通,反而应该感谢他,不然,他们必然全部都死在秦二世的屠刀之下。叔孙通赶到薛郡的时候,薛郡已经被项梁的项家军占领了,于是,叔孙通便投靠了项梁,后来,项梁在定陶(今天的山东定陶,万福河上游)战死后,叔孙通便投靠了楚怀王。
在项羽灭秦之后,叔孙通并没有随义帝熊心前往长沙,而是留在了项羽身边,但是,项羽这个人,比较喜欢英雄猛将,对这种儒生并不看重,所以,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诸侯联军打入彭城(今天的江苏徐州)时,叔孙通投靠了刘邦。
此后刘邦兵败西撤之时,虽然,很多人又回到了项羽的麾下,可是,叔孙通没有,在以后的许多年中,他一直追随着刘邦,起初叔孙通穿着儒生衣服,但是,引起了刘邦的厌恶,所以后来叔孙通就改穿了楚人习惯的短衣,这样刘邦就很高兴了。
在叔孙通投降刘邦的时候,身边跟随着一百多名儒生,但是,叔孙通并没有将他们引荐给刘邦,不过,叔孙通却举荐了一个曾经当过强盗的壮士,因此,他的弟子们都在背后偷偷地骂他说:“我们服侍先生好几,有幸跟着他一起投奔了汉王,如今,他不举荐我等,却举荐了个贼人,这是何道理。
叔孙通听到后,就对他的弟子们说:”汉王正冒着枪林箭雨打天下,请问各位能战斗么?所以,我先举荐能杀敌夺旗的壮士。各位就暂且等待,我不会忘记你们的。”刘邦任命叔孙通做了博士。号称稷嗣君。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秦末时期的汉家儒宗——叔孙通,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在昏庸的秦二世面前,他们迂腐的和其他儒生一般,想要通过劝谏挽救这艘沉船,因为,他知道,大势所趋一切已然无可挽回。昏庸的秦二世不可能接受劝谏,所以,他选择了拍马屁,迎合秦二世,保住自己的命在谈其他。
投靠刘邦之后,他也并没有摆儒生的架子,而是,穿起了楚国的短衣,给以刘邦亲切感,此外,并没有急于举荐自己的门生,而是,先向刘邦举荐合乎时宜的人,这样的人,必然会走向成功。
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故事呢?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我的下一篇文章,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