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司马迁的《孙子吴起列传》无形中有种很难接受后人所赞美的“四大兵圣”之一的吴起。能称兵圣,能称战神,能评上古代十大名将领等等美名远扬的吴起怎么是这么一副禽兽性质的人,杀妻求将?母死不归葬?村人嘲笑他败家子,他就怒杀三十多人,然后逃出国外去?与他的老师曾子闹别扭?等等劣迹斑斑的丑事一大堆,咋就能成为兵圣,成为战神?咋就能成为优秀将领?
我实在有些接受不了,于是,不妨就细心考究一下喽:
一、吴起不是曾子的学生,年龄、时代根本对不上。记载的吴起在卫国、鲁国的事迹也矛盾重重
首先,吴起求学于曾子时间对不上。
《史记》中关于吴起的记载开头就写到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事鲁君。”
大意是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侍奉鲁国国君。
试问,吴起一位大将军向曾子学习什么?曾子是儒家,吴起是军事家、法家人物,吴起能向曾子学习兵法?曾子的思想,秉承孔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孝经》等作品。
吴起要真是学习了曾子的儒家思想,还能“杀妻求将”,还能在母亲去世时不回去尽孝?莫非,吴起“杀妻求将”是模仿“曾子杀猪”教子?我觉得这很有问题,很难说得过去,也很难说通?
不妨吗,且看二者的出生年月及逝世日期:
吴起出生于公元前440年逝世于公元前381年;而曾子呢,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死于公元前435年。看得出来,吴起出生时,曾子已是65岁的人了。曾子逝世时公元前435年,此时的吴起才6岁。试问,六岁以前的吴起向曾子能学习啥?再者,吴起卫国人,曾子鲁国人。五六岁的娃娃就被送出国去学习啦?可见,吴起学于曾子,这事有待研究商量。司马迁弄错了这都是很正常的事,他写史也无非是借鉴参阅以前的文献或外出游学访问等之类,但西汉汉武帝时离春秋时代毕竟已经相隔至少三百年以上了。
所以,我断定吴起求学于曾子,没这事的。司马迁记载的吴起的故事就有待考证了。
其次,关于吴起在卫国、鲁国时的所作所为的记载矛盾重重
司马迁在下文紧接着写到,鲁国被齐国攻打,鲁国国君想任用吴起,然而,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君担心吴起不能诚心事鲁,于是,吴起为表诚心,杀了自己的妻子,这也就是吴起“杀妻求将”的由来。
但是,司马迁第二段紧接着又写的,就出现矛盾了。
司马迁写到,“鲁国有人诋毁吴起,扒他的丑事,说吴起呀,为人猜疑残忍。少年时他家积累的有千金财产,游学求官无果,其家财也败光,可谓是一个败家子呀,因此,邻里乡党有些人就嘲笑他。
“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
吴起恼怒杀了三十多人,从卫国东门逃走。逃走时
“与其母诀,齧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这是逃去哪里了,司马迁紧接着写到了,“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那意思就是逃到了鲁国呗,“遂事曾子”,曾子是鲁国人呀。这个是矛盾的,上文已经证明过了,曾子不可能是吴起的老师,年龄上根本对不上号。时间这是客观的。
逃到鲁国居住了一段时间,他母亲去世了,吴起终不归。这是反衬吴起是个遵守诺言的人呀。吴起与母临别时发誓说,学不成名不拜为卿相,不复入卫。其实按在上文说到的在卫国杀死三十多人。就是回,他也不敢回呀。卫国也有卫国的国法,卫国人被杀,也会报仇的呀。用吴起母亲的死衬托吴起不回卫国,只是取其一面之辞,要知吴起真的是因为散尽家资被人嘲笑败家子而杀三十多人的话,即使是母亲死,他也是不敢回卫国的,回去可能只是死路一条,培母亲一起死而已。再个吴起母亲是不是被杀?这也都有可能。
而且,按司马迁的记载,矛盾点紧接着就又出现了,司马迁又写到,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意思是,曾子因为吴起母亲死而不回去尽孝奔丧,于是鄙视他瞧不起他,与吴起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于是到了鲁国。“起乃之鲁”咋翻译,不就是吴起于是到了鲁国嘛?但这问题就来了,曾子难道不在鲁国嘛?我看了曾子的生平,曾子一生基本上是在鲁国,五十岁时齐国征聘他为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这也是曾子“拒入仕途”而美名远扬的由来。
这吴起在卫国杀了人逃到鲁国求学于曾子,母亲去世,吴起不奔丧,曾子憎恶他,断绝了师徒关系,这时,怎么又说吴起来到了鲁国,学兵法以事鲁君呢?从鲁国走了同时又来了鲁国?到底是去是来?矛盾。司马迁记载的这些很混乱,矛盾重重,不可信。
然后又说到,“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按司马迁的记载看整体就是说,吴起是想游学求官,败落了家产,又无果,然后在卫国杀了人,逃到鲁国,求学于曾子,不久,母亲去世,吴起守誓言不回卫国奔丧尽孝。曾子厌恶,断绝师徒关系,然后才学兵法,为了侍奉鲁国国君,鲁国君怀疑他,因为吴起妻子是齐国人,然后吴起就杀了妻子以表诚心。吴起成了鲁国将领,并且打败了齐国。然后,鲁国认为自己是个小国,又是战胜国,怕别的国家谋算,而且,卫国与鲁国是友好的兄弟国家。吴起又在卫国杀了人,鲁国君怕影响鲁卫两国的关系,于是又怀疑吴起,就疏远谢绝了吴起。
以上这些事,司马迁是借鲁国人的口说出来的,“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至此,约略可见,吴起在鲁国待不下去,不是曾子憎恶他不孝的问题,而是被鲁君主怀疑驱赶走的。曾子是吴起老师一事基本上就是谬传瞎编。我认为应该是鲁国受儒家影响,吴起应该是被排挤诬陷的可能性更大。司马迁当也是听闻或是按着前人的某些记述未加考证的照着记载的罢了。所以不符合客观情况的矛盾谬误重重也就在所难免了。
再次,吴起在鲁国与魏国被记载事迹反映出的形象差别巨大,存在着矛盾。
吴起被赶出鲁国,听闻魏国国君魏文侯贤明就来到了魏国,在魏国,吴起被任用为主将,吴起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辅佐两任君主,抗拒韩、秦,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迁记载了一段吴起与魏武侯的对话,吴起谈到了“在德不在险,内修政德”的治国理念。后吴起为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这些就与上文吴起在卫国杀人,在鲁国不奔丧尽孝,被老师曾子憎恶断绝关系,杀妻求将等的毫无德性的一副土匪形象的吴起截然相反了。可见上文的借鲁国人之口说出的吴起的故事及形象其虚构的成分大的很。
二、吴起没有杀妻,只是曾休妻
1、若吴起杀过妻子,这与魏国国相公子座建议魏武侯把公主嫁给吴起相悖
吴起在魏国的威望过大,后来遭到魏国国相公叔的畏忌排挤,公叔于是用下嫁魏武侯的公主的计谋离间了魏武侯对吴起的信任。此处,从公叔建议魏武侯把公主下嫁给吴起看,上文说到的“吴起杀妻”也就已经根本站不住脚了,吴起果然杀妻了的话,这公叔还敢向魏武侯建议把公主嫁给吴起?可见吴起杀妻一事子虚乌有。
2、韩非子记载的吴起是休妻
韩非子在《外储说右上》写到的是吴起休妻。原因是吴起“使其妻织组”要求合法度,可是妻子不听吴起的号令要求,织了两次还是不按法度要求,吴起大怒,于是休妻,这表明的是吴起治军严谨,不以私欲废公法,吴起也是忍痛休爱妻而已。并不是史记所记载的”杀妻求将”,为了功名做出不合情理的事。韩非子是战国时代的人更接近吴起的时代,记载的当更符合实际。
而司马迁已是西汉汉武帝时的人,相隔几百年,而且最主要是汉武帝时儒家被独尊。丑化吴起矮化法家那是很明显也很必然的事了。吴起与商鞅都是卫国人,思想更多是商鞅一脉的法家思想。
3、吴起的军事政治才能在楚国充分展现了
吴起被魏国君王疏远后,怕被陷害,就去了楚国。是个有实力才能的人到了哪里都能受到重用啊,吴起刚到了楚国,就被国君任命为国相,在楚国既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又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进行了革新变法,明确法令,强军裁员,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南平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无一败绩,功绩赫赫。然而在革新强大楚国的时候得罪了不少王公贵族,楚悼王刚一去世,王公大臣就开始刺杀吴起。一代军事奇才因此而殒命。
三、综合以上而言,吴起在卫国在鲁国的事迹及形象是借鲁国人的口描述出来的,司马迁用的是个“或”和“恶”字。“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这些当是虚假的成分更多。司马迁用“鲁人或恶吴起”就已经表明司马迁并不确定此种说法是否属实否。
尤其,吴起怎么可能是曾子的学生呢?既然不是曾子的学生,一系列出现的“杀妻求将”,“母死不尽孝”,“杀死三十多位嘲笑自己的人”,这些都是前后因果相联系的事也就水分很大。既然不是曾子的学生,也就没有曾子因为吴起的母亲死却不回去尽孝而与之断绝师生关系这回事,那再往前推,既然没有吴起母死不尽孝,那,吴起在卫国因被人嘲笑杀死三十多人,也就可疑。等等。可以说吴起在鲁国与卫国的事迹,基本上是虚假的成分更大。那些作为怎么想也不符合一位优秀大将领的形象。
所以,我觉得吴起终是因变法及军事战争得罪的人太多,在魏国做过将领,到了楚国又打败过魏国,与多国都有过交战且都是胜利者,等等,必然会有很多谣言来攻击吴起。所谓,人怕成名猪怕壮,吴起成名了,关于他的绯闻,关于诋毁他的非言流语谣言也就在所难免。被离间,被谗言陷害,被造谣等。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敌对立场的人,换个角度攻击吴起那是俯拾皆是的例子。但这些都是主观情绪的错误的片面认识。整体上客观看待吴起绝对是一位高级的军事人才。
司马迁的记载有可能多方面搜集资料,谣言传言之类的被记载也在所难免。再兼司马迁是独尊儒术后的汉朝时记载的史记,儒法两家颇有相悖的地方,矮化丑化吴起这样的法家、兵家人才以显儒家优秀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史记》记载有些可信有些未必可信,吴起就是这样一例存在着矛盾的不可全相信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