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孙子兵法》的版本及其流传介绍

《孙子兵法》的版本及其流传介绍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04 20:14:54
阅读:
《孙子兵法》的版本及其流传介绍《孙子兵法》的版本及其流传介绍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军事经典著作,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历代注《孙子》者共约200家;注本流传的约70余家。标志着整理和注疏工作质的飞跃的里程碑,是宋代形成了“孙子学”的两大版本系统:即《宋本十一家注》系统和武经(即《武经七书》)系统。

早在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就曾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称:“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其中,孙指孙武、孙膑,吴乃吴起。而证实历史上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法传世的,完全要归功于1972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竹简,这是研究《孙子兵法》的重大突破。这批珍贵的残简是现存最古老的《孙子兵法》版本,堪称是“传本孙子兵法的祖本”。

三国时期,注释《孙子》而起了历史性重大作用的军事家是曹操。他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蜀相诸葛亮也说过:“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远。”他们对《孙子兵法》高瞻远瞩的谋略是推崇备至的。

唐太宗李世民深通《孙子兵法》,与李靖谈军略的《唐李问对》,深入浅出,战例充分,议论颇多独到的见解。到了宋代,因仁宗、神宗年间,边患频仍,朝廷设立了“武学”以培养将才。至元丰年间(1078~1085),颁行了以《孙子》为首的《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教材。大约在南宋宁宗时(1195~1224)刻印了《十一家注孙子》。这个汇集了曹操、李筌、杜佑、杜牧、王皙、张预、贾林、梅尧臣、陈皞、孟氏、何氏十一家注释的《孙子》,简称为宋本《十一家注》。它与武经形成了《孙子兵法》的两大版本系统。

《孙子兵法》的版本及其流传介绍

宋本《十一家注》是《十家注》系统的母本。它可能就是《宋史·艺文志》所录《十家孙子会注》的另一刊本。至于郑友贤在其《孙子遗说·序》中一再提到“十家之注”,并称他的《遗说》为《十注遗说》。这可能一是举成数言之;二是如孙星衍、毕以王旬和余嘉锡所说:杜佑本不注《孙子》,其注乃《通典》之文;去佑之数,正合十家。

顺便提及,上述“十家注”母本即《十一家注孙子》古本的发现和刊印,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孙子校释》的编辑穆志超(陈彭)先生所谈,宋本《十一家注》原书是在抗战胜利后从伪满皇宫中流入长春市的,后由北平育民书店老板雒云培购得。当时,穆先生得悉后见过该书,但因是个穷学生,只能望洋兴叹而已。与穆先生合作多年的《孙子》著名学者杨丙安先生曾著文称:

该书于抗战时期曾随溥仪流落长春。抗战胜利后,北京隆福寺育民书店雒云培先生去东北购得此书,售与上海图书馆。1957年上图《善本书目》所录即此书。1961年,中华书局据以影复。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予重印,并排印。台湾华联出版社1977年亦予翻印。

《十一家注》的正文与武经的《孙子》文字基本一致,但也有若干处的差异。这些差异各有长短。有的差异如使用《汉简》残文也不难刊正。在各注释家中,以曹操的评注最为简练和切中要害,诗人杜牧之注富于才情和想象力,是唐人注解中的佼佼者之一。而中唐《太白阴经》的作者,李筌的注释,更不乏独到的见解。

宋本《十一家注》系统的著作,主要还有:宋刊残卷《十一家注孙子》“地形”以下四篇,由清末翁同和捐献,现存北京图书馆。明嘉靖谈恺《孙子集注》;明万历黄邦彦校刊本《孙子集注》;明抄本道藏《孙子注解》。清孙星衍校刊《孙子十家注》;邓廷罗辑《孙子集注》;顾福堂著《孙子集解》等。

在《十一家注》流传的历史中,清经学家孙星衍(1753—1818)校刊的《孙子十家注》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已成为近代西方汉学家译介《孙子兵法》的蓝本。孙星衍以华阴《道藏·孙子》为底本,主要依据《通典》、《太平御览》,对十一家注在编排时代上的错乱现象作了订正,对十三篇正文也作了一些校改,并据《宋志》直解《孙子十家注》。孙校刊本在清代甚多,共十余种。学术界对其得失,评论不一。但其所刻《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中的《孙子》正文,与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相对照,只有极个别的更动。因此西方据孙校本的《孙子》译文也就反映了宋本《十一家注》的内容。

根据孙刊本《孙子十家注》补作注解的,是民国四年(1915年)出版的《孙子浅说》,蒋方震、刘邦骥在出版序言中称:

孙子十三篇自汉迄明,经者多至二十余家。其传于今世者,唯《孙子十家注》最为善本。是本为宋吉天保所集名日《十家合注》,乃阳湖孙渊如先生得自华阴《道藏》,校勘梓行于世……古之治孙子学者盖亦众矣……故居今日而谈兵学,当以《孙子十家注》为善本。

由于校刊评注者是高级军事教官(蒋后任保定军事学堂校长,并晋升至上将),其注解颇有军事特色。

武经系统中的《孙子》多取魏武帝曹操注本。例如,宋刊本《武经七书》(日本东京岩崎氏静嘉堂藏本),其子目:孙子三卷,魏武帝注。宋以后,曹注本单独流传。

《武经七书》还有影印宋本,由武学博士何去非辑。《孙子》在子目中列首位。该书也是日本静嘉堂藏本,1935年由涵芬楼影印借照。日藏本是《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八。

有关注解武经各书,首推宋施子美《武经七书讲义》,它是一本武学教科书。此书古本难觅,可参阅长庆日本活字本。在明代,注释武经之书众多。例如,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张居正(泰岳)辑注《武经七书》七卷。及其增订的《直解》一书;赵本学(虚舟)《孙子校解引类》;李贽《孙子参同》;黄献臣《武经开宗》(内含《孙子开宗》)等。清代则有曹曰璋、黎利宾、夏种龄汇解之《武经七书汇解》七卷,《孙子》在首位;朱墉(鹿冈)辑注《武经七书汇解》及《武经七书讲义全汇合参》;夏振翼《增补孙子体注》等。

还须指出,赵本学《孙子校解引类》在注解武经各书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流行甚广,曾东渡扶桑流传日本。在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由修业堂洼田清音校刻刊出中文本《赵注孙子》。至文久癸亥年(1863年),日本重版《赵注孙子》,该书成为日本兵书中最常见的本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赵氏对《孙子兵法》研究精深,学以致用,对明朝的抗倭斗争起过指导作用。

赵本学的为人和治学,以及将《孙子》用于指导作战的实践精神,为后世所称道:

他淡泊功名,长期隐居,终生无仕,《明史》无传;他曾潜心研究《易经》,并用它指导精读兵书,解注《孙子》;他曾致力于研究阵法,著成《韬钤内外篇》,发展了《孙子》以来的阵法理论;他曾尽心于注解《孙子》,并传授给抗倭名将俞大猷,促成了俞的抗倭大业;他也曾虽年七十而心雄万夫,日出暮归,以兵法指点乡民,推动了家乡福建晋江的抗倭斗争……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赵本学已经辞世,他的嫡传弟子俞大猷痛感“终先生之身,无有知者,(《韬钤内外篇》、《孙子十三篇注解》)二书藏于名山而不行于世”,因而把它们连同他们自己的《剑经》合为《续武经备要》刊刻于世。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赵注孙子》重版,有《重刻续武经备要》问世。

除了《十一家注》和武经两大系统外,评注《孙子》的还有类书、丛书,例如,《通典》、《群书治要》、《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书的有关部分。一般兵书,主要有: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至十一);明茅元仪《武备志》等。茅氏在《武备志·孙子兵诀评》中对《孙子》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这两句话对于兵法研究者乃至军事研究人员来说都是意味深长的。

《孙子兵法》文字精炼,内容丰富。它集我国古代一定时期战争经验之大成,并开创了我国军事哲学之先河。正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孙中山选集》第672页)

尽管二千多年过去了,与那时相比军事技术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孙子兵法》中的精粹思想和军事哲理至今仍值得借鉴。《孙子兵法》所具有的生命力使它不仅在华夏土地上代代相传,而且已经走向世界,历久不衰。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相关推荐

  • 《孙子兵法》的版本及其流传介绍

    孙武兵法,历代注《孙子》者共约200家;注本流传的约70余家。形成了“孙子学”的两大版本系统:即《宋本十一家注》系统和武经系统。

    文章阅读
  • 书法家、经学家孙星衍篆书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清溪无底)》

    满庭芳苏轼,孙星衍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见长,袁枚称他为"天下奇才"。

    佳句赏析
  • 洪亮吉更生斋:藏家五等之分,性情耿介之果(下) 韦力撰

    洪亮吉,到了嘉庆初年,皇帝想整顿朝纲,让大臣们提出改革的建议,那时洪亮吉正在任翰林院编修,按照规定,翰林没有给朝廷提意见的职责,但是,他还是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奏章,通过成亲王转给了嘉庆皇帝。洪亮吉的这份奏章里的用语很是尖刻,其中有这样的词句:“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

    诗词赏析
  • 乔秀岩: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

    彰善瘅恶,台湾过去的古籍出版以影印为主,近来文哲所大力开展清人著作的点校整理工作,可谓有划时代意义。笔者作为爱好者,一直关注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并在实践中对各方面问题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只是过去无意表述,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看法。这次奉林老师之命,试整理陋见,向各位老师、师兄、师姐汇报。

    美文欣赏
  • 洪亮吉更生斋:藏家五等之分,性情耿介之果(下) 韦力撰

    洪亮吉,到了嘉庆初年,皇帝想整顿朝纲,让大臣们提出改革的建议,那时洪亮吉正在任翰林院编修,按照规定,翰林没有给朝廷提意见的职责,但是,他还是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奏章,通过成亲王转给了嘉庆皇帝。洪亮吉的这份奏章里的用语很是尖刻,其中有这样的词句:“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

    诗词赏析
  • 乾隆中叶,大清王朝气运鼎盛,秦腔兴盛;孙星衍与洪亮吉酷嗜秦音

    洪亮吉,作者:史遇春我是秦人,自幼即爱秦音。这里所谓的秦音,即众口所说之秦腔。对于秦腔的爱好,虽然没有到痴迷的程度;但是,闲来无事,听它、学它,倒可以说是我人生之中的一大日常必备之事。要说秦腔可以为乐,对我,倒是不尽然;但是,秦腔在我,可以解忧,确是亲身经验。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