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03 17:45:43
阅读:

大明王朝276年国祚,关于其灭亡,有说“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也有说“明之亡,实亡于东林党”等,从各个角度,分析明朝的灭亡,当然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过朱氏江山终究还是丢在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手中。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黑白莫辨,袁崇焕成为史上争议人物

亡国之耻,自然得有人来背,因此除了朱由检本人,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争议人物也卷入到大是大非之中。人们对他褒贬不一,黑白两说,此人乃文武全能的明末悍将袁崇焕。

袁崇焕进士出身,天启年间从县令岗上自荐经营辽东,镇守山海关,颇有起色。先后取得宁远大捷、锦州大捷,成为大明的“北方长城”。然而这些胜利换来的却是阉党魏忠贤等人的弹劾,血气方刚的袁崇焕就这样一气之下炒了老板鱿鱼,在天启皇帝朱由校死前的那个月,他辞官归故里。

一朝君子一朝臣。崇祯年伊始,袁崇焕就被“新领导”朱由检拔高取用,成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边关。但就在崇祯二年,满清兵越山海关、直逼京城后,因擅杀岛帅毛文龙、与后金议和、市米资敌,袁崇焕又一次倒在了魏忠贤余党手中,这次是永远倒下,凌迟处斩,传言割了3543刀,创下大明律纪录。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斯人已去,忠奸两论。更多的人称赞袁崇焕为抗清名将、民族英雄,谓曰: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然而有些人包括崇祯称其为“卖国贼”,曰:“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继丧辽阳、广宁……”

忠乎,奸乎?对也,错也?袁崇焕这个名字在后世众说纷纭,史无定论。小编今日试用袁崇焕的老师,明末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孙承宗留下的《闻袁自如被逮[二首]》来揭示这个争议人物的“真实面目”。

解析之前,小编还是先来说说孙承宗对袁崇焕的评论是否公正,是否存在师生之间的私心?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忠国之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公允

首先,孙承宗对袁崇焕了解至深。知子莫若父,虽然孙承宗不是袁崇焕的父亲,但这师生之情也非一般。天启年间,孙承宗主持辽东防务,就发现了袁崇焕这棵苗子,二人共同经营辽东四载,并一起遭弹劾愤而辞官。崇祯元年,师生先后复出,老师“目睹”学生被逮入狱。数年的交往,孙承宗对袁崇焕的性情、人品应该是了如指掌。

其二,孙承宗绝非徇私之人。虽然孙袁二人是师生关系,而且一定程度上袁崇焕还为孙承宗成就了功名,但孙承宗不是那钓名沽誉的庸俗小人,大是大非面前,他绝不存私心。就在袁崇焕被抓,他同样认为学生有罪,但罪在袁崇焕的冲动、冒事和激进,而不是卖国。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比如:在崇祯面前狂言“五年复辽”没兑现还弄出京都被困、私下尝试和后金议和、先斩后奏办了毛文龙等等,所以他也认为袁崇焕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寻死路。更何况,袁崇焕死了,孙承宗又亲自负责边关防务,如果要徇私的话,他理应和皇上一样认为袁崇焕卖国通敌,这样才能推卸责任。

最后,家国在孙承宗心中最重。之所以用孙承宗的诗词来判定袁崇焕是不是卖国贼,是因为孙承宗此生最见不得的就是卖国求荣。即便是他多年后辞官回乡,面对迎面杀来的满清大军,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孙承宗,依旧带着一帮家人拼死决战,不惜以身殉国。如此高风亮节,岂能容得学生的卖国丑行?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从老师诗中,解读袁崇焕的真实“面目”

好了,既然孙承宗对袁崇焕的评价是可信的,那么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孙承宗的《闻袁自如被逮[二首]》,并从中了解真实的袁崇焕。

诗名:《闻袁自如被逮[二首]》。袁崇焕,字元素,名自如,从诗名可以看出这是孙承宗得知袁崇焕入狱后所作。

甘泉烽火彻重帏,信手提戈护九扉——京城燃起的烽火招来对你的怨恨,你随即提剑赶来保卫九门。此句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家危难之际,袁崇焕投笔从戎的担当。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一缕痴肠看赐剑,几行血泪洒征衣——一缕愁肠痴心看着御赐的宝剑,几行血泪洒满你的战衣。镇边卫国的责任,和对崇祯许下的诺言,一直都在袁崇焕的心中,可最后却落得血泪洒征衣,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师的眼里袁崇焕对国之“痴”,和老师对学生被冤入狱的惋惜。

凤惊鹤表丁威去,雪满鹅池中令归——大风惊动华表,丁威(丁威,辽东人,爱民如子,因私自开仓济民受刑而死)含冤而去;降雪覆盖鹅池,王中书(应指中唐名将李愬,奇袭战雪夜平定蔡州,却遭宪宗猜疑)只能离开官场。这两句应该是隐喻当时朝廷对袁崇焕罗织的的所谓“通敌、粜米资敌”的罪名是错误的,就像诗中的两位一样。

闻说长杨枝上雀,羞同胡马向尘飞——听说长阳宫树枝上的鸟雀,也不愿意随着胡马扬起的灰尘飞翔。

小编以为,这两句就是上述第一首的关键之处,孙承宗的意思表述很清楚,连汉宫的鸟雀都不和胡马同流合污,他袁崇焕怎么会投递叛国呢?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我希望你多方历练,但你还是如此不成熟,你就没听说你前面的那个曾铣吗(曾铣,嘉靖时三边总督,抵御蒙古欲收复河套,后被严嵩诬陷曾铣被斩。)?这里既道出了老师对学生冲动、激进和自己教导无果的责怨,同时也应证了袁崇焕入狱之冤。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你接受天子的诏书,准备五年复辽,并在京师围困之战中打退了后金军。袁崇焕就因为京师围困之战后入狱,孙承宗这里实际上正面评说了袁崇焕在这最后一战中的驱敌解围之功。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魏绛提出和戎,是基于当时晋国的内部形势。代宗重新起用郭子仪的时候,他的麾下才数十骑,收编民间马匹补充队伍,救下了许多皇室成员。这是两个典故,孙承宗借用它们我觉得有两个意思,其一就是对学生军事才能的赞扬,有勇有谋;同时,也用魏绛的议和来表明袁崇焕的议和是正确的。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你袁崇焕是千古难得的英雄,象岳飞一样壮志未酬(没能完成平辽大任),未能直捣黄龙,我半是惋惜半不平。

看看,老师的评价多么中肯,首先肯定他是英雄,千古难得的英雄,然后认为其死只有“半不平”。因为袁崇焕的确是被冤死的,但是这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就像我前面所说,袁崇焕不熟悉官场法则,太过激进、甚至有些书生意气的鲁莽,给自己埋了个坑。

奸臣?英雄?用孙承宗的诗词揭示明末名将袁崇焕的“真面目”

其实对袁崇焕给予正面评价的远不止孙承宗一人,我们也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最后应当是公正的。正如金庸先生对袁崇焕的评价——

“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也就是这种突出的执拗、刚烈,让明末北方长城倒在世俗之中。长城的轰然倒塌,砸死了一个文武全能的英雄,也砸死了大明王朝。

附:闻袁自如被逮[二首]

(一)

甘泉烽火彻重帏,信手提戈护九扉。

一缕痴肠看赐剑,几行血泪洒征衣。

凤惊鹤表丁威去,雪满鹅池中令归。

闻说长杨枝上雀,羞同胡马向尘飞。

(二)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