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开分析前,我们首先思考一个问题?是孙承宗的关宁锦防线耗费大还是十几万、十几万的损兵折将损失大?
战歌第一次知道孙承宗同样是通过《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尤其是看到孙承宗被俘自缢的结局,战歌常常惋惜、痛恨不已。崇祯有此柱石,却弃之不用,难怪最后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
但是在看完整套书后,战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如此厉害的孙承宗第一次督师蓟辽会有柳河之败?第二次督师蓟辽面对大凌河被围无计可施?
那么如此一来关于孙承宗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言过其实就成了一个值得细细思考的问题。
为了避免先入为主,战歌认为有必要来复盘一下孙承宗收复四城(遵化、永平、滦州、迁安)之战:
皇太极回师后,为了下一次再来方便,就派兵驻守遵化、迁安、永平、滦州四城。这种不打招呼就想反客为主的做法,自然是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极大不满。于是他就强令孙承宗务必收复四城。
但孙承宗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如何保住山海关?
而要保住山海关,孙承宗首先要做的就是打消祖大寿心中的疑虑。虽然孙承宗成功劝回了祖大寿,祖大寿在率兵到达山海关还特意去拜见了孙承宗。
只是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祖大寿在拜见孙承宗时,为了防止之前袁崇焕对付毛文龙的一幕再次上演,特意在门外布置了五百亲兵(亲军五百人甲而候于门)。
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看孙承宗是如何做的:先是好言抚慰,然后开诚布公,最后将祖大寿所统步骑三万列于教场,举行了隆重的誓师礼。结果就是‘群疑顿释’,祖大寿俯首听命。
在打消了祖大寿的疑虑后,孙承宗做了如下部署:令祖大寿部将祖可法率四千人守山海关门户抚宁,又令祖大寿派兵加强山海关周边昌黎、乐亭、石门、台头、燕河的防御。
一切安排就绪,皇太极果然引大军前来。他们首先进攻祖可法守卫的抚宁,连续数日进攻而不能下。于是就绕过抚宁前进到距离山海关三十里的地方扎营,摆出一副要进攻山海关的架势。
然后猛然又回兵再次攻击抚宁及昌黎,由于孙承宗提前做出了安排,两座城池都没有失陷。眼见攻取山海关无望,皇太极只得率兵返回关外。
守住了山海关后,孙承宗紧接着还要解决第二个问题,该怎么同几十万勤王军取得联系?
虽然当时云集京师的勤王军已经有二十多万,但却被分割成了三部分,互相之间难以取得联系:孙承宗与祖大寿在山海关一线、大部分的勤王军在京师附近、马世龙的部队在两者中间。
面对这种情况,孙承宗首先派祖大寿收复了建昌,打通了跟马世龙部之间的联系。然后又趁着皇太极回师,令马世龙打通了跟京师的联系。这样三路勤王军终于被孙承宗捏到了一起。
唉,真不容易,还没开战就有两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这要是一般人也只能是等着崇祯的锦衣卫来了!
在孙承宗进军前,崇祯就已经屡次下旨催促聚集于京郊的勤王军攻击四城,但没有一次能够成功。那么孙承宗的到来能改变现状吗?
开战前,资格最老的马世龙请求先攻打遵化。因为遵化在最北面,易攻难守。
这一点也能理解,先挑个最好打的,来个开门红。既锻炼部队,又鼓舞士气,可谓是两全其美。
但是孙承宗一针见血的指出,遵化虽然易攻,但却难守。如果敌人趁我们进攻其它城池时,分兵来攻,我们也只能分兵去救,如此战局就将陷入被动。不如留着分散敌人兵力。
接着孙承宗指向了一个地名——滦州!孙承宗攻打滦州的安排是这样的:
以关宁军为主力并马世龙、尤世禄、吴自勉、杨麒、王承恩等的部队攻打滦州。同时虚张声势摆出要进攻遵化的阵势,再以一部兵力佯攻迁安。
做出了这样的部署后,敌军果然上当。带领援军前来的阿敏立即派兵增援遵化。只是没想到,孙承宗大军突然进攻滦州。
只一天,滦州就坚持不住。守将固山额真图尔格只得带领残兵逃往永平。这一点孙承宗早就料到了,提前就派军埋伏在遵化与永平之间。结果图尔格的残兵又阵亡四百余(清史稿记载)。
拿下滦州后,孙承宗大军又收复迁安。这一下皇太极急了,又派出杜度率兵增援。由这一点可以看出,皇太极并不想失了四城。
也幸亏孙承宗攻势猛烈,杜度在半路上就碰到了身负重伤几乎全军覆没的阿敏。要不是孙承宗还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通过收复四城之战,战歌认为孙承宗即有很强的战略把控能力,又有很强的战术执行能力。真是明朝末期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对于关宁锦防线,战歌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就多次指出。它建立的目的并不是用来防御,而是基于‘主守,后战’的大战略所打造的一个前进基地。亮剑中,李云龙依靠土工作业取胜的那场战斗,所用的就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一个是战术层面,一个是战略层面。
窥斑见豹,战歌认为孙承宗确实是那个能力挽狂澜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