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苡婷
我们在中学里都读过孟子的一篇说理散文,名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开头有一段名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里面提到了春秋时代楚国的一代名相孙叔敖,他辅佐楚庄王独霸南方,也使得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叔敖一直被认为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他是《吕氏春秋》、《荀子·非相》中记载的圣人。他作为宰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一直是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
作为一代名相,孙叔敖患疽病去世时,家里竟穷得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他死后,儿子也没有什么获得荣耀,沾上什么光环,穷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孙叔敖的政绩有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在宓(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奠定了雄楚称霸的伟业。他鼓励民众上山采矿,使楚国的青铜冶炼和铸铁工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等。
而最近春秋君在阅读由吴启迪教授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程师史》读到了一个作为水利专家的孙叔敖。
在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大型水利引水灌溉工程——淮河期思雩娄灌区。
雩娄灌区的范围相当于今梅山水库中干渠所灌溉的地区。资料记载,兴建该灌区主要是由于当地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境内的雨量丰富,但所降之水都要依靠一条叫史河的河流排泄。但是史河水域的状况不佳,它是一条很窄的小河,但是坡度很陡,一旦到了雨季,水位大涨。史河是淮河南岸Ⅰ级支流,它的水量使得淮河水位大涨,经常发生洪灾,雨季时水涝不能排除,旱季时周围庄稼不能得到灌溉。
孙叔敖来到这里工作后,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史河东岸的黎集石嘴头开挖河口,引水向北,称清河;在史河下游东岸黄土沟柴家港开口引水,称湛河。这两条河流蜿蜒于史河和另一条淮河一级支流泉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里,然后在这个地带里建造了很多沟渠,还筑了一些小路,另外在灌河,这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上,按上了闸门,筑上了坝,采取了“分流减势,次递疏导,安闸垒坝,筑陂筑塘,灌溉稻田“的方式,使得这一区域成为了一片丰泽沃土,水稻种植量猛增,也大大提高了楚国的国力。直到今天这一工程还在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是孙叔敖修建的永载史册的水利工程,在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孙叔敖又主持了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这个工程在今天的安徽省寿县境内,这是虽然水量充足,但是粮食收成却不太好。
经过爬山越岭的勘探,孙叔敖选定了淠河之东、瓦埠湖之西的长方形地带,就南高北低的地形和上引下控的水流,合理布置工程、大规模围堤造陂,周长120里许,上引龙穴山、淠河之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之淠东平原,号称灌田万顷.因当时陂中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他还在芍陂建立了五个水门,淠河中的水从西南一个门进来,还有四个门都用来防水,里面有两个水门用小水沟将芍陂与附近的淝水连接,有效地调节水量。
今天的芍陂已成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于1986年5月在考察芍陂之历史时,兴致勃勃地吟诗赞道:“楚相千秋业,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
毛泽东视察南方路过河南信阳期思镇时,还专门询问了孙叔敖的古迹,高度评价了孙叔敖的治水业绩。
芍陂的修建使得楚国的国力进一步大增,2000多年来也造福着周围的人民。
早在汉代当地人民就在芍陂北堤建起孙公祠,每年春秋农民必到这里致祭。他的智慧和功勋千百年来被这里的人们所铭记。
- 上一篇:古代轶闻趣事——孙思邈
- 下一篇:叔孙通,我看好刘邦,三拜九叩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