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武到孙悟空在致孙承宗,孙家能人辈出。这次说的孙承宗,在我心里如同《三体》中的罗辑一般,是最后一位“执剑人”。不论搜百度还是搜狗都可以知道孙承宗是河北高阳人,首先,在下身为一个河北人觉得很是骄傲,毕竟这是我最喜欢的明朝人物。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明末军事家,其实还有别的什么家,但于我心中,那只是衬托此闪光点的背景。曾为木匠皇帝朱由校的老师,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很厉害的一个人,但知之者甚少。万历二十七年,孙承宗37岁以前,一直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跟军事打仗一点边也不沾的那种。37岁时,作为一名私人教师,跟随着雇主来到了边境,那一年,他的眼中看到了几十年来未曾见过的景象,感受到了不同于文人骚客的感觉,这个地方非常的陌生,但又觉得熟悉,血腥的战场,你死我活的拼命厮杀,尔虞我诈的智慧角逐,一首战歌在孙承宗的心里砰然作响。在这里待了五年,谁也不知道他的内心有何波澜,见证了战争且懂得了战争,使他在第五年做了一个决定,回京参加科举,天才在哪都能有所成就。这一次,他考了全国第二名,影响他人生轨迹的这一年,万历三十二年,他42岁。
万历四十二年,孙承宗回归了老本行,成为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师,何其光明的未来,虽然只有一个月,万历四十八年,在位一个月的皇帝朱常洛去世。不过这对孙承宗没有影响,因为他还是朱常洛孩子朱由校的老师,真可谓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天启二年,60岁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去了最适合他的地方——山海关。在那里,他见到了王在晋,诞生了一个很出名的对话,对话有些繁琐,我来总结一下,王在晋丫的就是个蠢货。自此之后,收复失地四百余里,修筑关宁锦防线,训练出一只八旗兵都怕的军队,关宁铁骑,与努尔哈赤相战令其数年不敢来犯。这就是一个军事天才,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练就了他高深的谋略。不过由于当时阉党掌控朝政,孙承宗被陷害,辞官回乡,崇祯元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逼京城,关键时刻,崇祯皇帝重新起用孙承宗,无论待他如何,若召,必回。又一次的击溃敌军,将其赶出边境,又一次的被陷害,辞官回乡。
说起明朝末年,必须提及魏忠贤,当时的魏忠贤可谓是掌控朝政,无法无天,但就是整不倒孙承宗。当初杨涟被抓入狱,身为东林党的孙承宗即刻从边境赶往京城向皇上求情。魏忠贤得知此事很慌张,马上去见皇上,说孙承宗这是来谋反了,赶紧让他回去,木匠皇帝还是懂事的,说了一句孙老师不会这样,我相信他。魏忠贤没办法了,只能使出必杀技:连哭带喊。最后皇帝没办法了,怎么的也得吃饭不是么,他在这抱着腿没法走啊,就说让孙老师回去吧。孙老师刚走了一半接到了圣旨,贼拉拉的气愤,但是又没有任何的办法,回去了。
这一次的告老还乡,孙承宗在家待了七年,这七年对他而言,家庭应该很幸福,可是国家不幸。崇祯皇帝的努力没能感动上天,连年的旱灾加上边境的扰乱以及农民起义,大明王朝如同一只被猎豹盯上的麋鹿,危在旦夕。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进攻,为了灭掉这个让努尔哈赤父子深痛欲绝的人,同年十一月,清军兵临高阳城下,城内一位七十六岁的老者面色凝重,却看不出一丝的慌乱,眼中的镇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面对着残破的高阳城,清军不敢有所松懈,因为城楼上坐着一个军师天才孙承宗,看着望不见头的清军,孙承宗率全城军民誓死反抗,终城破人亡,自缢而死,我猜他死前一定在望着北京城的方向,眼里添了些不甘。孙承宗的死,足以说明了明王朝的腐朽与衰败,一个可以救大明于水火的人,结局却是满门百余人全部战死,一心系于江山社稷,没能战死在边境,没能跟自己训练出的军队一起战死,我想是有遗憾的。
作为一个文臣,不贪权,不爱财,作为一个将领,知兵法,懂人才,智勇双全,忠于家国。孙承宗是不得志的人,在边境多年的韬光养晦,为了给予蒙古人最后一击,可惜阉党掌控朝政,错失了机会,但每一次的重新起用,为了自己爱的国家,他都是满酬壮志,他相信自己能将摇摇欲坠的大明拉起来,他懂得治国之道,一首《渔家》道出了朝廷的病根,我想他比辛弃疾更加的无力。
最后品味一下孙承宗《渔家》这首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