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清】纳兰容若
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雨声。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①花铃:即护花铃。用以惊吓鸟雀,保护花草。
②无凭:无所凭据,即无法寻找。
人在无聊的时候,总是会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纳兰在无聊的时候,便会填写一些无聊的词句。
虽然是无聊之时随意涂写,却也能看出纳兰在词上深厚的功底。“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亦颇凄警。”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如是说。这首词虽然是纳兰无聊之时所写,但所写的内容依然离不开一个“愁”字,而陈廷焯所评价的这首词最后一句,显得十分凄警,也是有道理的。
这首词抒发词人的无聊心绪:在夜里来风的时候,风摇动了护花铃,铃声传入伫立在碧山亭里的人耳中。这声音忧愁的人如何能听得,更何况还夹杂了泉声、雨声。知我者已经踪迹全无,难以寻觅,还有谁能听我述说衷情。不甚分明的梦境或可宽解,但恼人的声响又催人梦醒。
无人能够把简单的哀愁写得循环往复,动人心魄,只有纳兰,他能够。正是如此,词以抒怀,来描写心头那一点欲说还羞的情愫,在词句中,那些心事,温婉流转,最终传唱于世间。后人为其哭,为其笑,但真正能懂得其中含义的,只有词人一人而已。
情深的人,自然会写出深情的词句。纳兰这一首词,乍看是写春愁,他将情寓于景中,徘徊的心头哀伤,在词中款款道出。“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在夜晚起风的时候,吹动了护花铃铛,在碧山亭里的人听到了这铃声。远山之中,小小的亭子中,站着一个满怀愁绪的人,独自想着心事,忽然听到风吹动铃铛,响起声音。那声响如此孤寂,简直要比独站山中还要孤寂。
这是纳兰心事的开头,他为何站于亭子中央,沉默望山?缠绕在纳兰心头是什么郁郁往事,无法散去?本就十分忧愁,偏偏还听到了那孤寂的铃声,更是愁上添愁,更何况这山中的泉水声、雨声,相互夹杂,混杂到一起,更是让人不忍去听。
在这个世界上,芸芸众生,纷繁夹杂,没有谁能够超然出尘世,自然也没有谁能够独立出去。每个人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就好像这花铃声、泉水声、雨声。本是想来到山里躲清静,却还是无法躲避开这些世间的声响。
“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雨声。”这是一句写实的词句,更是一句无可奈何的阐述。是啊,我们能够躲到哪里去呢?世界之大,无处清静。纳兰有着独一无二的才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但他不为所累,想要遗世独立,可是照此看来,他如何能够独立?所谓的独立,不过是出世者自说自话的一个圆满的谎言罢了。
纳兰这首词,上片是写山间声响,下片则是开始了对现实的抒情。“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自己的心究竟能告诉给谁听呢?“无聊心绪”,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一个天真忧郁的男子,在最好的年华,却是已经往事萦怀。
他内心的忧郁无人能够懂得,早早就有了心事的纳兰对这个世界过分敏感,他的敏感多情也在词章中有所流露。而纳兰也毫不打算去遮盖这种流露,他的天性在词里完全得到抒发,纳兰的词之所以受到追捧,恐怕与他毫无做作之态也有关系。
纳兰因为他那份单纯透明的心被王国维誉为五代之后的词坛第一人。当然这些是非功过的评论对于当时的纳兰来说,也不会太在意。他是一个淡漠功名如云烟的人,他有显赫的家世,早早地成名,在他眼中,还有什么值得他去动容呢?
只怕只有这世间难得的真情,会让他动心。在春日里,纳兰只身立于山中的亭子下,看着远山,听着寂寞的声响,伤怀,仅此而已。纳兰就是这样,简单地生活着,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都不需要理由。
“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这份忧伤或许入梦可以缓解,但是那山中的响声,又生生地将梦叫醒。哪里才能找到一个毫无烦忧的地方呢?纳兰的疑问,怕也是许多人的疑问。
纳兰诗词
「最受欢迎纳兰词容若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纳兰词解读」
诗词 | 纳兰词 | 古文 | 唯美 | 短篇 | 随笔
王国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