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六年到三十九年(1557-1560),王世贞在山东任按察副使。在此期间,与李攀龙赋诗论文,来往甚密。诗人在这首诗的末句“欲觅重来者,潺潺济水流”,隐约地以李攀龙比作李太白,对李攀龙的评价十分高。在此之前,他们在京师订交未久,在此之后,二人论诗的见解发生分歧,王世贞对李攀龙的评价也有了变化,因此这首诗很可能写于这段时间,也即嘉靖三十七、八年间。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潺济水流。
李白在入长安当翰林供奉前曾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山东任城县,时时至县中酒楼饮酒,留下不少诗篇,任城县酒楼亦因李白而得名。正如李白所咏:“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历代帝王的宫殿楼阙数百年后,甚至不到数十年便倾颓了、荒芜了,埋没在冷烟衰草之中;而任城县的酒楼却因李白垂顾赋诗的缘故,得以保存下来,宋、元、明历代都加以修茸。
因此王世贞登上太白楼时感触自然是很深的。纵目远望,楼的气势十分壮观:白云浩渺,东海的曙色隐约可见;天高气爽,日月光华,秋景更令人心旷神怡。于是作者在缅怀李白之余,自然地想起了当日的诗坛,有谁能继承李白的诗风,加以发扬光大呢?
“潺潺济水流”,济水为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济源王屋山,经山东齐鲁故地,东流入海,因此习惯上把它作为那一带河流的泛称。
王世贞眼望着潺潺的济水,想些什么呢?《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从江水的流逝,想到人世的代谢,古人既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今人自当奋起,续领风骚。
当时李攀龙在山东“构白雪楼于鲍山、华不注之间,杜门高枕,闻望茂著”。(《历朝诗集小传》)王世贞在《答赠于鳞(李攀龙)》诗中也曾称赞他说:“历下多奇士,夫君无黍之。身应李白后,书是伏生遗。”
因此末两句似有以李攀龙来比附李太白之意。当时王、李提倡复古,作诗以李杜为楷模。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也俨然是盛唐格调:语句浑成,不作过多的雕饰,而意境开阔,气象是十分宏远的。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上一篇:《红楼梦》中为什么要虚构一个太虚幻境?
- 下一篇:郑成功:剑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