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看考古发现就会知道 ,青岛地区早在万年以前就有人居住了。夏商周时期,青岛境内分布着莒、夷、介、莱等东夷古国,这些“国”,实际上多是一些带有浓厚氏族部落特征、各自独立的居民集团。
也就是说,那个时期青岛地区是被东夷人控制的,是跟中原文明截然不同的化外之地。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西周封国介国。
介国历史:东夷人建立介国
介国在历史文献中十分少见,大概因为它是一个小国,不被重视。它的首次出现应该是在《左传》,据《左传·僖公二九年》载:“介葛卢聘于鲁……”大意是说,介国的国君葛卢到鲁国拜见鲁君 。鲁僖公二十九年是公元前631年,此时尚是春秋时期,如此看来,介国很可能在周朝开国之初就存在了 。而《青岛百科全书》记载,介国,“西周封国。东夷族,姓氏不详。”
介国出现的时期,也正是东夷人较为强盛的时期,这就要说说东夷人的历史了。据《青岛百科全书》记载:“夷是华夏历史上东方最早的民族的统称。考古发掘证明,在旧石器时代,山东半岛就有古人类生存,这些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山东沿海一带的土著居民就被称为东夷人。”当时,山东半岛都在东夷人的掌控下,青岛地区也主要是莱夷人居住,属东夷人之一部。按照记载,东夷人又衍生出来许多部族,《后汉书·东夷传》云:“东方曰夷,夷有九种。”也就是说,山东半岛有九种东夷人。这些东夷人有着独特的习俗,《说文通训定声》里对东夷人有这样的形容:“夷,东方之人也。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比会意,大,人也”。意思是说,东夷人善征战、喜射箭,因此把“人”和“弓”合在一起叫“夷”。据历史学家考证,东夷人早期就有固定的婚姻形式,有的墓穴就是夫妻合葬,并且按照男左女右排列。而东夷族的勇猛程度,历史上也有记载:“纣百征东夷而殒”,说明商纣王最终也没能征服东夷人。
周朝开国之初,山东半岛上有许多东夷人建立的国家,而具体到青岛地区,东夷人建立的国家主要有四个,就是莱国、莒国、夷国和介国,其中最强大的要数莱国。据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王才路的《论青岛古代文化》称:“那时青岛地区部分属莱国,部分属介国。莱、介均为东夷人。……古介国,东西两境分别与莒国和莱国相接。”
到了春秋时期,东夷人建立的国家渐渐地和周王室的封国有了交流。比如莱国,就曾经派兵随从周王室作战。而介国,如我们上文所言,国君葛卢还曾到鲁国进行国事访问。不过随着周王室地位的衰微,地方上的大国开始无视中央权威,肆意侵犯小国,介国的命运也就朝不保夕了。介国在春秋末年消失了,关于它的灭亡有两说:一说是介国为莒国所灭,介国的介根(今胶州城子村)被改为莒国的都城 ;还有一说是介国亡于齐国,公元前548年,齐将崔杼侵介根城,介国灭亡。不管怎么说,介国最终没能在大国争霸中生存下来。
介国消失之后,它的历史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60年,山东大学发现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的一幅水墨画《博古图》,图中画有一束莲花,栽植在一个造型古朴的瓶子(三足陶器)里,题款为一首小诗:“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阿翁拾来插莲供,常结莲房碗大饶。”画者无意,见者有心。这幅《博古图》,引起了当时在山东大学历史系教书的刘敦愿教授的思索。他认为,这个画中的容器有流、有鉴、有足 ,虽然容器被画得有些变形,但不难看出,这是一件古陶鬶 ,是远古人用来盛水或烧水的器皿。高凤翰诗中的介子城指的正是其原籍胶州三里河一带,莫非在那里有一处远古时代的遗址?1961年,刘敦愿教授根据此诗及诗序发现介子城,介子城就在胶州南关,也曾是东夷人的城池。与之不远,就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三里河遗址,说明古介国也是三里河文明遗存。从此,介国的历史才慢慢被人再度重拾。
介国都城:黔陬古城有两个
介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地近大海,有鱼盐之利,所以经济颇为繁荣。《青岛百科全书》记载,“介国都址在今胶州城献村(此地因居民以赵姓居多,又称赵家城献村)西”;史璐的《东夷古国兴衰》也提到:“介国都城遗址位于胶州城献村附近,后来一度成为汉代黔陬城。”不过经过考察挖掘,却找出了两个黔陬古城的遗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考察黔陬古城的历史变迁,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了 。
第一座黔陬古城位于今胶州杜村镇赵家城献村 ,又叫东黔陬古城,这就是当年介国的都城 。根据当地村民介绍,“城献”一词是古代遗存下来的,但现在仅从字面上很难解释其含义。文献记载,黔陬古城始建于春秋初年,齐国将介国消灭以后,黔陬古城一度为齐邑,也就是齐国城池。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在胶州境内设黔陬县,县城在今城献村介国遗址上,这是胶州正式设立行政单位的开端。汉代在今胶州境内南部和西南部设一国四县,黔陬县仍是其中之一,后来其他三县和侯国废除,只有黔陬县一直存在。青岛文史专家姜茂森曾实地考察过东黔陬古城 ,因为这座古城堙没已久,跟众多古城一样,已经成为农田的一部分,根据地势走向,从农田下方发现一条小河,这条河上还有桥涵,疑为黔陬古城护城河遗迹。此外,他还发现了多处夯土层,高1米至3米不等,很可能就是东黔陬古城的城墙。
第二座黔陬古城位于今胶州铺集镇,又叫西黔陬古城。说来也怪,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因为某种不知名的原因,作为黔陬县城的黔陬古城迁移了,迁移至今胶州铺集镇西北,也就有了第二座黔陬古城。黔陬古城迁此后,成为高密都城 ,此后为高密郡、平昌郡郡治。而在西晋后期,由于郡制混乱,形成了长达300余年的战乱局面,虽然黔陬古城保存了下来,但归属不定。可见,在当时黔陬古城是兵家必争之地。姜茂森亦曾实地考察过西黔陬古城遗址,据铺集镇黔陬村村民介绍,童年时就从老人口述中得知“黔陬古城”,直到现在,还可从古城地下挖掘到薄砖,这些薄砖就是当时黔陬古城用来垒城墙用的。在当地柳树林有一道天然土岭屏障,靠近邢家岭村,高约20米,叫做“南天门”,据说这就是黔陬古城的南门,在黔陬古城遗址东北角,有个地名叫做“老牛槽”,又叫“华红湾”,曾留有多个神话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那里曾是神仙做买卖的地方。
关于第二座黔陬古城,当地流传一句谚语,叫“震了古黔陬,出了胶西城”。胶西,即胶州。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古代一次大地震,使得黔陬古城毁于一旦,黔陬古城做为行政中心,移至胶州,时间大约在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黔陬古城在地震后遭沙尘覆盖,古城文明也随之沉入沙尘,于是成了一座鲜为人知的“废城”。如果这个传说成立,胶州城就是第三座“黔陬古城”了。
介国国君:葛卢能听懂畜语
说了介国的历史和都城 ,我们接下来介绍一下介国的开国国君 ,他的名字叫葛卢。葛卢,上古时高阳氏后裔,是胶州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名人。他在位期间 ,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加强军事力量,介国成为东夷强国。
关于葛卢的记载主要见于《左传》和《列子》,记载的内容很少,但信息量极大,从中我们至少能知道两件事:
第一件,葛卢能听懂牲畜说话。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但人能听懂牲畜说话的,很少见。《左传·僖公二九年》载:“介葛卢聘于鲁,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问之而信。”意思是说,鲁僖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介国国君葛卢到鲁国拜见鲁僖公。鲁僖公高规格接待葛卢,在宴会上以杀牛的太牢之礼待客。葛卢听到了牛被杀时的叫声,就说:“这头牛生了三头牛,结果三头牛都在祭祀时被杀了。我从它的叫声里就听出来了 。”询问之下,这头牛的情况还真和葛卢说的一模一样。从一头牛的叫声中就能听出它的悲苦身世,你说神奇不神奇?东汉大儒郑玄为此加了注释:介国是东夷之国,当地的民俗能解兽语,所以葛卢能听懂“牛鸣”的意思。《列子》也有类似的记载:“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由此可知,介国人很有可能是最早驯化和饲养牲畜的青岛地区先民。
第二件,葛卢能征善战。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二十九年春天,葛卢前往鲁国拜见鲁僖公。去干什么呢?原来介国准备攻打千里以外的萧国(宋国的属国,在今河南境内),想借道鲁国,取得鲁国的支持。但是不巧的是,鲁僖公外出会见诸侯,未见到 。这年秋天,葛卢又赴鲁国,也就是上述“杀牛待客”那次。这次会晤很成功,一年后,介国入侵萧国。
据说,葛卢曾在介国的介根(今胶州城子村)建亭望海,是为介亭。清初重建了介亭,“介亭春树”(因亭旁长满椿树,又称介亭椿树)也成了古胶州的八景之一。清乾隆年间,胶州知州周于智的诗歌《介亭春树》中写道:“绿阴深处万人家,野色苍茫入望赊。时有幽人闲吊古,孤亭徙倚日西斜。”
特约撰稿 田野
- 上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下一篇:洪太尉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