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太湖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太湖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24 04:53:16
阅读:


太湖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等景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太湖石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

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太湖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相对而言,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侵蚀,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软松的石质容易风化,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这样在漫长岁月里,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条件下精雕细琢,逐渐形成了曲折圆润的形态。

太湖石主要分类

  • 江苏太湖石

江苏太湖石指江苏太湖产的石头,多窟窿和褶皱纹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单独摆设,或叠为假山,点缀园林庭院等人文景观。太湖石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昆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


太湖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太湖石原产苏洞庭山太湖边,由于长年水浪冲击,产生许多窝孔、穿孔、道孔,形状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园家青睐。太湖石有三种: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

  • 安徽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指安徽太湖石基地。安徽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因此,安徽太湖石有旅游、疗养的功用。此湖周边大山,还出产户外风景石、假山石、大理石板材、鹅卵石又称巨石(适合摆在水塘和人工河里)、基建石、水磨石(地平用)。

  • 房山太湖石

房山太湖石,也称北太湖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地区。该石为石灰岩,形状大体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涡、沟、环、洞的变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无共鸣声,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体态麟峋透露,质地坚硬,一般用作修筑叠石假山。房山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层里,因红色山土的作用,新开采的多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日久后表面带些灰黑色。质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韧性。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和南方太湖石外观的轻巧、清秀、玲珑有明显区别。


太湖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 浙江太湖石

浙江太湖石是指占太湖面积10%的浙江所产,具有“透、瘦、漏、皱”的特点,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建园、造景、绿化、美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古代地质造地运动遗留下了丰富的石材。浙江太湖石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湖州、长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长兴所产最为有名。


太湖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 唐尧奇石

河北保定唐县一代的太湖石,鬼斧神工、独具神韵,重者可达数吨、轻者垂手可提,是天然的艺术珍品,有的像蛟龙出海,有的似凤凰展翅,有的是猛虎啸山,有的如骏马腾飞……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唐尧奇石质地坚硬、色泽艳丽可与灵璧石媲美,神韵恢弘可与太湖石争雄,集四大奇石之特点于一体。唐尧奇石具瘦、透、漏、皱、丑、绝六奇。

  • 西同龙太湖石(假山石)

河北保定唐县一代的太湖石,因唐县属于唐尧文化,故在唐县的太湖石又被尊称为“唐尧奇石”。西同龙一带位于太行山腹地,而且唐尧奇石尤以西同龙假山石基地分布较为集中。业内人士评价:具有极高的观赏、使用、收藏价值,是文明生态建设、园林古建、装饰衬托不可多得的上等石材佳品。


太湖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 五井太湖石

五井太湖石主要分布在临朐县五井镇政府驻地以南的山地丘陵中,以莲花山为中心,沿冶(源)五(井)路两侧的地区开发较多。从冶五路西头开始绵延约2公里的山路两侧的山坡上布满了高、矮、胖、瘦、大、小各异,姿态万千的太湖石,形成了一个著名的“石林”。


五井太湖石没有南方太湖石外观的轻巧、清秀和玲珑,但它质地很坚硬,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具有一定的韧性,外观显得比较沉实,石感浑厚雄壮,体态嶙峋透漏,具有太湖石“涡、沟、环、洞”的变化和“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是用来修筑叠石假山、园林古建不可多得的上等石材佳品。


太湖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太湖石,在中国古代就很早的开发利用,太湖石作为典型的传统供石,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便闻名于世,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迭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太湖石,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