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歌》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叹世之一》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
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叹世之二》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言 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下眠。
慢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功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叹 世》
坐对黄花举一殇,醒时还忆醉时狂。
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
身后碑铭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
追思浮生真成梦,到底终须有散场。
唐寅的祖籍是晋昌(今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山西人是很会做生意的,所以到了唐寅曾祖父时,开始来到苏州经商。到唐寅父亲唐广德时,就在皋桥附近市口,开了一家酒食店,生意很好,日子也过得不错。唐伯虎从小就出生在这里,他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十六岁时参加秀才考试,中第一名案首。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一心想中状元荣宗耀祖时,却不料牵连科场冤狱,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这时,他仍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卖画为生。他白天作画,晚上读书、喝酒。他家颇富藏书,文徵明曾有诗道:“君家在皋桥,喧阗闹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二壶。”这是唐寅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寅 3l岁时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七省,历时10月。壮美的河山,激励了他奋发的情怀;贫困凄苦的生活,逼迫他开始了读书卖画的生涯,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画家,与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后人称作“明四家”,并工书法、诗文,后人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誉。
唐寅晚年生活凄苦,卒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享年54岁,葬于苏州桃花坞桃花庵内。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迁葬祖垅,即城西横山东侧王家村,后经明清多次维修。
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文人雷起剑、毛子晋等人见唐寅墓地荒芜,牛羊践踏,凄然叹曰:“千载下读唐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乃出资整修,“理厥封树”,“构数楹而祠之”。清嘉庆六年(1801年)长沙人唐仲冕来苏任吴县知县,以唐寅族裔身份再修唐寅墓。碑书“明唐解元之墓”,覆以石亭,立石绰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7年和1958年,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唐寅墓。当时,唐仲冕所立之石亭及墓碑尚存。除整治基地外,新建石坊一座于墓道起端,上刻“唐伯虎墓 ,背刻名名传万口”,并种植桃花数十株、松柏20余株。
1966年复遭破坏,墓碑、石亭、石坊、树木荡然无存,只留荒冢一垄。
1985年,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再次整修,于墓冢周围砌石护壁,墓地加筑石墙,按原貌重立墓碑、碑亭、石坊。1986年,利用城内拆迁古建筑,在墓南先后筑六如堂、梦墨堂、闲来草堂、禅仙居等,并建门厅桃花仙馆,植树绿化,面目一新,辟为唐寅纪念陈列室,于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唐寅墓现占地9300平方米,南临苏福公路,有清水磨砖贴面双阙式大门,刻有“唐寅墓园”四字,向北过东西门厅、石驳方池和花岗石二柱冲天式牌坊,即为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等组成的唐寅纪念陈列室。最后为墓区。整个墓园环境优美,国内庭院规整,建筑朴实,景物清雅。
现墓园占地1公顷,大门南向,由四根汉阙式立柱组成。石砌大道尽头为一花岗石两柱出头牌坊。最北为墓冢,占地约1亩,四周用块石砌成明式冰梅墙。墓东向,封土高约3米,前筑石亭,亭内立“明唐解元之墓”碑。墓区内遍植黑松翠柏碧桃,清静幽雅。
墓南增建有纪念性建筑。中路共三进,第一进门厅题“桃花仙馆”,因唐寅自称桃花仙。第二进是“梦墨堂”,沿用桃花庵中“梦墨亭”之名。堂内格扇摹刻唐寅手书落花诗十首,两壁悬挂现代书画家所书唐寅诗歌及所作唐寅诗意画,并陈列研究唐寅作品的论著、唐寅生平事迹及民间传说。第三进是“六如堂”,因唐寅晚年研习佛学,自号六如居士,故名。堂中有执笔凝神,俯首微侧,若有所思的唐寅半身塑像,悬挂着一副对唐寅其人其墓作了贴切概括的楹联:
问唐衢痛哭何为,纵使青云无望,却赢得才子高名,在将相王侯以上
继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苍墓重修,更装点横塘美景,替湖山花月增妍
塑像后的屏门上,摹刻唐寅所画江南山水。两侧陈列介绍唐寅及其良师益友周臣、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人的书画艺术。
《关于唐伯虎点秋香的误传》
早在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就载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稍晚一些,周玄暐的《泾林杂记》一书关于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更为详细,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雏形。而明朝末年,冯梦龙以《唐解元一笑姻缘》为题,又将其编进了广泛流传的《警世通言》中。明末还有孟舜卿写的《花前一笑》,单人月写的《花舫缘》等杂剧,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进了千家万户。实际上,据《茶余客话》和《耳谈》等笔记记载,明代历史上的确有件为一个婢女而卖身为奴的事,但这是一个名叫陈立超的书生,好事者把它附会到唐伯虎名下。另据史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儿,她的年纪比唐伯虎大十几岁。而华太师是无锡人,要比唐伯虎小27岁。因而,唐伯虎是与“三笑”姻缘无缘的。
有的戏曲将唐伯虎描写成有八九个老婆还不满足的色迷、淫棍、流氓、文痞,调戏起妇女来门槛数他最精,玩弄起骗术来也数他最聪明,唐伯虎在天有灵,也要鸣冤叫屈了。这一数百年的“冤案”,是该重新颠倒过来了。
唐伯虎是个穷文人,“反视室中,瓶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唐寅《与文征明书》)。他依靠卖画为生,维持生活尚且艰难,哪有钱来养活八九个妻子。其实,唐寅并没有纳妾娶小,他的原配夫人死于疾病,续弦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无望背他而去,最后一位红粉知己叫沈九娘,民间讹传为第九个娘子。除此之外,造成讹传的另一原因,怕就是对那“风流”二字的不同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