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第一贤臣非李泌莫属。
李泌世称“李邺侯”,其战略思想、政治举措多为后人称颂,传统史官对其诟病主要在于李泌一直崇尚无为出世的老庄之道,没有先忧忧后乐乐的牺牲精神,不是个标准的儒家士大夫。
但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李泌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其为大唐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无作为的敬业精神有价值。李泌最重要的两次战略谋划为唐王朝解决了安史之乱和吐蕃两大难题,为盛唐崩塌后的唐王朝能够继续维持百多年奠定了基础。
【听了李泌一半话的肃、代二宗,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留下藩镇割据的后患】
当唐肃宗李亨从父亲李隆基那里夺来了皇位后,就担负起了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领导责任。但唐肃宗才具不足,没有能力对形势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更没有能力确定平叛的方向和步骤,李泌的第一次出山弥补了唐肃宗的缺陷。
之前的李泌在玄宗末期受张说、张九龄等文人宰相影响,得罪了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被贬官离京后索性就“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旧唐书》)。入山修道对李泌来说是第一次,但并不是最后一次,之后李泌又曾多次主动离开权力中心,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但李泌应该是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对天下大事变化了如指掌。唐肃宗去了灵武,李泌也第一时间主动去了灵武,正是无计可施的唐肃宗才摆脱了混乱。
这段时间李泌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平叛战略、对太上皇关系、唐肃宗几个儿子关系的处理,这些问题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都是影响唐王朝走向的关键问题。
对唐肃宗的几个儿子,李泌提出要强化太子李豫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的最高地位。太子要兼任平叛天下兵马大元帅,而不能让其他儿子统御大军,否则一旦有了战功将来不好处置,是影响政权交接和稳定的隐患。唐肃宗基本上听从了李泌的建议,数年后唐代宗继位虽然也有张皇后事件,但总体上政权交接还是比较平稳的。这个事情后来在唐代宗时期也发生过,李泌保护了当时为太子的唐德宗,也不知道唐朝皇帝这方面哪来这么大折腾劲儿。
对太上皇李隆基,李泌提出唐肃宗要安心当自己的皇帝,一来李隆基已经老迈,二来唐肃宗平叛过程声望已经足够稳定皇位,只要把李隆基当作老父亲孝敬就足够。唐肃宗按李泌之策接回了李隆基,虽然私下纵容李辅国等人苛待李隆基,但其表现总体上来说没有留下负面历史评价。
最为重要的平叛战略,李泌提出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叛军只是一群没有政治理念的乌合之众,应当固守四方,避开叛军锋锐。具体战术包括由李光弼镇守山西并寻机东出井陉直捣叛军范阳老巢;郭子仪当时占据了潼关、陕州(现三门峡市),刚好卡在长安、洛阳两京之间,可以适当放开通道,在长安和范阳两个方向对叛军施加压力,使叛军无法首尾兼顾,只能千里奔袭两处援救,以疲惫叛军;先范阳再两京,这样才能把叛军彻底干净的消灭掉。
但此时的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以稳定自己的地位,没有完全采纳李泌的谋划,郭子仪与叛军精锐在长安清渠决战大败,损失了大量的部队和武器物资,使叛军再次势大。后来虽然收复了两京,但却把叛军全部压回了河北,成为之后藩镇割据的隐患。
李泌在此之后,主动退隐到衡山修道,局面虽与李泌谋划有区别,但平叛大局已定,只要唐军继续进攻,就能在很短时间全部解决问题。
万万没有想到,唐肃宗在收复两京之后停止了平叛工作,使安庆绪在相州积攒了力量,史思明降而复叛,唐军六十万大军相州大败,洛阳再次失守,叛军进入江淮,局面再次转为不利,安史之乱又多维持了数年之久。
这是李泌第一次有价值的战略谋划,虽然唐肃宗、唐代宗的错误决策让整个过程走了很多弯路,但大方向没错,唐王朝总算是磕磕绊绊的平定了安史之乱。
【完全听李泌话的唐德宗,为大唐消除了最强大的外敌吐蕃】
有本事的人都是要被周围同僚排挤的,崇尚老庄之道的李泌不愿意把心思放在与其他臣僚争权夺利上,于是无论是肃宗时期还是之后代宗时期李泌都主动避开政治。在唐代宗坚决请李泌出山后,李泌又被先后两任宰相排挤到了地方为官。地方上李泌政绩突出,在杭州任刺史期间引西湖水建造了六口水井,杭州人民得惠甚多。
唐德宗继位之初,他的父亲唐代宗虽然没能取得对吐蕃的决定性胜利,还留下了一个藩镇割据的大尾巴,但毕竟稳定住了局面,唐王朝国力也开始恢复。但唐德宗错误的选择了先削除藩镇,激起了藩镇的集体反抗,泾原兵变使唐德宗继安禄山叛军、吐蕃之后第三次逃离了长安。
比李泌小20岁的唐德宗,原来在灵武的时候就向李泌学文,唐代宗时期也一直与李泌交好,李泌可以说是唐德宗的老师、领路人。因此,唐德宗在泾原兵变人生谷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还在杭州当刺史的李泌,李泌就如20多年前到灵武唐肃宗身边一样,又到了唐德宗身边。
李泌首先帮助唐德宗稳定住了局面,平定了藩镇作乱,之后制定了中唐时期最重要的国家战略,重新梳理了唐王朝的对外政策,把削弱吐蕃作为德宗时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北和回纥、南抚南诏、外联大食天竺的困蕃战略。
对北方的回纥实行怀柔政策,放弃以往的恩怨。唐德宗年轻时期曾受过回纥的气,自己的属官被回纥杖打致死,但在李泌劝慰下唐德宗接受了回纥上表称臣,回纥可汗认唐德宗为父,唐王朝与回纥和亲;
南诏原本是大唐铁杆盟友,在玄宗时期被杨国忠推到吐蕃怀抱,大唐在天宝战争中损失惨重。根据李泌的战略,唐王朝放弃了与南诏的仇怨,加上南诏跟着吐蕃很是受压榨,就重新投奔唐朝怀抱,唐德宗再次册封南诏王;
同时,联系大食、天竺,与唐王朝改善了关系。
对吐蕃也遣使求和,双方签订了清水之盟,重新议定边界,唐王朝主动收缩,放弃了一部分双方争议的土地。
李泌在困蕃战略制定后不久就去世,仅当了一年多的的宰相,好在唐德宗并未人亡政息,在位期间一直把困蕃战略实施的坚决彻底,原本安史之乱后趁着唐王朝虚弱建立起来的以吐蕃为核心的反唐联盟瓦解,反而是吐蕃身处唐王朝、回纥、南诏、大食、天竺的战略包围之中。等到唐德宗末期,这个曾经兴盛一时、给唐王朝造成最大伤害的异族政权已经被严重削弱,处在分裂的边缘,再也不是大唐的心腹之患。
这是李泌给唐王朝留下的最大遗产,其价值不在平定安史之乱之下。
【无为出世的老庄之道,使李泌没有坚持陷入改革的泥潭】
李泌对国家发展有非常深入的见解,但也清楚的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到、哪些事情做不到。
比如李泌曾上书建议恢复府兵制,从根本上遏制藩镇割据,但没有得到皇帝的接受,而李泌也没有像其他问题一样多次坚持进谏。
府兵制的优点毋庸置疑,初唐时期依靠府兵制才有李世民的天可汗威名,府兵制崩溃的原因是均田制失效,而均田制失效是权贵利益集团特权造成的土地兼并和向自耕农转嫁了过多的国家税赋。
李泌想要恢复府兵制,就是要从社会再分配制度入手,要触动唐王朝最有权势的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且不说改革能否能够成功的改变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结构,想做这种事情的改革家往往没有好下场,商鞅就是前车之鉴。
而李泌没有坚持,这也是出世的老庄思想决定了他不像其他儒家士大夫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
李泌是我个人最欣赏和钦佩的唐代名臣,其对唐王朝的贡献不在初盛唐房、杜、姚、宋四大贤相以及晚唐中兴名臣李德裕之下,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那种复杂、纷乱的局面下。
对于李泌来说,比他大11岁的唐肃宗是朋友,比他小5岁的唐代宗是同学,比他小20岁的唐德宗是学生,虽然有君臣名分,但心理上李泌与这些皇帝是平等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李泌的思想与现代人更为接近。皇帝听建议,李泌就会把道理掰开揉碎了说清楚,甚至为一件事情能反复十几次劝谏,而不会过于看皇帝的脸色;皇帝不听建议,把该说的都说了,听不听自己看着办,大不了不干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