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平定突厥以后,唐太宗深得民心,从而唐朝繁荣昌盛

平定突厥以后,唐太宗深得民心,从而唐朝繁荣昌盛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17 15:44:22
阅读:

本文乃作者每天的小确幸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平定突厥以后,唐太宗必须面对久经战乱的国家了。跟曾经繁荣时的隋文帝时代相比较,唐朝的全国户口还不到300万,只有隋朝的三分之一;从洛阳到山东,几千里昔日繁华的大地,满目荒凉,灾荒连年,社会经济十分萧条。多年来,李世民在各地征战,比较懂得百姓们的疾苦和需求。即位之后,他便下令恢复均田制,每个成年男子都可分到20亩永业田,另外还能分到80亩口分田,这不仅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也保证了国家有固定的赋税收入,限止了田地过分的兼并。农业得到发展,国家富强有了物质保证。

平定突厥以后,唐太宗深得民心,从而唐朝繁荣昌盛

唐朝地图

唐太宗知道,没有强大的军队,朝廷就无法抵御外来的侵扰,但是,要靠国家把所有军队养起来,又缺乏庞大的军费。于是,他推行了府兵制,这样既减轻了国家军费的负担,又保证了兵源,还不致于太影响各地的农业生产。这两项措施使唐朝初年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李世民知道,要让自己的治国方略得到贯彻,必须有一批能人替朝廷办事。所以,无论是当年被封为秦王,或者以后当了贞观天子,在李世民的身边,总有十分能干的臣下为他出谋划策,效力办事。

平定突厥以后,唐太宗深得民心,从而唐朝繁荣昌盛

古代军队

尉迟敬德是唐太宗最得力的武将。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建成拉了一车金银送给尉迟敬德,要他帮着暗害李世民,尉迟敬德断然拒绝了。李建成知道后非常恼怒,想派人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毫不动摇,立下了大功被封为吴国公。他登基后第三年曾下令朝廷所有官员必须上书议论朝政,提出建议。在这些意见书中,唐太宗发现武将常何的奏章言之有理,便找常何当面询问。常何说是自己的门客马周写的。立即派人召见马周。他发现马周确实是个治国的人才,立即任命他当监察御史。马周因为政绩卓著,最后当上了中书令,主持着朝廷大政。

平定突厥以后,唐太宗深得民心,从而唐朝繁荣昌盛

唐太宗剧照

马周果然也没有辜负唐太宗的信任,因为政绩卓著,最后当上了中书令,主持着朝廷大政。到了贞观十七年,天下在这些能人的治理之下已经达到大治的程度。唐太宗不忘曾经帮助自己的大臣们,下令让画师把最出名的24位大臣的肖像画好,挂在皇宫里的凌烟阁里。他有空闲便带人去观瞻,让人们永远纪念这些名臣名将,这便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凌烟阁画像”。更为可贵的,是唐太宗善于听取大臣们的反对意见。他听了魏征的意见,深知只听片面意见的害处,认识到听取各种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的重要。在贞观年间,出现了君臣和谐,政治开明的大好局面。

平定突厥以后,唐太宗深得民心,从而唐朝繁荣昌盛

唐太宗剧照

唐太宗并不是完人,他也会好大喜功。登基4年之后,他便有意把洛阳的宫殿修复起来,张玄素公开上书反对,说:“洛阳宫不能修。当年隋炀帝修西苑,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惹得百姓们起兵反隋。现在战争方息,百姓元气未复,陛下不以安民为重,这不是重蹈炀帝覆辙吗?”唐太宗心里不是滋味便反问他说:“你以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么,跟桀、纣相比,我又如何呢?”张玄素毫不客气,回答说:“陛下如果一定要在现在修洛阳宫,结果和桀、纣不会有两样!”虽然刺耳的批评让唐太宗不舒服了好久,但是他最终还是接受了意见,停了洛阳的工程,还重赏了张玄素。

平定突厥以后,唐太宗深得民心,从而唐朝繁荣昌盛

洛阳

有一次唐太宗问房玄龄:“你们修撰国史的官员为什么总把本朝的记录隐藏起来,不给当今君主看?”房玄龄回答说:“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只怕君主读了大发雷霆,所以只得秘藏起来,供后人查看”唐太宗大不以为然,立刻下令调出唐高祖和自己贞观年间的史实,并说:“有什么写什么,怎会开罪君主呢?”史料送来了,唐太宗发觉唐高祖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的史实记载得十分含糊,便把史官叫来,当面把当时的情况一一讲明,让他们记录到国史里去。利于国家安定,利于百姓的事,绝对不可隐讳,去浮词,书史实,才能让历史真实,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平定突厥以后,唐太宗深得民心,从而唐朝繁荣昌盛

房玄龄剧照

一年秋天,唐太宗觉得在长安宫廷里太久了,想出外打猎散散心。不料命令刚下达,从小小的栎阳县,送来了一道奏章,上本的还是县里的小小的八品官,县丞刘仁轨。姓刘的县丞说:皇上想在秋日出猎,本不是件坏事,只是秋天正值农忙,百姓无暇应征替皇上服役,应改在冬天才妥当。唐太宗看了,立即推迟了出猎时间,把刘仁轨提升到更高的官职上,表示对他勇于进谏的鼓励。整个贞观年间,唐太宗任用贤臣,采纳正确意见,改革政治,发展生产,把凋敝的国家治理成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度。可以说,有这样的贞观天子,才会出现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中华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