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景龙四年暨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深夜的风中似乎带着一股杀气。
此时的李隆基,正带着两百多位手持斧锯的勇士,勒兵于玄武门外。在他身后,刘幽求与钟绍京也如临大敌,一半因为激动一半因为紧张。——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信号。
按照约定,葛福顺与李仙凫分别率领左、右羽林禁军,攻打玄德门和白兽门,一旦破关而入,汇合于凌烟阁前,就会发出信号——“大噪”。
噪声终于传来了,李隆基第一时间率众冲入玄武门,禁宫内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此后的事情就乏善可陈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被诛杀。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唐隆政变!
一、奇怪的结局:毫不知情的李旦意外登基
唐隆政变成功了,但是作为发起人的李隆基,却并没有一步登天、成就大业,反而是他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了皇帝。
按照《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李隆基的父亲,也就是相王李旦,似乎根本就不清楚儿子的密谋。政变前夜,有人建议李隆基先把这件事告诉相王李旦,可是李隆基却不同意。他说:
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也。
李隆基的意思是说,如果告诉父亲相王,他要是同意了,就相当于父亲被自己拉下了水。这是李隆基不希望看到的。分析这句话,我们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相王李旦似乎并没有参与过他们的密谋。
到了六月二十一日,也就是政变成功后的第二天,李隆基才回禀相王李旦,“谢不先启请之罪”。然后,迎接相王入宫辅政。六月二十三日,在李隆基等人的拥立下,韦后所立的少帝,禅让皇位于相王。
自己辛苦搞了政变,却将成果拱手让于他人,让一个没有参与政变,甚至对此不甚了解的人,成为皇帝,难道不奇怪吗?要知道天家无父子,权力才是政治家最为看重的。
难道李隆基只是一个一心想匡扶李唐,而毫无私心的人?显然不是!有一个故事能说明李隆基的“大志”。唐中宗被韦后毒杀后,韦后扶植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当时有传言说:唐隆的“隆”,乃是上天选定李隆基为天子的意思,“隆”即是“龙”也。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李隆基听了这个传言之后,“益自负”!
通过“益自负”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出李隆基是有野心的。那么为什么他还将唐隆政变的胜利果实,拱手送给了他的父亲李旦呢?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楚李旦在此次政变中的作用,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分析。
二、相王李旦在唐隆政变中的积极作用
相王对此次政变起到作用了吗?当然起到了。《旧唐书·玄宗本纪》中所记载的,相王没有参与政变,这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历史学家许道勋教授就曾在他的《唐玄宗传》中提出过质疑,认为相王一直知道李隆基要搞政变。他援引《册府元龟》的记载,认为当时李隆基既然“与太平公主谋之”,怎么会不告诉父亲呢?而且当时李隆基“侍相王在藩邸”,这想要瞒过相王几乎是不可能的。最接近事实的情况就是:相王参与过密谋,但关于起兵的具体时间和方案,恐怕李隆基是没有上报的。
因此,许道勋教授认为:
“把一切功劳归于玄宗,显然是唐修实录的曲笔。”
那么相王李旦在政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他的政治影响力。首先,相王早年间当过皇帝;后来,他的哥哥唐中宗重新当了皇帝,还封他为“皇太弟”。正是因为这两点,相王被当做了一面“反对韦后”的“政治旗帜”——就像反清复明都要拉上“朱三太子”一样。
相王这杆大旗好使吗?可以肯定的说,非常好使,因为在相王身边集结了不少反对韦后的人。比如当时有个叫做严善思的人,就曾对姚崇说:“韦氏祸且涂地,相王所居有华盖紫气,必位九五。”严善思不仅是嘴上说说,而且很快“诣相(王)府……进论圣躬,必登宸极。”
再如,唐中宗被毒死后,韦后立李重茂为皇帝,《旧唐书·外戚传》中说此时,“天下之心归于相(王)府。”
可见当时相王不仅仅在政变中起到了旗帜作用,而且也是人心所归。
除此之外,相王手里还握着成为皇帝最重要的筹码——那就是合法性!
三、相王李旦具备成为皇帝的最大合法性
一次成功的政变,肯定要有一个让人信服的政治目标,用以区别“犯上作乱”。没错,李隆基也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动机:
“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
既然是为了李唐社稷,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就已经可以了,大不了再把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延秀及其党羽杀掉。那么,对于韦后立的小皇帝李重茂,你李隆基该怎么办?他可是你们李家人啊。
当然不能杀,杀了的话,那所谓的“拯社稷之危,福归于宗社”岂不就是一句空话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逼少帝禅让。禅让的话,李隆基便没有优势了。禅让只能禅让给相王李旦,因为只有李旦具有即位的合法性。这个合法性,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兄终弟及!
这里涉及到皇位继统的两种方式:一个是嫡长继承制;还有一个就是兄终弟及。后者主要存在于殷商时期。
在神龙年间,唐中宗复位后,他曾经封相王李旦为皇太弟,因此李旦接受禅让,是具有合理性的,这也符合“兄终弟及”的古老传统。
李隆基、刘幽求等人起草的“重茂少帝禅让诏书”,也确实故意突出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性。其中就说道:
自昔帝王,必有符命,兄弟相及,存诸典礼。……神龙之初,已有明旨,将立太弟,以为副君。……择今日,请叔父相王即皇帝位。
“兄弟相及,存诸典礼。”重点是“存诸典礼”这四个字。从这个角度来说,相王李旦登基具备最大的合法性。
当然了,除了以上所说的,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当时各方势力比较复杂,尤其是太平公主的势力,她是无法容忍李隆基登基即位的;再比如,年仅二十六岁的李隆基,政治威望还远比不上他的父亲相王;总之,客观条件不允许李隆即刻基登即位。那这时候,相王李旦就成大家公认的、最好的选择。
四、阐史君说:政变不是请客吃饭,权力却可推杯换盏
作为置换的奖励,李隆基也被册立为皇太子,要知道他可是排行老三,这本不符合嫡长继承制。而太平公主呢,史称“公主所欲,上无不听”可谓显赫一时,正如《旧唐书》所说:归妹怙权。
您看,这一切都是相互妥协与平衡的结果啊。政变,也许不是请客吃饭,但权力,却可以推杯换盏,相互权衡,以期各方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然而,唐隆政变后,权力的分配看似和谐,却也为下一轮洗牌埋下了伏笔,曾经的战友,也将成为敌人,新的宫廷政变也在酝酿之中……
参考资料:《旧唐书》
《册府元龟》
《唐玄宗传》许道勋 赵克尧
本文作者:脑洞阐史观
(作者简介: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媒体人,有数十篇文章流传网络,期待你的关注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