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陵位于渭南市蒲城县城北15公里的尧山西岭,与尧山主峰重叠,也被称为“重山”。这里是唐穆宗李恒的陵墓,属于翔村镇光陵村的范围,乃蒲城县破坏最严重的一座唐代帝王陵墓——
1956年8月6日,“穆宗光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光陵与陕西境内的多座唐陵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5月31日下午,我和家人来到唐光陵,参观了神道上的石刻。2019年10月12日下午,我和朋友来到唐光陵。转眼之间,五年过去,这里没有太大变化。神道被村庄占据,依然看不到全貌;石刻散落于田野之中,依然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神道也称“司马道”,位于朱雀门的正南侧,长约533米,宽约60米,两侧原本竖立着望柱、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石狮等大量石刻。如今,石刻或被砸毁,或被深埋地下,只剩下很少一部分残破不堪的石刻——
1、望柱
也被称为“华表”,位于神道的最南端,呈八棱形,由底座、柱身和柱头三部分组成。据说,方形的底座象征大地,圆形的柱头象征苍天,中间的八棱柱象征八卦表示的八个方向,整个造型体现了唐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唐代帝陵的望柱,直径约1米,高度约8米,重量达40吨。光陵神道上的两根望柱,倾倒在田野,散落成数段。石块依然堆放在原处,重要的构件清晰可见,完全能够重新复原起来!
2、翼马
也被称为“天马”,位于望柱北侧约22米,为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光陵的翼马保存比较好,只是马的面部略有残缺,左右对称,东西相望。
翼马身长约2米,身高约2.6米,站立在三层石基座之上,由一整块巨石雕凿而成。东侧翼马颈披长鬃,尾巴下垂;西侧翼马头顶有一个角,鬃毛修剪,尾巴竖起。翼马的翅膀紧贴在肩膀两侧,被雕刻成优美的卷云纹形象,潇洒自如,英姿焕发。
3、翁仲
俗称为“石人”,竖立于神道东西两侧,象征唐朝的直阁将军。光陵的翁仲原本应该有十对,东侧为持笏的文官,西侧为握剑的武官,身高约2.8米,间距约22米。
目前,在光陵的神道上,只能看到两件翁仲:一件矗立于西侧的树林里,一件半埋在路边的断面上,均没有头,广袖长袍,袖口过膝,双手握剑,紧贴胸前。据说,还有两三件翁仲,被村民深埋地下。
4、石狮
在神道北端,便是朱雀门,俗称为“南神门”。曾经的土木结构建筑遗迹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对土阙遗址和一对石狮子,一件蹲坐在田野里面,一件紧贴在道路旁边。
这两件石狮子大小相同,坐北朝南,高约1.8米,宽约0.8米。狮子的头部略呈方形,眉脊突起,颧骨突出,躯体肥壮。东侧为雄狮子,毛发卷曲,器宇轩昂;西侧为雌狮子,头发顺畅,五官清晰。
在东侧石狮子的背后,可以隐约看到一段字,比较模糊,很难辨认。据说,所刻的内容是“明荆山雷潜游”五个字:明代蒲城县的一位叫雷潜的人,在这里留下“到此一游”性质的题刻。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旅游的时候,便有到处刻字的习惯。明代的人,在唐代的石狮子上题刻,当时也算是“破坏文物”吧?但是,几百年过去,曾经的题刻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价值。
即将离开的时候,经过西侧石狮子,看到它的下半身,左侧的大腿上怎么有一大块“新伤”呢?回来以后,对比曾经的照片,确实缺少了一点儿,心里瞬间疼了一下!
南门西侧的石狮子,摆放在道路的旁边,周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村子里种地和运输的车辆,从土路上摇摇晃晃地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撞一两下,也是正常。
唐代的石狮子,历经千年风雨,才保存到今天。作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让它发挥自身的价值。因此,希望有关部门,采取一定措施,将光陵南门西侧的石狮子保护起来。否则,今天少一块,明天少一块,文物还有尊严吗?
- 上一篇:唐诗宋词佳句,值得一读
- 下一篇:精读《唐诗三百首》003:李白的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