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青的身世
卫青的出生年月不详,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父亲叫郑季,是一个小吏。郑季曾经在平阳侯曹寿府中做事(曹寿的夫人是汉武帝的胞姐阳信公主,因嫁给平阳侯,也称为平阳公主)。郑季在平阳侯府中做事期间,与府中的女婢卫姐私通,生下了卫青。
卫青出生在平阳侯家,少年时去投奔了父亲郑季。然而,郑季并没有善待自己的孩子。卫青以一个私生子身份在郑家过着奴隶般的生活。他被驱赶去放羊,郑季其他几个孩子完全没有把他当兄弟对待。卫青的少年时代饱受屈辱与艰辛,所以他一直也没有使用父姓,而跟母亲姓卫。
后来,卫青离开了郑家,回到了平阳侯府做了平阳公主的侍从骑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选入皇宫之后,卫青的际遇也开始有了重大转机。卫子夫入宫后,汉武帝很宠爱她,于是汉武帝当年青梅竹马的陈皇后大吃其醋,陈皇后之母就派人去抓了卫青来,想处死他,替女儿间接地出口气。一个养马的下人和身为一国皇后,这种斗争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陈皇后母女要杀卫青,这恐怕是卫青一生中遇到的最大危险了,野史君觉得,他以后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都没有这么危险过,好险!
(想知道卫子夫是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太子妃升职记》的,在微信“趣说野史”回复关键字“卫子夫”,即可阅读文章《如何像<太子妃升职记>一样嫁给皇上?》,野史君还友情附送赵飞燕等绝世美女!)
不过,多亏卫青平时人缘不错,他的朋友公孙敖听说卫青被人绑架的时候,当场就召集了一班人马将卫青抢了回来。这件事后来就闹大了,而且被汉武帝知道了。汉武帝问清缘由之后,不仅没有处罚公孙敖和卫青,反而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卫青召到宫中,任命他做了建章宫监、侍中。建章宫监这个职位很重要,这是汉武帝亲兵卫队的长官。卫子夫被封为夫人之后,卫青做了大(tai,四声)中大夫。靠着裙带关系,放羊娃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大臣。
二、天生将才,长胜不败
卫青生活的西汉前期是一个不平静的时代。来自于匈奴的威肋、己经影响到西汉王朝政权安危。匈奴对边疆造成的军事威胁,成为西汉王朝最为严重、困难的国防安全问题。在汉武帝之前,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是被动的防御策略。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正式开始了大规范反击匈奴的战争。
他第一次领兵作战参与了关市之战,有人推测,此时的卫青大概是22到25岁之间,还是很年轻的。
此时的卫青完全是靠着和汉武帝的亲戚关系才当上的将军,同行的将领都很看不起他,认为他就是个什么都不会的绣花枕头,出门作战肯定会一败涂地。然而战果出来后,却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卫青没有辜负汉武帝的信任,从上谷出发,一路追击匈奴兵至 “龙城”——也就是匈奴祭祀天地祖宗之处,斩杀敌人700余人,得胜而还。
在此次战役的四位将军中,只有卫青是第一次领军与匈奴作战。卫青虽是小胜,然而对比其他将领的惨败或者无功而返的战绩,他的战功显然最大。不仅如此,卫青第一次出兵远征即攻占并烧毁了匈奴的龙城,意义非凡。根据匈奴礼俗制度,龙城是匈奴历来祭祀天地、鬼神和先祖的圣地,也是维系匈奴人信仰的所在。卫青烧掉龙城,等于捣毁了敌人的精神和信念。在军事上,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被破除了,极大鼓舞了汉军的士气。
卫青也因此被封为关内侯。
元朔元年(前128年),卫青受命领军3万出雁门,斩杀匈奴数千人。西汉取得了军事反击匈奴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胜利。雁门之战胜利之后,卫青逐渐成为抗击匈奴的主将。这些战争的胜利,并没有遏制匈奴的入侵。直到下一次战争,卫青的一次神来之笔才彻底扭转了汉与匈奴的实力对比。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再次侵入。在卫青的追击下,匈奴的两大统帅白羊王、楼烦王战败逃走,一举收复了自秦亡沦陷于匈奴70多年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
这一块地区的收复使西汉首都长安北部面对匈奴的战略纵深一下子延伸了上千公里,从此摆脱了匈奴今天发兵明天就到长安的紧迫局面,使得汉武帝能在长安宫殿里睡个安稳觉。
河南地的收复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汉都城长安的威胁。而且,这块河套平原还是北方少有的水草丰美的地方,西汉有了一直块地方可以养马,也可以开辟新的农业区。
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再次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率领骑兵3万人。同时出发的还有: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他们都由卫青统一指挥,从朔方出发。卫青率大军出塞六七百里,趁夜突袭包围了右贤王部,大获全胜,斩获辉煌。这次战役后,汉武帝派使者正式授予卫青大将军印信,各路将领及部队都统一归属大将军指挥。
由此,卫青逐渐成为西汉军队的最高领导者。
卫青击败右贤王之后再接再厉,两次从定襄出兵,歼灭了右贤王部,打击了单于本部,迫使单于本部撤离漠南地区,远迁漠北。
汉武帝觉得只是把匈奴赶走还不算,他要的是斩草除根,所以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天,汉武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镖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领5万骑兵,深入漠北,进攻匈奴主力。此战卫青一共斩杀俘虏敌人1万9千人。
三、时势和能力的结合体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快意恩仇、大获全胜,一雪百年之耻。第一号功臣,当然首推大将军卫青。那卫青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重任呢?
1、国家战略转型期
今天看来,卫青的确算是生逢其时,所谓“时来天地共努力”,这位卫青大将军乃是幸有与焉。“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卫青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汉王朝国防战略方针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汉初,国家穷到了连皇帝坐车都找不到颜色一样的四匹马,所以汉高祖与匈奴作战失败之后就定下了和亲的国策。文景两位皇帝也是如此,都致力于发展国家经济,坚决避免打仗,最多也就是进行边境反击战。所以在西汉前期的将领基本上都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加冕登基后,凭借前人励精图治而打下的雄厚经济基础与军事实力,立即改变自汉高祖刘邦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卑辞厚赂、曲意和亲为主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内侵骚扰,采取以硬碰硬、死缠烂打、积极反击、寸步不让的措施,即所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卫青出生在这个时期,可谓得到了天时。
2、识人用人的君主
在这一重大的军事战略转变的形势面前,西汉王朝那些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如程不识、李广等人,虽然辈分很高,名头极大,但已属英雄迟暮,明日黄花,他们缺乏指挥大规模骑兵战略集团的胆略与能力,再也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责任。“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更新换代、各领风骚,这在军事领域尤其是如此。汉武帝是明白人,也是有决断的人,他当然不会做论资排辈,以致丧师辱国的蠢事,而是秉行“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的原则,破格提拔和重用具有新思维、适应新形势的年轻将领,而卫青正是汉武帝一眼发现的大将之才。
再加上汉武帝这个皇帝很奇怪,他不喜欢朝廷的大臣,总觉得他们不可靠,所以十分重用自己身边的人。而卫青不仅是自己身边的人,也是自己的亲戚,如此亲近的人要是不给他展示才能的机会那才是没有天理。
3、能力与好运都爆表的卫青
历史上有名的将领里面,都可以见到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一个过程,但卫青却不是这样。第一次带兵出征之前完全没有战争经验,但出门就大胜仗,以后每一仗都基本上是获胜。不管同行的将领多倒霉,卫青总是获胜。从来没听说过卫青在出征前接受过正规训练,可以说,卫青的军事才能几乎就是天生的。
他曾先后7次统率汉军精锐骑兵,主动出击袭扰汉朝边境的匈奴贵族,“每出辄有功”,共计斩杀、俘虏敌人5万余人。
与卫青的好运气相对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了。李广的名头非常响亮,但查历史书会发现他基本上没打赢过大仗。李广的运气实在是不好,前半辈子正是年轻力壮,建功立业的时候,偏偏赶上了文景之治,皇帝对匈奴不允许进攻,只允许防守,李广没了用武之地。等到汉武帝上台之后,真要进攻了,李广却第一次出征就被俘虏,还好逃回来了。以后又打了几次,次次不顺。后来汉武帝干脆不用他了。
李广一辈子都没有封侯,而卫青打完第一仗就封了关内侯。这么一比,他俩的运气好坏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4、处事圆滑,天生的政治家
野史君最后要特别说的是,卫青之所以能运气爆表,一生富贵,安全终老,还与他的为人处世有关。
汉武帝刘彻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也极其独断专行,他不理会制度,创立所谓‘中朝’,直接越级施政,根本不把大臣放在眼里。对他有用的人,他破格重用,犯了他的忌讳的,就毫不手软地予以诛杀,这可从他喜欢杀丞相一事,获得印证。
按道理说,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应该是所有大臣抢着干的。刘彻统治时期则是例外,因为保不准什么时候会掉脑袋。有一次,刘彻指定大臣公孙贺为丞相,公孙贺居然吓得频频叩首,哭着不敢接印。也难怪公孙贺会害怕,他之前的4个丞相中,3个都被杀了,剩下的一个谨小慎微,还是数度遭到斥责。可是,不干也得干,在皇帝的威权下,公孙贺不得不接下这份恐怖差事。结果,没多久,他全家就被灭族了。
而对这种刻薄寡恩的主子,卫青既是大司马又是大将军,军正大全一把抓,他的结局实在令人担忧。所以从少年时代就跟着汉武帝卫青早就看透了他的性格,卫青不得不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性格。
卫青的为将风格在历史上独树一帜。这种风格,从好的方面讲,是“顾大局,能谦虚”,平易随和,谨言慎行;但是,从贬义的角度看,则是十足的“圆滑”,曲意逢迎,见风使舵。在野史君看来啊,卫青是一个缺乏鲜明个性、刚毅气质的大将,汉武帝之所以会高度信任他,不但是因为他会打仗,善指挥,而且更是因为他驯服顺从、忠诚听话。
事实正是如此,卫青既不因战功卓著而轻狂自大,也不因为身为皇亲、位极人臣而骄横跋扈,而是始终小心谨慎,圆滑随和。“为人仁善退让”,做到了“奉法遵职”。忠诚比能力重要,听话比做事优先,这种既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又知所进退,不会对皇权构成任何威胁的将才,汉武帝自然满意、自然欣赏。
卫青的优点大概有这么几条:
(1)不专权,不滥杀
这个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处理自己摩下败军之将苏建的谨慎方式。就在卫青出任大将军之后率大军出击匈奴时,右将军苏建以数千之兵和匈奴数万之众发生遭遇战。在斩敌万数之后,汉军也全军覆没,只有苏建一人逃同。卫青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处置苏建。有人建议:杀苏建以立军威。但也有人反对,说苏建以寡敌众,奋力作战,虽士兵伤亡殆尽,但仍然拒降,如果杀了苏建,就等于暗示后人,打了败仗就投降敌人,别同来了,所以不能杀。卫青听了两方面的意见后,当场裁决:我受皇上任命,所以能在军中为国效力,不必担心没有尊严,但作为一个人臣、部属,我却不能擅自专权,在国境外诛杀将领。正确的做法应是:把他送到天子面前,让天子亲自裁夺,也可借此显示,做人臣的不敢专权悠纵,这不很好吗?”
回师后,刘彻赦免了苏建,把他废为庶人,从此也更加宠信卫青;而苏建对卫青的不杀之恩,更是感激不已。
(2)不贪功,爱护士卒
每次凯旋归来,都会得到封赏。有一次,汉武帝要给他的三个幼子封侯,这是人人期待“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大好时机,卫青却坚决推辞说:“我侥幸在军中任职,首先仰仗的是陛卜的神圣威灵,其次是各位校尉的拼死搏杀。三子未建寸功,怎敢接受封赏?”言下之意再明白不过:要赏他,就也要赏他属下的战将士卒。事后,汉武帝还是给他三个孩子封了侯,同时他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也得到了奖赏。
再从李广父子的事情上来看。卫青最后一次出征匈奴的时候,本来能够全歼匈奴,但由于另外一支李广率领的东路军迷路而没有及时回合,导致匈奴逃走。事后,卫青也没有向李广问罪,而是派人带着酒肉去问候,顺带打听一下为什么迷路了。后来为了上报,卫青让人带李广的参谋过来问清楚情况。但李广表示错误都在自己身上,更顾忌一生名誉,不愿意受人盘问而拔剑自杀。
其实,李广真正记恨的是开战之前,他要求自己担任正面进攻的主力。但卫青已经接到了汉武帝的指示,让另外一名将领担任正面,而是让李广担任迂回的任务。这样李广希望能通过一次大战获得封侯的机会就丧失了,再加上没有按照既定军事部署完成任务,一辈子希望封侯的愿望肯定是没有希望了,因而记恨了卫青。这一死估计也有以死相抗的意思。李广死后,他的儿子李敢也仇视卫青,甚至还刺杀了卫青,幸好只是刺伤。这件事情意义就不一样了,这算是谋杀了。不过卫青没有上报这件事,反而隐瞒了。他认为李敢的行为情有可原,而且自己确实愧对李广。所以自己承受了这一个委屈。
(3)不居功,懂进退
大臣汲黯为人正直,同时也以固执而闻名,他对卫青不是很客气。有人劝汲黯说,卫青圣眷正隆,你应该主动向他示好。汲黯却歪着头道:“以他大将军那样的身份,如果主动对我再客气一点,再礼贤下士一点,难道不更让人敬重吗?”卫青得知后,一点不怪罪汲黯的傲慢,反而真的对汲黯更加敬重了。
卫青曾经派使者在家乡买马,使者发现供职于太守衙门的一个官吏名叫减宣,十分有才能,就报告给了他。卫青就把这个人推荐给了刘彻,减宣后来被任命为御史,成为朝中名臣。
主父偃在穷困潦倒中也求见过卫青,卫青发现他很有才能,于是多次向汉武帝提起,但可惜没有被任用。后来汉武帝看到了一封主父偃的奏疏,于是得到重用。虽然主父偃不是因为卫青的推荐而得到重用的,但是他还是感激卫青的恩情。
而且卫青在获得大司马、大将军的封号之后就不怎么参与朝政了,他生命中的最后14年几乎是在家里默默度过的。
正因为卫青的以上有点,所以当时朝野上下对这位外戚大将军都是交口称赞的,一生都没有受到过任何构陷和弹劾。有人评价卫青时说:“如果一定要说他还有错误,就是他一生几乎不犯错误;说他还可挑剔,就是他平日太无可挑剔。”
如此说来,卫青这个人不是近乎圣人了?显然不是。野史君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就能看到卫青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了。
先来说说任安和田仁吧!当时,田仁和任安为谋生计,投身到已做了大将军的卫青府里做了一名“舍人”。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华和抱负,又同样家境贫寒,所以同病相怜,十分要好。
田仁、任安因为没钱孝敬将军府的家监,那位家监就刁难他们,叫他们去养马。田仁感慨道:“不知人哉,家监也!”倒是任安更具批判意识,当即就接口道:“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这个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卫青。
后来,皇帝有诏,募卫青府上的舍人到朝廷做郎官,卫青找到了自己门客中的富家子弟,打算让他们当官。但是十多个人中竟无一人有智略才华的。卫青只好叫出将军府的百余名舍人,惟独田仁、任安二人被选中。
那么卫青又是什么态度呢?《史记》说:“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赵禹去,谓两人曰:“各自具鞍马新绛衣。”(你们自己准备新的衣服和用具吧)两人对曰:“家贫无用具也。”(我们家贫,买不起)卫青当即怒道:“你们两家自己贫穷,跟我有什么相干?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好像是我害了你们似的!”但最后,卫青不得已,还是将田仁、任安的名字报了上去。田仁、任安后来被汉武帝召见,应答颇称帝意,汉武帝当即封了两人的官,使得这两人从此扬名天下。
这件事记载很突兀,跟所有史书里卫青的形象完全不一样。不过倒不是说这件事是假的,而恰恰因为有这件事,卫青的形象才更加人性化了。人无完人,他总不能一生都没有犯过错,正因为有错误,他才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四、一人身死,家族覆灭
卫青晚年的事迹不多,因为他一直在家隐居。但卫青逝世以后的影响却是惊天动地的,对国家如此,对他的家族也是如此。
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将军卫青病逝,谥号为烈侯。在上古文献中“烈”是光明、显赫,有宏伟、浩大之意。以此表彰了卫青军功卓越、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特意提到卫青去世之后,西汉王朝“竟不复击匈奴者”。
卫青对卫氏家族,乃至太子(卫青的外甥)的命运都有着重大影响。卫青走过了一条上升、圆满的人生轨迹,然而,他的后代却没有能继承他的功业,也没有能继续他的辉煌人生经历。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述,卫青有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和卫登。
最早,卫伉犯法而丢掉了宜春侯爵位。因卫青娶了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卫青去世,卫伉才能继承卫青的封国,继续做了长平侯。6年之后,卫伉犯法而失去了这个爵位。卫不疑和卫登都因交供宗庙祭祀用的金子不合格,丢了爵位。卫青的后代虽然生来富贵,但由于没有建立功业,从而没有能力保持高贵的社会地位。
当然,卫青去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姐姐卫子夫的儿子也就是太子。
当初,汉武帝在29岁时才生了太子,这是武帝第一个儿子,自然非常喜爱。随着太子一天天长大,武帝观察到太子个性仁慈宽厚、谦和,似乎没有自己那样精明强干,因此感觉有些遗憾和失望。后来,武帝的其他几位夫人陆续为他生刘闲、刘旦、刘青和刘骼几个皇子。皇后和太子觉察武帝对他们母子的逐渐疏远,开始常常陷入惶恐不安之中。
武帝知道后,让卫青向皇后、太子转达:我朝很多大事都还处于草创之中,周边外族对我们侵略不断,朕不得不对内厉行改革,对外大力征伐。因此,朕在位期间百姓十分劳苦,但是,后代子孙继续像朕这样做,就等于重蹈了亡秦的覆辙。太子性格沉稳仁厚,这正是守成之君所必须具备的品格,保持国家的稳定与安宁没有人能胜过太子了!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之意,请你把朕的意思转告给他们。
武帝特意请卫青做中间人,显然是有深意的。与其说,他这些话是在安慰皇后、太子,不如说,他主要是为安慰自己这位战无不胜的大将军。
可以说,卫青就是太子最坚强的保证。如果卫青长寿的话,太子是会顺利即位的。前面说到卫青一生都没有受到过弹劾和构陷,其实卫青在的时候太子也是如此的。他在舅舅的保护下虽然有威胁,但没有受到过任何实质性的伤害。他这个太子的地位非常稳固。
但在卫青去世之后,朝中的奸佞大臣看到太子失去了这个坚强的后盾,开始肆无忌惮地陷害太子了。武帝外出巡游的时候,就将日常政务托付给太子处理。武帝用法严厉,喜欢任用酷吏。太子待人宽厚,常常将那些处罚过重的事从轻发落,他的做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
然而那些酷吏却因此非常不满,他们认为太子不能理解、遵循武帝的执政原则,也担心武帝过世后自己的日子不好过。于是,他们开始在武帝面前不断地低毁太子,直至巫蛊案件的爆发。太子被迫起兵自卫,后来兵败自杀。
太子被陷害和自杀都发生在卫青去世之后。卫青在世的时候,连汉武帝都主动维护太子以安定大将军之心,其他人更不敢构陷卫家和太子。卫青封侯之后,卫氏家族开始兴起,卫家有5人封侯。然而仅仅维持了24年,5个侯爵被剥夺,卫氏家族再也没有封侯的了。到了征和年间,太子兵败自杀,卫氏家族也基本完蛋了。
野史君故事巨多,无奈精力有限,这里只能不定期更新。
一篇看完不过瘾,就去微信公众号吧,那里每日都更新N篇脑洞大开的历史故事!
有听有看有好礼,尽在微信公众号:趣说野史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趣说野史,微信ID:qushuoyeshi)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