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夫人(272—349年),不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而是两晋时期的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本名铄,字茂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卫夫人出身于高门大族、书法世家,出过多位高官、名人和书法家;丈夫李矩家族虽不如卫家,但也长于书法。除了家学渊源,卫夫人还师承汉魏名臣、信奉道教的大书法家钟繇,所以很早就成为了书法大家。钟繇的师承则可追溯至东汉大文人蔡邕及其女蔡文姬等。钟繇是书法艺术史上的变革者,他兼擅诸体,创立了别具一格的钟繇体楷书,被后世誉为“楷书宗师”和“正书鼻祖”,人们曾把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卫夫人融合钟、卫书法艺术,不但在创作上有很高成就,尤以楷书著称,而且整理前贤经验并加以自己的实践体会,有阐述书法艺术理论的《笔阵图》一卷,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笔阵图》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并强调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做出了深刻的论述,认为不同字体有不同的用笔方法,不同笔划的书写有不同的标准。《笔阵图》特别指出,在学习和创作书法时,要注意选用适宜的笔、墨、纸、砚。
卫夫人从小就刻苦钻研书法艺术,洗笔砚把一个十来亩大池塘都染成了黑色,后来人们就它“卫夫人洗墨池”。卫夫人习字,把周围山上的石头、树皮和能写的地方上几乎都写满了字。有一年夏天,突下大雨,雨水和墨迹混为一体变为黑水而下,人们就传说成下了“墨汁雨”。卫夫人写成《笔阵图》后呈送皇上御阅。皇帝连声称好,并把自己的一件稀世珍宝玉石白菜赐给了她。卫夫人非常喜欢它,摆在案头,去世后,家人经皇上恩准后,把玉石白菜作了殉葬品。据说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就是当年卫夫人的那件。
卫夫人与王羲之的母亲是姐妹;流传至今的王羲之《姨母帖》中的“姨母”,就是卫夫人。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小时候即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艺术,卫夫人作为启蒙老师对王羲之影响很大。
卫夫人很喜欢聪明伶俐、热爱书法的王羲之,不但教他写字,还用故事鼓励他。王羲之问卫夫人怎样才能尽快把字练好,卫夫人就讲了东汉草书法大家张芝的故事:张芝非常用功,为了练好书法,洗笔砚的水把池塘都染黑了。王羲之用张芝的故事激励自己,后来自己练字后每天洗笔砚,时间久了,也把池塘染成了墨池。
卫夫人常常是边吃饭边看书,有一次看得入迷,竟用馍把墨沾着吃光了。直到王羲之来,看见菜还原封不动在桌子上,卫夫人才知道自己吃的是墨。俩人不由笑了起来。王羲之喜欢鹅,但画鹅总是画不好眼睛,就请卫夫人给鹅点眼睛。卫夫人接笔便点,这一点,鹅扑闪一下竟飞了。卫夫人有一天将自己化装成观音老母,到集市上去卖饼。她把案板放在面前,烙鏊放在背后,擀一个饼从头上往身后一扔,正好落在烙鏊中,高超的技艺引来众人围观称赞。王羲之也来观看,不由大声叫好。卫夫人听出是王羲之,就说,这还没有王羲之的字写得好呢。王羲之认为是神仙点化他,非常高兴,但又想到自己的字哪能跟观音老母的烙饼技术相比啊,于是暗下决心,要把书法学得跟观音老母烙饼的一技艺精妙。
卫夫人对王羲之言传身教,不能骄傲懒散,要不断学习、领会其他书法家的长处,并增加学问和思考。王羲之长大后到外地做官,都牢记卫夫人的教导,刻苦谦虚地学习,在多处留下了黑池。后来北宋曾巩写了篇《墨池记》赞颂王羲之。王羲之在卫夫人的教导下,进步飞快。卫夫人曾说:“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超过我的。”后来果如其言,王羲之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唐朝杜甫曾有诗感叹:“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卫夫人对李氏家族的书法艺术影响也很大,儿子李充、族侄李式等都有书名,李式甚至可同当时的书法权威王廙(王羲之的叔父和另一位老师)等媲美;至唐代,李家更出了大书法家李邕。
卫夫人和王羲之都信仰道教,多次书写《道德经》,可惜的是没有流传下来。王羲之还曾书写道教经典以交换山阴道士养的鹅。这款“卫夫人《道德经》笔”,是根据有关卫夫人、王羲之这对伟大师生的历史资料进行复原,并特别参考了元代松雪道人赵孟頫书《道德经》所用毛笔而精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