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7 05:36:38
阅读:

公元前361年,秦国太子秦渠梁正式即位,是为秦孝公。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此处补刀,姓氏关系。周朝天子周武王,姓姬氏周名发,我们称为姬发,是姓+名。周朝分封了大量同姓诸侯,比如卫文公,姓姬氏卫名辟疆,我们称为卫辟疆,是氏+名。周武王与卫文公都是姬姓,区别在于一个代表姬姓正统,可以用姓+名,另一个是姬姓旁支,只能用氏+名。

赵秦两族同姓嬴,一个封在赵城,一个封在秦邑,这是他们氏的来源。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氏无疑成为嬴姓正统,所以我们称始皇为嬴政,称秦渠梁为嬴渠梁也没错。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赵秦宗主地位不分高低,本书在嬴政之前,统一用氏+名的方式称呼秦国君主。

秦魏河西的争夺,也翻开了新的篇章,战争更激烈,战线更漫长…

这个时候卫国人卫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卫鞅在魏国混的还不错,但他心气很高,此时转投秦国,以施展更大的抱负。

卫鞅是卫国宗室旁支,出身还是很高贵的,他从小聪明好学,希望长大后扬名立万。不过卫国国力微弱,庙小而容不下卫鞅心中的蓝图。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卫鞅投到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下,公叔痤很欣赏卫鞅,引荐为中庶子。这是相国的属官,相当于相国助理之一,此官职可大可小,做的好可能接替相国,做的不好也就是相国的一个跟班。

当时魏国的人才很多,卫鞅是其中之一。当他发现在魏国的发展遭遇到瓶颈时,心比天高的卫鞅,离开魏国到秦国去碰运气。

卫鞅来秦国的目的,重要原因是秦孝公感人肺腑的招贤书。此书先是谈春秋年间秦穆公时期的辉煌,接着叙述父亲秦献公的遗愿和自己的志向,最后来这么诚恳的一句:“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的意思是:谁能出点奇谋,让秦国走捷径强大,不仅封官,而且还分封土地。

秦国都城栎阳,王宫之内,秦孝公接见了卫鞅。

秦孝公打量眼前这个在魏国担任高职的人,只见卫鞅身材中等,腰杆笔挺,似有一种无形的毅力。两眼精灵睿智,只是眉毛时不时皱一下,略带忧郁眼神。

卫鞅并不胆怯,见秦孝公身形顺长,眸子精光闪闪,似要一眼洞穿卫鞅,求贤若渴的心态可见一斑。

秦孝公问卫鞅治国之道,卫鞅历举羲、农、尧、舜之事,滔滔不绝,谁料语未及终,秦孝公已然睡去。

这次卫鞅见秦孝公,只能以失败来形容。卫鞅试图照搬魏国变法的内容,使秦国变法强国。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变法的诸侯,魏国变法之后,军事强劲,农业发达,经济繁荣。

有了魏国这个好榜样,诸侯们纷纷效仿,秦国变法的根基,便是学习魏国变法。卫鞅没有想到,秦国学习魏国变法,已经几十年了。卫鞅如果照搬魏国变法,要在秦国做官容易,要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却难。

卫鞅在并没有受到他期待的热捧,令这位才思敏捷的卫国人下定决心,等第二次见秦孝公时,把压箱底的看家本领拿出来。

商鞅的看家本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名词:军国奴隶主义。

对魏国的变法内容,卫鞅有所取舍,关于军事方面的,全部照搬魏国。农业方面只学一半,即加强农业管理,而不做如兴修水利这种需要动员人力物力的项目。经济方面则摒弃魏国的方略,彻底放弃发展商业。

有了以上魏国变法的根基,商鞅又一手起草军国奴隶主义这个秦国变法的核心内容。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都曾实行过军国主义,意思是调动国家的一切力量,进行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和德国的军国主义,国家给予士兵力所能及的待遇,士兵吃饱穿暖不必说,饼干香烟也时常有,甚至性的问题也有随军慰安妇来解决。

而秦国的军国奴隶主义,普通士兵不但吃不饱,而且连衣服都要自备,条件之恶劣自是不用多说。秦国的士兵,其实就是一个个没有任何自由的奴隶,这就是秦国军国奴隶主义下的士兵。

卫鞅是如何将秦国众多青壮年男丁,变成国家奴隶,进而武装到军队中的呢?这就是卫鞅的智慧。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首先,让全民犯罪。在秦国,如果犯了以下莫须有的罪行,就要成为囚徒。

一、走在路上步子迈得大了,超过六尺。

二、家里来了两个朋友,三人到客栈喝了点酒。

三、出远门走亲戚去了,被当地官府发现不在家。

四、夜里想读点竹简,点了油灯。

五、养了头牛,到年底牛儿没长膘。

六、年少轻狂,跟朋友比划了一下武功。

七、因为懒惰导致家贫。

八、邻居犯事了,自己被连坐进去。

……

秦法很细致,方方面面无所不及,以至于任何百姓,不可能不触犯秦法。

秦人犯了法怎么办,好办,三个选择。

一、交罚款,当然大多数是交不起罚款的,于是只能选择后面的两种方式。

二、服劳役,修工事,陵墓等等。由于没有工钱,大多数人选择了第三条受罚途径。

三、当兵,由于有军功爵位制这个馅饼的存在,不少秦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军队。

这样一来,商鞅就顺利地将秦人男丁,全部武装到军队中,秦国的军事实力上了一个台阶。(秦国军力提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习魏国对军队的改革,二是增加军队数量和提高军队士气)

卫鞅军国奴隶主义的核心的思想就是:先让全民犯罪,再让全民参军。

可是老秦人就这么笨吗,甘愿充当国家的奴隶?卫鞅是聪明的,他又设计了一个军功爵位制度,表彰甚至重奖有战功的将士。

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这一制度把爵位分为二十个等级。爵位的前十级,主要是区分带兵数量。到了第十级左庶长,带兵数量基本就无限制了。左庶长算是个分水岭,爵位比左庶长高的人,大多战功赫赫。

军功爵位制的第一等公士,有田一顷,宅一套。获得这些奖赏和特权的要求很简单,杀死一个敌人就行。

第二等的上造,不但有更多封赏,如果其父母中有人犯罪,可以为其中一人免罪。

相比较而言,秦国的军功爵位制的封赏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低爵位都能拿到田一顷,宅一套,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整个中国都没有这么多耕地,因此其他朝代或诸侯的封赏都远不及秦国。

赌场上有句话,叫做“十赌九输”,可赌博的人还是很多,因为赌徒都有侥幸心理。卫鞅的军功爵位制,就是利用人性的侥幸心理,虽然不少人都觉得这么大的封赏有些离谱,可还是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来赌一把。

我们来看获得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最高级别列侯的几人,是否获得了应有的封赏。

首先是商君卫鞅,被车裂而死,封地充公。这位军功爵位制的始作俑者,最后还是被自己套牢了。

接着是武信君张仪,结局是被迫逃出秦国,封地充公。

严君樗里疾,是赌徒中唯一的侥幸者,不过他没有被干掉,主要因为他本身就是秦惠文王的弟弟,是秦国宗室成员。

穰侯魏冉,死的有些突然,封地陶郡被秦昭襄王没收。

武安君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一代战神晚节不保。

文信侯吕不韦,最后流放四川,所有封地都充公。

武成侯王翦和通武侯王贲,这父子俩获得爵位之后十几年,秦朝便灭亡了。

秦国军事最高层的这些名将权臣尚且如此,下面那些将士,能够享受到爵位带来利益的就更少了,多数人要么在获得低级别爵位前战死,要么在追求更高爵位时战死。

卫鞅提出的军国奴隶主义和军功爵位制,其实就是一连串的骗局,除了战国时代的秦国,其他任何朝代任何诸侯,都没能长时间施展这两大骗术。

不过如此一来,秦军的兵员大幅增加,作战能力大幅增强,士气也大幅提高。后来的一百多年,军功爵位制,一直激励着关中老秦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地奉献着青春和生命。

当卫鞅在秦国朝堂上说出自己的设想,立刻遭到其他大臣反对,为此有一番激烈的口舌之争。

秦孝公有两位宠信的大臣,一个叫甘龙,一个叫杜挚,都反对卫鞅的变法。

甘龙心中看不起卫鞅,嘴上还是颇为客气道:“圣人以礼治国,因民而教,民可安之。”甘龙的意思是,我们大秦学习魏国变法就行了,魏国当初怎么强盛起来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

卫鞅冷哼道:“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三代不同道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卫鞅的话非常不客气,言外之意甘龙就是个凡夫俗子、愚者、不肖者,而自己则是开创大事的智者、贤者。

卫鞅确实有才华,想要在秦国有所建树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其傲慢的性格和不逊的语言表达也确实过头了一点。

甘龙的脸色白中带紫,非常难看,一旁的杜挚道:“若遵循魏国变法,我大秦可以强大起来。若用愚民苦民之策,除非能带来的战果和功劳是遵循魏国变法的数倍,否则会失去民心,得不偿失。”

卫鞅提高音量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甘龙恢复了脸色,道:“若用愚民苦民之策,臣恐天下人非议主公,请主公明察!”

卫鞅高声道:“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众卿言之有理,容寡人再做考虑。” 秦孝公及时制止朝堂上的争端。

秦孝公心中很想用卫鞅的方法一试,但也怕失去民心,心中两难。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在仁义与结果面前,秦孝公选择了结果,他任命卫鞅为左庶长,主持秦国新的变法事务。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秦国开始卫鞅变法,那么秦国主要的的对手魏国,是什么情况呢?

魏惠王已经完成迁都大梁的大手笔,一座超级大城,被魏国人从安邑,搬迁到大梁,只用了几年时间。这也说明魏国三军用命,人力资源调动方面相当阔绰。

魏国太行山以西的守军,随着都城的东迁再次减少。其中河西的守军维持原数,为了防御楚国,河东的部分守军则随着国都一起迁走了。这是对秦国有利的因素,表面看来秦国收复河西,困难度减小了。

魏国的变化,也有不利于秦国的因素存在。由于负责魏国西部防御的太子魏痤被秦国俘虏,魏国任命新的指挥大将,河西太守仍为龙贾,河东太守则由魏国公子卬担任,他是魏国西部的总负责人,与前太子魏痤的权力相当。

自魏国河西太守吴起逃奔楚国之后,河西太守历经多任,龙贾的军事才华肯定与吴起有差距,但作为镇守河西的大将,龙贾也有可圈可点的业绩。

当年吴起镇守河西,战术是以攻为守,不断领精兵进入秦国,声东击西,让秦军疲于奔命,根本无力对河西发动大规模反击。

龙贾的战术,则是以硬石混泥土防守为主,坚城加长城。龙贾依托北部少梁,南部阴晋两大城邑,加固城池,将所有城邑都打造成一座座堡垒。龙贾又沿着洛水修筑雄伟的长城,构筑了一个南北呼应的防御体系,抵御秦国的反击。

由此一来秦军不但难以攻入河西,就算进入河西,有长城的阻隔,也很容易被切断归路,粮食辎重就更不用可能输送顺畅。攻不能下坚城,守不能顾粮草。

以防御体系的搭建来说,龙贾的才华,与廉颇类似。后来长平之战廉颇修筑的丹河防线,也是立体架构,易守难攻。

如果秦孝公能延续秦献公变法的轨迹,秦国一步步学习模仿魏国,秦国就会踏踏实实地强大起来,但是没有几十年光景,恐怕也难以收复河西。

问题是魏国变法半个多世纪,才到达那一高度,魏国变法之前诸侯都不太强大,这也是魏国强大的原因之一。如今而秦国面临的形势要复杂得多,诸侯们大多开始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即便秦国完全照搬魏国变法,要达到魏国的高度,所花费的时间只可能更多。

秦孝公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感觉秦国除了学习魏国变法,必须有奇谋,让秦国快速强大。秦孝公任用卫鞅进行变法,卫鞅的主张也确实能满足秦孝公“奇谋”的要求。

不过从军事的角度看,卫鞅变法不会这么快收到奇效,秦国收复河西,还得一步步脚踏实地。变法的成效如何,在两年后的几场大战中,逐步显现出来,两年后秦国迎来了一次大好机会。

公元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不但魏国中央军在邯郸城下苦战,魏国甚至抽调了小部分河西的兵力去支援。

秦国此时不攻打河西,更待何时!秦孝公立即发兵,目标是趁魏军东部主力不能西顾,夺取河西。

关中平原某处练兵场上,十五万秦军列成队形,接受秦孝公的检阅。秦孝公与卫鞅登上设于小丘上的高台阅兵,但见黑色旗帜飘扬,军势极盛,秦孝公与身旁的卫鞅相视一笑。

在清晨的阳光下,将士人人士气昂扬,高呼“万岁”三次,响彻平原,令人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这次大会战,秦孝公早有准备,兵分两路,一路由公孙壮统领,连续渡过洛水与黄河,攻打河东中条山脉附近的焦、上枳、山氏等地,另一路大军由秦孝公亲自统领,攻打河西。

先行的公孙壮,便是这声势浩大的十五万大军,目标是用十五万大军,营造二十万以上的声势,吸引魏军主力。

先期出发的公孙壮军,以雷霆之势进入魏境,虽然各地魏军十分警觉,但是这支军队还是旁若无人地渡过黄河,到达河东。

在人数众多,气势凶猛的秦军面前,魏军并不惊慌,毕竟此前的多数大战,魏军对秦军是胜多负少。公子卬调动河东守军,再从河西抽调部分军力,组成十万人的大军,来迎战公孙壮军。

不过公子卬绝对没想到,魏国的河东军还未东渡黄河,秦孝公忽然统领二十万真正的秦军主力,突入河西境内。

两路大军,次序一先一后,偏师与主力,军力大的惊人,让魏人一时之间乱了节奏,找不到北。

卫鞅变法前,除去各地守军,秦军不可能短期内召集超过三十万以上活动的兵员。卫鞅变法后,秦军在不断损耗兵力的同时,屡屡能够组织大会战,甚至超过六十万的兵力陈兵数年都有几次。

兵员上的优势,将在秦军屡次大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此番秦孝公二十万大军杀出来,就让魏军猝不及防。

秦孝公的这支军队,一部分来自咸阳和各地守军,另一部分则是隐藏在民间的民兵,民兵的素质其实也不低,在农忙季节民兵则是农活的主力。

自卫鞅变法之后的一百三十多年中,秦国一直实行的是军国奴隶主义,全民皆兵。在男人作战,女人耕种的模式下,秦军的动员能力超过其他任何诸侯。在蓝田之战、长平之战、灭楚之战等标志性的大会战中,秦军往往能依靠兵力优势和后勤优势占得先机。

在秦国两路大军面前,公子卬担心河西有失,急令从河西赶来的增援军立即回援,自己则以河西军抵挡秦军公孙壮所部。

摸清秦国军力之后,公子卬表面虚张声势做出大战一场的势头,实际却高筑营垒不应战。

此时秦、魏大战分为两个战场,东线是河东战场,西线则是河西战场。

东线战场,公孙壮军大开大合,在中条山两侧的焦、上枳、山氏等地陈兵,面对不敢贸然迎战的魏国各个城邑,气势上占了绝对上风。

西线战场,是秦孝公规划的主要战场,魏国河西军一部两万人,本是开往河东援助公子卬,现在正回撤河西。这一部分的先锋军约七千人,正火速回援,在河西元里城下,他们遭遇十倍于自身的秦军包围。

由于两军绝对数量的差异,秦军在元里城下击溃魏军,斩首七千,并借此机会攻克元里。

随后魏军河东河西的守军皆死守不出,秦孝公未能扩大战果。不过一场小胜也足以令秦孝公心满意足,这是他即位后首次击败魏军。

卫鞅虽然没有指挥这场战争,但是卫鞅变法以来秦军兵力猛增,在这次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若不是秦军能够从容组织三十五万大军,兵分两路进击,要取胜魏军谈何容易。

战后卫鞅又再升迁,秦孝公特此新设一个爵位叫大良造,卫鞅是首个大良造的得主。

在尔虞我诈的诸侯外交环境中,秦国人显得非常直率,赵国的救援使臣分别到达秦、齐、楚三大诸侯国,可是只有秦国第一时间出兵,齐、楚却在观望。

齐、楚都在等待时机,等魏国在邯郸城下伤亡惨重,进退维谷之时,再趁机发难。

秦国在河西小胜魏军,意义非凡,引发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

由于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对齐、楚均有过重大军事胜利,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齐楚都尽可能避免与魏国爆发大规模战争。个中原因既有魏军的强势,也有齐楚的畏惧,既有实力因素,又有心态上的原因。

秦国在西线的这次胜利,鼓舞了齐楚救援赵国的信心,既然秦军能在西线击败魏军,齐楚两个传统大国为何不能在东线和南线击败魏国呢?

公元前353年,齐国派田忌、孙膑出兵,与魏国打了一场桂陵之战,重挫魏国的中央军。

同年楚国派景舍出兵,攻占原楚国睢、濊之间的领土。

魏国三线同时失利,从神坛上跌下来,接下来就是魏惠王与各方的谈判时间。

魏军虽然被齐军重挫,但是齐国并未攻占魏国的领土,魏齐之间经过一番拉锯,最终还是谈成和解。魏军撤出赵国的邯郸,从齐国换回名将庞涓。

魏国与楚国之间,和谈也比较顺利。楚国此次攻占的睢、濊之间的领土,地方并不大,魏国不想多线作战,放弃了这小块领土。

魏国在西线却并无谈判的前提,因为若秦国在河西有元里这个据点,魏国整个河西都会非常危险。

名将庞涓亲自挂帅,统领十余万魏军前来河西,与魏国守军一起,对元里进行了一场收复战,在强大的魏军面前,元里又被魏军夺取,秦魏恢复之前的对峙局面。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以军事才华而论,卫鞅绝对不能算顶级,与龙贾都有差距,跟庞涓就更不能比。一年前攻克邯郸的庞涓,收复一个元里城,可以说势如雷霆,气贯长虹。

大国之间的博弈,就像是一盘围棋,河西的争夺不分胜负,秦国力图收回河西部分领土,遭到魏国的强力抵抗。

在围棋棋盘上的另一区域,秦魏又展开了生死博弈。

这要从龙贾修筑的沿洛水长城说起,为了防御秦国,河西太守龙贾沿着洛水东岸修筑长城。起初是在河西的洛水范围修筑,秦军试图绕过这道长城,于是沿着洛水西岸北上,征服了许多戎人部落,计划从没有魏国长城的地方渡河。龙贾只好不断延伸城墙,在整个上郡的洛水东岸都修筑了长城。

好比围棋中黑白双方,你一个子我一个子,摆成长长的一排对峙,谁能比对手多一到两个子,谁就能占得先机。

在这场竞赛中,虽然龙贾善于搞建筑,但是延绵长城消耗的民力物力太大,魏国的长城修筑速度,终究赶不上秦国在洛水西岸的扩张步伐。

秦人最终还是在洛水的上游,没有魏国长城的地方,渡过洛水,攻占魏国上郡最北部的固阳城。

龙贾深知上郡北部的重要性,秦军还未休整好,龙贾已经统领河西守军前来收复固阳。

龙贾在北方屯兵数月,组织民力加修一道东西走向的长城,再次将秦国的势力阻挡于上郡之外。看看龙贾这些年修筑的长城,我们不得不叹服他的持之以恒。

至此魏国的河西和上郡只丢失一个固阳,魏国与秦国以长城为界,达成一个新的战略平衡,很难说秦国占到多少便宜。

秦国没有抓住魏国被齐国击溃的桂陵之战,收复河西。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种好机会以后不会多。

卫鞅虽然是绝顶聪明的人,但是他的才华主要体现在变法上,在战争中卫鞅还无法达到名将的水准。面对龙贾修筑的密不透风的长城,无论是秦孝公还是卫鞅,都陷入无计可施的状态。

不过卫鞅在秦国的变法,倒是很有成效,秦国的兵员越来越充足,只看数量的话,卫鞅变法的确是快速提高军力的好棋。而且卫鞅变法在农业生产方面,也提高了生产效率,秦国的军事和农业都提高了一个层次。

此后的十年,秦国屡屡动兵攻打河西,可是那条越修越坚固的长城防线,成了秦国无法逾越的一道坎。

这十年大良造卫鞅有一个新的任务,负责咸阳的修建工作。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图-前349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后疆域

三十多年前秦献公迁都栎阳,带有临时办公的性质,为的是对魏国动兵的时候能够行动迅速。迁都咸阳,是出于地缘和风水方面的考虑,咸阳离西周镐京旧址不远,是传统的政治和地缘中心。

咸阳地处关中中部,位于泾水与渭水汇流处,在无山脉可依托的关中,河流是最好的天然防御线,后来汉朝新建的长安城,也是在这块宝地上营造起来的。

咸阳城摒弃了中原城郭相连的设计,而是继承秦国雍都那种内外城结合的风格。

东方各国的都城,一般都由城和郭两个城池组成,城是国君和宗室所在的城池,郭是贵族和百姓以及市场所在的城池,郭比城大得多,而且城郭是分开的两座建筑。

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邯郸,燕国下都武阳,齐国都城临淄,其郭的面积都在城的四倍以上,当时的理念是将国君和百姓分开保护。

秦国雍都与咸阳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围住内城。内城是皇城,外城是贵族所在,百姓和市场所占比例很小,外城与内城相当。

雍都与咸阳这种内外城结构,避免了两个城郭都置于对方攻击之下的可能,这样更可以集中兵力进行外城的防守。

外城中百姓和市场的比例很小,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将百姓居住地和市场迁至城外,缩小外城的规模,有利于防守。

秦国都城全新的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后世从汉朝起,所有朝代都继承秦国都城的这种设计,即大皇城,守外城。

卫鞅为秦国修建新都,兢兢业业,咸阳这座战国名城就这样建造起来。

当时魏惠王自称夏王,领着十二个小诸侯在逢泽与周天子相会,这次相会并不是朝拜周天子性质,而是魏惠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一个仪式。魏国虽然在战国初年国力强劲,但魏惠王称王的举动,是很不得诸侯拥戴的。

争锋相对地,秦孝公却派公子少官,率领西部这些戎狄的首脑以及秦国的官员,去朝见周天子。秦孝公这个举动,为他赢得了赞誉,这为以后秦国东进打下基础。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秦、齐、楚三强同时动兵攻魏。

与上次攻打赵国一样,这次魏国攻打的是韩国,上次齐国围魏救赵,这次齐国围魏救韩,上次齐国桂陵之战击溃魏军,这次齐国马陵之战打残魏军。

魏国为了防御齐国进一步的进攻,从西部抽调部分守军到东部。

秦孝公等了整整十年,好机会又来了,怎能错过。他立即令大良造卫鞅统兵二十万,进入魏国河西。

卫鞅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军事行动,他选择的攻击方向,并不是河西或上郡,那里已经被龙贾打造成一个铁桶,曾经的漏洞全部被龙贾给补上了,即便闯进这个铁桶,也很难戳破它。

越过河西到河东去,面对公子卬,或许机会大一些。卫鞅不是领兵作战的名将,到了河东面对公子卬的魏军,卫鞅还是没有在战场上击败对手的能力。

此时魏国在与齐国谈判,一旦谈妥,魏国很有可能会派东部的军队来支援河东的公子卬。留给卫鞅的时间也不多,如何迅速击败公子卬,商鞅必须做出决断。

虽然军事才华一般,别忘了卫鞅是聪明人,总有很多办法。

当初卫鞅在魏国,虽然不得魏国重用,但是与公子卬的关系还是相当不错,别人不待见卫鞅,公子卬对卫鞅非常友善,两人经常开怀畅饮,对酒当歌

于是商鞅设了一个“鸿门宴”,他利用与公子卬的特殊关系,写信给公子卬:“吾始与公子结交已久,今虽各为其主,吾不忍相攻,愿与公子相见,畅饮再结盟罢兵!以结秦、魏之好。”

公子卬当年与商鞅关系确实很好,他是那种不摆架子的人,贵为公子却喜欢结交各路出身低微的豪杰,商鞅是公子卬的座上宾。

公子卬其实比商鞅更没底,从地缘角度来看,河东守军本来就是作为河西的补充而存在的,理论上秦军应该先攻击河西,公子卬的河东守军并不是对抗秦军的主力。

公子卬也庆幸,因为卫鞅不是名将,但是如何迫使秦军离开河东,令他这个河东太守感到头疼。此时卫鞅的宴会邀请,正中公子卬下怀,公子卬心中感慨:还是兄弟感情深那,几杯酒下肚,说不定秦军就罢兵了。

公子卬这种能力的人,注定是不会取得多大战功的。不过这次公子卬倒霉了,因为卫鞅并不是一个温情的人,卫鞅是个冷血的变法者。公子卬在“鸿门宴”上被生擒,接着卫鞅挥师攻打群龙无首的魏军,大败对方。

卫鞅俘虏了公子卬,想不到那魏军河西统帅龙贾,丝毫不乱阵脚,秦军气势虽旺,也占不到便宜。粮草耗尽之后,卫鞅只好退兵。

此战秦军虽然没有取得任何城邑,但也俘虏对方一个公子,士气大震。秦孝公加封卫鞅为列侯,号商君,封地便是著名的“商於之地”。

卫鞅此后便称为商鞅,在秦国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无论商鞅变法提高了多少秦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但商鞅毕竟不是全才,他并无战争方面的造诣。这秦孝公很着急,因为秦国变法的最大目的,便是强军后能够征服东方列国。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对魏国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攻势。这一次秦孝公亲征,数十万人过河西而不攻,大张旗鼓渡过黄河,攻打黄河东岸的重镇岸门。

这场战争秦孝公十拿九稳,围攻岸门目的是吸引魏军前来救援,好围城打援。虽然后来其他地方的魏军并没有赶来,秦军凭借几十倍对手的军力,顺利拿下岸门,俘虏守将魏错。

相关推荐

  •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卫鞅变法,公元前361年,秦国太子秦渠梁正式即位,是为秦孝公。周武王与卫文公都是姬姓,区别在于一个代表姬姓正统,可以用姓+名,另一个是姬姓旁支,只能用氏+名。

    文章阅读
  • 文史古韵 | 商鞅变法的源头在哪里?

    卫鞅变法,李悝。绘图罗乐子夏。魏文侯。公元前455年(周贞定王14年),山西盂县境内发生了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晋阳之战。晋国内部的四大家族发生内讧,此战的结局,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司马光的宏篇巨著《资治通鉴》以此开篇,将此事件视为揭开战国历史帷幕的重要标志。

    文章阅读
  • 你不了解的商鞅变法,专制时代的噩梦起源

    卫鞅变法,秦朝这个具有着非凡意义和传奇色彩的国度,结束了诸侯纷争,开启大一统的时代,开创的皇帝制度延续千年,代代都在重蹈始皇覆辙。然自秦始祖秦非子养马有功,在西周有一栖之地供以生存,秦庄公击败反叛周王朝西戎一族,扩大秦之地。

    文章阅读
  • 魏惠王为何不听公叔痤之言重用商鞅?魏惠王冤的很啊

    魏惠王,机缘,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东西,它永远存在,却永远也说不清楚。首先,如果我是魏惠王,我也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和冒险精神,也不会在此时重用商鞅。这件事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之后,或许我们可以理解魏惠王当时的选择。一.商鞅的处境此时的商鞅应该称呼卫鞅、公孙鞅更为合适,因为他是卫国公室后代。

    文章阅读
  • 商鞅的老师到底是谁?

    卫鞅的老师,他因商鞅变法而为人所称道,这一变法使秦国摆脱了弱小,秦国开始走向富强。尤其是军功爵位制,他在秦孝公死后被以公子虔为首的贵族阶级告发,被处以车裂之刑。

    文章阅读
  • 魏惠王简介 魏惠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明君还是昏君

    魏惠王,魏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但却不是强国。在如今普通人的眼里,秦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但在魏国的眼里,秦国根本就不足挂齿,根本不具有任何威胁。所以,秦献公的死讯传到魏惠王的耳朵里,他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文章阅读
  • 商鞅的老师是谁?商鞅真正的老师是鬼谷子吗

    卫鞅的老师,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约生于周安王十二年,约卒于周显王三十九年。

    文章阅读
  • 商鞅这么厉害,他的老师到底是谁

    卫鞅的老师,战国时期,七国征战,各国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拼命,法家思想也逐渐被各国所沿用。那么秦国也不例外,为秦国出谋划策的商鞅,就是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在秦国展开一系。

    文章阅读
  • 你知道商鞅变法,可你知道商鞅的老师是谁吗?

    卫鞅的老师,认识商鞅,不知道各位是从成语“徙木立信”还是在历史课本中的“商鞅变法”。秦国由于商鞅变法而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国力不断的增强,从割地求和的弱国,逐渐成为战国七。

    文章阅读
  • 商鞅的老师究竟是谁?鬼谷子还是是尸佼

    卫鞅的老师,商鞅的老师何许人也:商鞅的老师究竟是谁,历史一直争论不休,一说是鬼谷子,一说是尸佼。《大秦帝国》作品中,商鞅自称曾师从两人;荀况就是荀子。网络配图2、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