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赏析:
“为学”和“为道”都是人类了解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有效途径,前者在一定范围内更实用、更具体、更细化,可以被实实在在地掌握;后者是全局性的,更抽象、更模糊,难以把握。前者是孤立地研究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后者是直接掌握宇宙根本法。“为学”是一个向外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了解世界,所以才会不断地增益;“为道”是一个向内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消除多欲和妄执从而产生明悟,所以才会不断地减损。“为学”是基于“有”的,所以是“后天”的学问;而“为道”是基于“无”的,所以是“先天”的道行。“后天”是在独立个体产生之后的,而“先天”是在独立个体产生之前的。
“为道”就是一个自我主动去“损”的过程。“损”掉的是自己身上那些非“道”的东西——贪、嗔、痴,或者说是那些“有为”的要“造作生事”的东西。佛教最基础的修行就在于一个“戒”字,要持戒。持戒到达戒律精严的过程,就是“损之又损”的过程,就是“致虚极”的过程,最终就能到达“无为”。持戒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和修剪植物的枝叶差不多,只有主动去去除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方向上的生长,才能集中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在最必要的、最关键的、最正确的方向上成长、甚至是产生根本性的突破。然,“损”和“持戒”的意义并不简单的只是积蓄生命的能量而已,人类和“无情”的植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志的、有愿望的。如果这个意志和愿望沉迷于世俗的目标,只要足够专一和持久,也能做出一番“功业”,这就是意志和愿望的力量。但是如果执着的仅仅是世俗的目标,那么功名利禄就会在他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地去障碍、蒙蔽他本心的清明。
无为”是一个精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极大的意志和毅力支撑的过程,是一个百折不挠、百死不悔的过程,比任何世俗的努力、奋斗更为艰难的过程。“无为”是一个外柔内刚的过程。“无为”追求的是和“道”这个宇宙根本法的契合,比人世间的一切目标都来得高大得多,因此,达到“无为”所需要的付出也百千万倍于世间任何一种伟大的事业,所以“无为”到达“无不为”需要累世的修行。当你把“无为”做到了极至,才能真正的“无不为”。“无不为” 是一个随心所欲、心想事成的境界,是一个光明显耀、神通广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