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的桌椅,浑浊的空气,面对厚厚的羊皮卷,你开始了阅读.......
战国四大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孟尝君田文的鸡鸣狗盗、信陵君魏无忌的盗兵符救邯郸,春申君妙计立楚考烈王,更是大放光彩。
这是系列文章,本文是第三篇,评价平原君赵胜。
第一篇:孟尝君田文
第二篇:平原君赵胜
信陵君魏无忌,父亲是魏昭王,异母兄弟是魏安釐王。
公元前276年,魏安釐王即位元年,魏无忌被封信陵君。
魏国自从丢失了河西之地后,就经常受到秦国的蚕食。就在魏无忌被封信陵君当年,秦国白起就夺走了魏国2城。
在战国四大公子中,魏无忌应该是最真心对待士的。从魏无忌亲自去接一个监门小吏侯嬴就可以看出魏无忌真心待士。何况侯嬴还特意让魏无忌在闹市中等他半天,而魏无忌并没有生气。
魏安釐王因为信陵君能力太高而提防?
在《史记 魏公子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那么魏安釐王真的是因为信陵君贤能而提防他吗?从《韩非子 有度》对魏安釐王的称赞来看,魏安釐王可以说是自因齐、秦崛起而衰落以来的魏国第一位中兴之王。其记载如下:
“魏安厘王攻赵救燕,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厘死而魏以亡。”
作为魏国的中兴之主,魏安釐王没有理由嫉妒信陵君的才能。从信陵君不因烽火而停博这事来看,可以得出信陵君交际广、情报能力强的结论,但也得出信陵君风险意识不足,没有足够的谨慎小心。万一情报有误呢?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在风险意识和谨慎小心上,信陵君显然比不上魏安釐王。
魏国十几年不被攻打仅是因为信陵君养士名声?
《史记 魏公子列传》写道: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但根据维基百科中魏安釐王的记录:
“前274年,警觉到局势紧张,与齐国再订南北合纵同盟,秦国反应强烈,魏冉再进攻夺取四个城市,杀四万人。”即:《史记 六国年表》中的“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
魏国和齐国合纵的来源出处,目前还不知道。但公元前272年,魏国攻打燕国的记录说明魏齐合纵联盟是很有可能存在——因为魏国是没有必要攻打燕国的,魏燕彼此不接边,攻打燕国很有可能是作为盟友的齐国所要求的。
从形势上来说,魏国和齐国都有相互结盟的需要。魏国自从魏安釐王即位以来:第一年,秦攻取2城,第二年,秦攻取2城,割让温地,第三年,秦攻取4城。还不算以前秦国对魏国的蚕食。一个稳定的盟友,是魏安釐王当时的需要。
公元前274年是齐国破国后的第11个年头,保持实力、恢复国力是齐襄王的首要目的。从齐襄王即位以来,虽然很快恢复了齐国旧土,赵国对齐国连续几年的战争,也极大的消耗了原本脆弱的齐国国力。
因此,魏国和齐国,一个常年受到秦国蚕食,一个破国后需要时间恢复,就这样合纵结盟。
窃符矫令杀将解邯郸之围
信陵君盗取兵符,矫令杀晋鄙,率军解邯郸之围的事情,大家都熟悉,这里就不累述。这里只讨论几个问题:魏国救赵值得吗?
值得,唇亡齿寒!首先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这个答案的前提是邯郸灭亡后,赵国就会灭国。秦国包围邯郸1年多,邯郸坚守1年多,秦国还能包围邯郸多久呢?即便魏国不出救兵,楚国春申君出兵是必定的了——因为赵国灭亡了,春申君的封地就没有了,或者无法到手了。
有了楚国救兵,即便赵国不能立刻击败秦兵,但要断绝秦兵粮道还是绰绰有余的。加上邯郸城有李谈夫人编于士卒、散家财以鄉士的死守策略,邯郸再坚持几个月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秦军在楚军救援、邯郸无法即刻攻下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多久。
简单一句话,在内有李谈死守策略,外有楚国援兵的情况下,秦国攻不下邯郸——因为秦军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粮草运输路程太远,很容易被截断。
退一万步来讲,赵国被秦国灭亡了!唇亡齿寒的只有一个魏国吗?其他四国还能对此熟视无睹?不客气的说,如果秦国真的在公元前257年攻下邯郸,灭了赵国,秦国不但不能统一,很有可能被破国。
在其他国家实力尚存的情况下进行灭国,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和意图,只会招致其他国家的强力报复。齐国在公元前286年灭宋国而招致被秦、燕五国合纵破国就是最好的事实。秦国一旦灭赵,其他各国,要么抱团抗击,要么灭国,没有第三条路。
不要说秦军如何的强悍,再强悍的秦军也无法应对如下的情况发生:齐、楚、魏、韩、燕五国组成合纵联盟,齐、燕攻取原赵国的土地,楚、韩、魏攻取各自的故地,秦军能有多少兵力去防守?集中防守或集中进攻,都会导致顾此失彼;分路防守,会导致兵力分散。况且秦国吞并赵国后,赵人肯定有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秦军打赢几处,意义并不大,因为其他地方被夺去。信陵君组织的五国合纵击败蒙骜君就证明了一旦秦国灭赵,其他五国有能力让秦国破国。
因此,如果秦国灭了赵国,最大的可能就是赵国和宋国一样,被齐、燕、魏三国瓜分赵国土地,秦国主力被5国合纵击败,被迫退还楚、韩、魏三国土地以求和。
秦国包围邯郸灭赵,对于魏国而言,并不是坏事,反倒是重新崛起的机会。不同意的朋友,请在考虑下这个背景:休养生息、追求昔日荣耀的齐襄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的魏安釐王,重用春申君黄歇、李园意图重振楚国的楚考烈王。这三个有作为的君王在赵国被灭下肯定会组成团结的联盟,拉入韩、燕,辅以赵人反抗,破秦不成问题——因为一旦秦国占据赵国之地,函谷关不再是障碍,除非秦国放弃山西的土地。
综合上面的论述,魏国救赵,魏国什么也没得到;魏国不救赵,赵国不一定灭亡,就算灭亡,更是给予魏国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一旦秦国被破国,战国初期所形成的魏国被东齐西秦夹击的局势就消失了。
信陵君为什么不惜矫令杀将救赵呢?
原因很简单:名声所累!平原君赵胜在给信陵君的书信用2点挟制信陵君:一是亲属情谊,一是仁义名声。
亲属情谊是: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仁义名声是: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用武侠小说的话语说就是:你身为名门正派,却见死不救?还算什么名门正派!
信陵君对此毫无办法!魏安釐王采取观望态度——公元前275年秦军攻打魏国大梁,赵国也不来救魏国,只有韩国来救。先不说是否怕秦,赵国邯郸被围,凭什么魏国要比其他国家先救赵而触犯秦国?魏国因此被秦国攻打有人帮吗?
魏国的观望策略,是最符合魏国利益的。信陵君本来是想率领门客赶赴邯郸,而非以魏国力量来救援赵国。这就说明了信陵君的困顿:不救就被人说无义,想救赵魏安釐王不会答应,只能自己去赴死。若不是因为侯嬴的计策,估计信陵君在历史上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信陵君千里单骑救邯郸。
为什么信陵君在赵十年不回魏国
刚开始,信陵君居住在赵国而不回魏国,确实是因为魏安釐王生信陵君气的原因。但后面就不是因为魏安釐王生气,而在于信陵君的愧疚。
信陵君为什么愧疚?在信陵君因为被赵孝成王封5城而有功劳感时,有个门客(《战国策》中记载是唐且)对信陵君说了一下一句话,就是信陵君愧疚的原因:
“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救赵,于魏国没有什么利益,只是让信陵君更加名满天下而已。这就是信陵君因为愧疚而十年不回魏的原因。信陵君回魏国的动机也是为魏国立功。
河外之战建功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派遣王龁攻打上党、蒙骜攻打魏国。魏国军败,信陵君在毛公、薛公二人的劝说下,返回魏国立功。毛公、薛公旧事重提,触碰信陵君因为矫令杀将救赵的愧疚感:
“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赵国有难,你矫令杀将都要救。现在母国魏国有难,你却袖手旁观?
信陵君回到魏国后,和魏安釐王冰释前嫌,被任命为上将军。信陵君这次精明了起来,利用自己的名气为魏国谋利益:发起合纵击败秦军,一直追击到函谷关。
这次合纵的河外之战,恐怕是战国时对秦合纵最成功的一次。
为攻管逼死缩高
《战国策 魏四》中记录了信陵君逼死缩高的事迹。信陵君攻打管不下。管的守城将军是安陵人缩高的儿子。于是信陵君就要求安陵君派遣缩高为将攻打管,意图以此让缩高儿子投降。
但缩高拒绝了信陵君的要求。信陵君大怒,就威胁以10万军攻打安陵。但安陵君依然不肯听从信陵君,拒绝强行派遣缩高为将。缩高因此被逼自杀。缩高在临死前说:
“信陵君为人,悍而自用也。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为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也。”缩高自杀后,信陵君就后悔了,为缩高素缟。
综述,信陵君的事迹:
1、烽火不停博,说明信陵君交由广、情报能力强,但风险意识低、不够谨慎细心;
2、信陵君有因养士原因让魏国不被攻打,但更多是因为魏安釐王和齐襄王双方都想修养生息而合纵结盟这个原因;
3、用马车虚位以待接侯嬴而自己骑马,并中途在闹市中停车,真诚等待侯嬴;
4、因被平原君用情、义挟制,不得不救赵;
5、为救赵,用侯嬴计策,矫令杀将救赵,解邯郸之围;
6、因对魏国的愧疚居赵十年;
7、不顾身份,亲自步行前往毛公、薛公家里见二人,还因此被平原君鄙视“妄从博徒卖浆者游”,信陵君反驳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8、组织合纵,率领五国兵在河外击败蒙骜兵,遏制秦国,为魏国立功;
9、为攻管,逼迫缩高攻打其儿子所守的管,缩高不愿“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而自杀。
侯嬴是看门口的,毛公是赌徒,薛公是酿酒师,这三人都是普普通通身份的士。而信陵君都亲自上门造访,尤其是从对待侯嬴、和平原君辩驳等都可以看出,信陵君是真心待士的,并不以身份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贤能,是一个坦诚的人。
相比之下,孟尝君的鸡鸣狗盗、平原君鄙视身份低的人,信陵君别具识别和用人的能力。相比于平原君48年治赵的表现,信陵君更有治理能力。只是因为信陵君过于真诚和信任、不够谨慎而不被任命为相国。
信陵君因为名义所累,不得不矫令杀将救赵,做了对魏国无益的事情;但也因为名义,让信陵君能够合纵击败蒙骜,取得河外之战的胜利。
名义,让信陵君成为魏国的罪人,也能让信陵君为魏国立功!
总的来说,信陵君是一个坦率、无歧视、有治理能力但不够谨慎的人。在战国四大公子中,信陵君比其他三人得到更高的评价,也是最成功的一个:解围邯郸、河外之战,更是战国四大公子中唯一升格为神的人:信陵君死后,大梁人为其建立信陵君祠,受人祭拜,刘邦称帝后过大梁必祭拜信陵君,信陵君祠后改名为大相国寺。